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包含三方面的意义,即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三个“转变”:
一、转变“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的观念,重新给教师定位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过去,教师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虽然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但要看到,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我们试想,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可能无止境的给予。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式呢?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者,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引导者。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导演自己的人生。教学中,“导”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多一点参与激励,多一点多元思维……“导”要有法可导,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中引导;“导”还要依对象而导,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而导。“导”只是手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总之,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
二、转变“教材就是一切”的观念,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材、教参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切实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如果不能理解新的大课程观,也就割断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关联。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科书去教,要体现大课程观,而不是去教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三、转变“一言堂”的语文课堂,创设创新、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以往的语文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而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开放设计。这不仅包括语文学科课程,也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课程内容除了面向教材,还要面向校园、学生、家庭、社会、自然界开放。开放的语文课堂可以将学生放归自然,让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雷鸣闪电、山川河流、花鸟虫鱼……还可以带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融人社会,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悲喜哀欢,感悟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科技的日新月异。
开放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和互动,还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不仅要植根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还应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以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这不仅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对所学知识做横向的拓展,还要做纵向的延伸;不仅要求拓展知识,还要在拓展与延伸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的自我充分发展和实现为宗旨。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环境与氛围,让语文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将语文化作他们生命中的一潭甘泉,滋润其一生。比如,我在教学《那树》一课时,充分把握了教材内涵,以“苹果树的故事”导入新课,拉近了人与树的感情,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道开放题:(1)如果没有醉酒者撞死,大树的命运会如何?(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对待这棵树?(3)蚂蚁和大树依依惜别时倾诉了什么?请同学即兴表演《蚁树惜别》。这三道题一出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他们积极合作探究,放飞奇思妙想,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他们的发言和表演都很精彩,他们因有了个性展示的机会而显得更加自信。
宁鸿彬老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新型语文课堂教学还会有其他的要求与特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总之,新型语文课堂是新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是学生的迫切期待,更是要靠教师的不懈努力与实践来丰富与完成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教研网//红月.新课程理念转型.2004.6.3.
一、转变“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的观念,重新给教师定位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过去,教师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虽然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但要看到,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我们试想,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可能无止境的给予。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式呢?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者,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引导者。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导演自己的人生。教学中,“导”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多一点参与激励,多一点多元思维……“导”要有法可导,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中引导;“导”还要依对象而导,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而导。“导”只是手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总之,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
二、转变“教材就是一切”的观念,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材、教参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切实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如果不能理解新的大课程观,也就割断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关联。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科书去教,要体现大课程观,而不是去教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三、转变“一言堂”的语文课堂,创设创新、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以往的语文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而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开放设计。这不仅包括语文学科课程,也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课程内容除了面向教材,还要面向校园、学生、家庭、社会、自然界开放。开放的语文课堂可以将学生放归自然,让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雷鸣闪电、山川河流、花鸟虫鱼……还可以带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融人社会,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悲喜哀欢,感悟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科技的日新月异。
开放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和互动,还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不仅要植根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还应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以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这不仅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对所学知识做横向的拓展,还要做纵向的延伸;不仅要求拓展知识,还要在拓展与延伸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的自我充分发展和实现为宗旨。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环境与氛围,让语文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将语文化作他们生命中的一潭甘泉,滋润其一生。比如,我在教学《那树》一课时,充分把握了教材内涵,以“苹果树的故事”导入新课,拉近了人与树的感情,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道开放题:(1)如果没有醉酒者撞死,大树的命运会如何?(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对待这棵树?(3)蚂蚁和大树依依惜别时倾诉了什么?请同学即兴表演《蚁树惜别》。这三道题一出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他们积极合作探究,放飞奇思妙想,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他们的发言和表演都很精彩,他们因有了个性展示的机会而显得更加自信。
宁鸿彬老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新型语文课堂教学还会有其他的要求与特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总之,新型语文课堂是新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是学生的迫切期待,更是要靠教师的不懈努力与实践来丰富与完成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教研网//红月.新课程理念转型.20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