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克明。1974年12月生,湖北麻城人,汉族。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0年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特点。研究领域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学术成果注重创新,擅长创造性研究。研究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证結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学术成果。在《中国人口科学》、《经济科学》、《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近20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科研项目。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互动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2009年度“多重视角下的大学毕业生起薪偏低研究”,获第41批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武汉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起薪问题研究”。
主讲课程。本科生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逻辑学》、《社会学》、《人才学》,研究生课程《教育经济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专题》。
图书出版。学术专著两部《教育与劳动力流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教育与工作流动》(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计划出版:《大学生成功就业之路》。参与撰写《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8)。
主要学术观点。第一,《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在国内首次提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开创性分析。运用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其实是一种理性选择,解决自愿性失业问题不能仅仅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而应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二,《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的经济学分析》一文首次深入分析了工资趋同现象,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大于需求,而农民工需求增长大于供给,二是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缩小。工资趋同现象并不意味着个人投资大学教育的非理性,因为大学毕业生能够比农民工获得更多的非经济收益和更好的职业发展,个人不应因工资趋同现象放弃接受大学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第三,《预期收益最大化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一文打破传统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并非是不理性的行为,而是大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学费高昂的条件下企图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有效途径在于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制定合理的大学学费标准。第四,学术专著《教育与劳动力流动》在国内首次专门系统的对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对象颇有新意,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例如,已有研究表明,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逐渐上升的原因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技能倾向性的技术进步,而该著的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并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经验数据对此进行了有力论证。又如,关于教育与辞职的关系,该著明确提出,教育具有促进辞职的作用。但是教育与辞职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表现为负相关或不相关,而在我国表现为正相关,对此疑惑,该著进行了有力的解释,认为原因在于中西方的企业培训明显不同所致。总之,该著无论是选题的新颖性和价值性,还是观点的创造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都非常突出,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力作。
研究特点。研究领域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学术成果注重创新,擅长创造性研究。研究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证結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学术成果。在《中国人口科学》、《经济科学》、《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近20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科研项目。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互动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2009年度“多重视角下的大学毕业生起薪偏低研究”,获第41批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武汉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起薪问题研究”。
主讲课程。本科生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逻辑学》、《社会学》、《人才学》,研究生课程《教育经济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专题》。
图书出版。学术专著两部《教育与劳动力流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教育与工作流动》(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计划出版:《大学生成功就业之路》。参与撰写《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8)。
主要学术观点。第一,《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在国内首次提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开创性分析。运用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其实是一种理性选择,解决自愿性失业问题不能仅仅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而应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二,《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的经济学分析》一文首次深入分析了工资趋同现象,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大于需求,而农民工需求增长大于供给,二是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缩小。工资趋同现象并不意味着个人投资大学教育的非理性,因为大学毕业生能够比农民工获得更多的非经济收益和更好的职业发展,个人不应因工资趋同现象放弃接受大学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第三,《预期收益最大化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一文打破传统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并非是不理性的行为,而是大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学费高昂的条件下企图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有效途径在于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制定合理的大学学费标准。第四,学术专著《教育与劳动力流动》在国内首次专门系统的对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对象颇有新意,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例如,已有研究表明,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逐渐上升的原因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技能倾向性的技术进步,而该著的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并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经验数据对此进行了有力论证。又如,关于教育与辞职的关系,该著明确提出,教育具有促进辞职的作用。但是教育与辞职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表现为负相关或不相关,而在我国表现为正相关,对此疑惑,该著进行了有力的解释,认为原因在于中西方的企业培训明显不同所致。总之,该著无论是选题的新颖性和价值性,还是观点的创造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都非常突出,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