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和“一言堂”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尝试教学法的出现,从根本上实现了这一转变。尝试教学提倡“先试后导”,“先练后讲”,通过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以自学为形式,以练习为主线,让学生自我独立获取知识,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保证尝试教学有效实施的保证。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尝试教学法;有效保证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61-01
一、激发兴趣,点燃欲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我们听故事经常会在每集将要结束时听到这样的内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其实这就是设置悬念,以吸引观众的兴趣,让他们下次继续听下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平铺直叙,没有插曲,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再头头是道,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且文字生僻,很多句子要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想象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情感,理解其中的含义。我设置以下悬念:“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为什么要放弃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他是一位文学大师,为什么沙皇政府要将他监禁流放?”“他的坟墓无人管理,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连名字也没有,为什么茨威格却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问题的提出顿时让学生兴趣盎然,为后面教师的讲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关注过程,保持兴趣
中学生好奇心较强,引起他们的兴趣相对容易,但三分钟热度的特点决定了如何保持这种兴趣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求教师在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要更要关注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语速、神态及教学手段,时刻把已经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如《核舟记》一文要求背诵其中的好几段,但文中人物纷杂,且描写各异,加之又是古文,学生根本没有背诵的欲望。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表演,按课文中的描述摆出各种姿势,其他学生对照课文纠错,比比哪组表演的最象。通过这种尝试,再次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通过不断比较、纠正和揣摩,课文描写怕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学生很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三)课后巩固,延伸兴趣
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只能促使学生比较主动地参与某一部分或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这样学到的知识是不条理不系统的,只有长久保持兴趣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表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把学习当成任务,完成作业基本是应付,以为完成作业就没事可做了,极少能有学生把在课堂上出现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课外的学习,这要求老师要适时采取措施,将学生在课堂中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拓展延伸到课外。我的主要做法是模仿电视连续剧,即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一个与本节学习内容有关的学习任务,而这个任务需要他们课下进行自主探索才能完成。很多学生课后积极寻找答案,并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
(一)创设音乐情境
生活离不开音乐,语文课堂也需要音乐的渲染,恰当选择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音乐,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引导学生共同欣赏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因为学生熟悉这首曲子,学生们都跟着音乐的节奏情不自禁地小声哼唱起来。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们深切体会到了词中描写的豪放广阔的意境,乐观旷达的情怀,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而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美妙感受及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都来自于音乐情境的创设,是不可能单纯靠老师的口头讲解渲染能够体验到的。但是音乐情境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要有针对性,不可随意乱,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内容不健康的音乐绝对不能用;要控制好音乐的播放时间,切忌把语文课变成音乐课;要结合教学内容和音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二)创设合作情境
学生的尝试能力是有差异的,但他们的尝试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在整个班集体互相影响下的尝试。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交往性”尝试活动,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并对小组长进行相关指导,让他们学会怎样在小组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怎样组织小组讨论,怎样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分工,如何发言等,使小组合作真正成为学习语文有有效方式。
三、重视反馈,强化参与意识
(一)从学生情绪获取反馈信息
中学生年龄尚小,还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教室外的异常变化都可能让他们的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表情和神态,捕捉动态信息,将组织教学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如果有学生神情异常,教师就要适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上。
(二)从作业中获取反馈信息
课堂练习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从作业中获取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对学生上交的作业,教师应认真批阅并进行适当评价,完成好的要表扬,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的喜悦,完成不好的,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取得成功。
总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习真正成为他们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尝试教学法;有效保证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61-01
一、激发兴趣,点燃欲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我们听故事经常会在每集将要结束时听到这样的内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其实这就是设置悬念,以吸引观众的兴趣,让他们下次继续听下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平铺直叙,没有插曲,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再头头是道,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且文字生僻,很多句子要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想象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情感,理解其中的含义。我设置以下悬念:“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为什么要放弃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他是一位文学大师,为什么沙皇政府要将他监禁流放?”“他的坟墓无人管理,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连名字也没有,为什么茨威格却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问题的提出顿时让学生兴趣盎然,为后面教师的讲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关注过程,保持兴趣
中学生好奇心较强,引起他们的兴趣相对容易,但三分钟热度的特点决定了如何保持这种兴趣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求教师在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要更要关注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语速、神态及教学手段,时刻把已经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如《核舟记》一文要求背诵其中的好几段,但文中人物纷杂,且描写各异,加之又是古文,学生根本没有背诵的欲望。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表演,按课文中的描述摆出各种姿势,其他学生对照课文纠错,比比哪组表演的最象。通过这种尝试,再次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通过不断比较、纠正和揣摩,课文描写怕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学生很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三)课后巩固,延伸兴趣
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只能促使学生比较主动地参与某一部分或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这样学到的知识是不条理不系统的,只有长久保持兴趣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表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把学习当成任务,完成作业基本是应付,以为完成作业就没事可做了,极少能有学生把在课堂上出现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课外的学习,这要求老师要适时采取措施,将学生在课堂中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拓展延伸到课外。我的主要做法是模仿电视连续剧,即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一个与本节学习内容有关的学习任务,而这个任务需要他们课下进行自主探索才能完成。很多学生课后积极寻找答案,并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
(一)创设音乐情境
生活离不开音乐,语文课堂也需要音乐的渲染,恰当选择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音乐,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引导学生共同欣赏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因为学生熟悉这首曲子,学生们都跟着音乐的节奏情不自禁地小声哼唱起来。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们深切体会到了词中描写的豪放广阔的意境,乐观旷达的情怀,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而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美妙感受及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都来自于音乐情境的创设,是不可能单纯靠老师的口头讲解渲染能够体验到的。但是音乐情境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要有针对性,不可随意乱,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内容不健康的音乐绝对不能用;要控制好音乐的播放时间,切忌把语文课变成音乐课;要结合教学内容和音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二)创设合作情境
学生的尝试能力是有差异的,但他们的尝试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在整个班集体互相影响下的尝试。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交往性”尝试活动,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并对小组长进行相关指导,让他们学会怎样在小组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怎样组织小组讨论,怎样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分工,如何发言等,使小组合作真正成为学习语文有有效方式。
三、重视反馈,强化参与意识
(一)从学生情绪获取反馈信息
中学生年龄尚小,还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教室外的异常变化都可能让他们的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表情和神态,捕捉动态信息,将组织教学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如果有学生神情异常,教师就要适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上。
(二)从作业中获取反馈信息
课堂练习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从作业中获取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对学生上交的作业,教师应认真批阅并进行适当评价,完成好的要表扬,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的喜悦,完成不好的,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取得成功。
总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习真正成为他们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