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是一项很重要的教育任务,要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保证大学生得到良好身心教育,使大学生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教育 素质教育
在迅速发展的我国教育事业中,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既在现实生活中脚踏实地,又对未来生活充满激情,从而适应一个多样的生活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共存的大千世界,这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弘扬人的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育人的健全个性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为未来做准备”的公民教育。因而素质教育不是生产性模式而是交往性模式。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养育;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注重活动和实践;注重培育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注重养成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注重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对教材中所隐含的道德原则、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等的认同;注重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同训练,协调开发学生的左右脑;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总之,素质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现行政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发展现状表示肯定,但对国家为提高全民素质而实施的“招生并轨”政策以及“扩大招生”战略方针所带来的就业难问题深感困惑。一些学生认为,既然国家已不再包揽毕业生的工作分配,而且企业单位也都在精简人员,为什么还要扩大招生?这不是更增加了就业难度吗?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双向选择的人才就业市场,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还要有一段较长的适应期。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3、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与以前所倡导的已大有不同。比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部分大学生认为应当是“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观念已与时代不符,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奉献多索取,少奉献少索取,不奉献不索取”。这些现象表明,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已相当鲜明,与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有了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中“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也有所抬头,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所减弱。
4、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念。(1)多数大学生认为应坚持“工作为主,兼顾生活享受”的态度,少数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享乐”。(2)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化艺术,比如话剧、歌剧等并不欣赏,认为很不现实。(3)八、九十年代的偶像崇拜热潮已逐渐降温,个性化意识逐渐增强。(4)受社会上所谓“实惠” 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
教育改革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好中国的教育问题,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一百年后,中华民族就有可能成为劣民族。因此,做好素质教育工作,提高人的素质,是关系中华民族的事情,需要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提高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素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条件下,只有坚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这一战略性教育方针,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不正确因素的干扰,才能保证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高校应当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知识经济对从事大学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做到“在教中学”。推动素质教育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一般的教育理论都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到“在教中学”。教师应该从“教”向“导”转变,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从“教书匠”转向“研究型”。良好的主导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方法是当代高校师生和谐的角色体现。
四、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地位。
邓小平同志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能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献身精神,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作为一个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五、培养创新人才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
总之,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坚持把育人为本摆到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作为对教师的根本要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务系 河北石家庄)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教育 素质教育
在迅速发展的我国教育事业中,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既在现实生活中脚踏实地,又对未来生活充满激情,从而适应一个多样的生活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共存的大千世界,这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弘扬人的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育人的健全个性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为未来做准备”的公民教育。因而素质教育不是生产性模式而是交往性模式。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养育;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注重活动和实践;注重培育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注重养成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注重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对教材中所隐含的道德原则、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等的认同;注重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同训练,协调开发学生的左右脑;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总之,素质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现行政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发展现状表示肯定,但对国家为提高全民素质而实施的“招生并轨”政策以及“扩大招生”战略方针所带来的就业难问题深感困惑。一些学生认为,既然国家已不再包揽毕业生的工作分配,而且企业单位也都在精简人员,为什么还要扩大招生?这不是更增加了就业难度吗?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双向选择的人才就业市场,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还要有一段较长的适应期。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3、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与以前所倡导的已大有不同。比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部分大学生认为应当是“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观念已与时代不符,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奉献多索取,少奉献少索取,不奉献不索取”。这些现象表明,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已相当鲜明,与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有了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中“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也有所抬头,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所减弱。
4、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念。(1)多数大学生认为应坚持“工作为主,兼顾生活享受”的态度,少数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享乐”。(2)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化艺术,比如话剧、歌剧等并不欣赏,认为很不现实。(3)八、九十年代的偶像崇拜热潮已逐渐降温,个性化意识逐渐增强。(4)受社会上所谓“实惠” 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
教育改革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好中国的教育问题,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一百年后,中华民族就有可能成为劣民族。因此,做好素质教育工作,提高人的素质,是关系中华民族的事情,需要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提高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素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条件下,只有坚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这一战略性教育方针,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不正确因素的干扰,才能保证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高校应当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知识经济对从事大学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做到“在教中学”。推动素质教育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一般的教育理论都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到“在教中学”。教师应该从“教”向“导”转变,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从“教书匠”转向“研究型”。良好的主导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方法是当代高校师生和谐的角色体现。
四、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地位。
邓小平同志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能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献身精神,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作为一个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五、培养创新人才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
总之,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坚持把育人为本摆到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作为对教师的根本要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务系 河北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