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对卒风后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卒风后偏瘫患者为试验对象,采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进行减重步行训练、常规康复训练,此项试验在2017年6月22日至2018年6月22日期间进行。结果:观察组FMA评分(91.58±2.65)分、FAC评分(4.18±0.35)分、SF-36评分(92.43±2.33)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卒风后偏瘫患者实施减重步行训练效果显著。
关键词:减重步行训练;卒风;偏瘫;康复;影响
卒风后偏瘫可因为平衡失调,运用失去高位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从而引起偏瘫后遗症,并发运动功能障碍,为了帮助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还需加强康复训练 [1]。常规康复措施虽可改善各项病症,但疗程较长,且整体恢复效果不佳,随着医疗技术的改善,减重步行训练开始广泛推广,其能够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患肢活动能力,避免下肢长时间处于负担直立状态,属于新型的康复模式 [2]。而为了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次在面对卒风后偏瘫患者时,运用了不同康复方案,如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在2017年6月22日至2018年6月22日期间选择100例卒风后偏瘫患者为试验对象,均采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各50例。观察组平均病程(11.39±2.45)个月,平均年龄(66.25±3.16)岁;性别:男性29例,女性21例;瘫痪位置:22例位于右侧,28例位于左侧;卒中类型:13例为脑出血,37例为脑梗死。对照组平均病程(11.42±2.89)个月,平均年龄(66.16±3.22)岁;性别:男性28例,女性22例;瘫痪位置:21例位于右侧,29例位于左侧;卒中类型:12例为脑出血,38例为脑梗死。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加强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药物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包括利用牵伸技术、Bobath技术降低患侧肢体肌张力,增强瘫痪肢体肌力,诱发患肢主动运动,尽可能协助或鼓励患者完成步行运动、平衡训练、张力训练、体位转移训练。
观察组采用减重步行训练,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需遵守减重训练原则,从患者体质量的30%开始,通过装置电动调整平板运动速度,正常情况下,起始速度为每秒0.2~0.3m,随后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速度。此项训练均由专业治疗师完成,保证节律性、科学性拟定康复方案。首先由一名医疗人员帮助患者进行下肢摆放;另一名帮助患者进行盆腔旋转、髋伸展训练,始终站于患者身后,躯体处于正直位,在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后,由另一名医疗人员通过手法和口令模式,控制患者进行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活动,重点进行步行训练,每次30分钟,每周6次,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FMA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AC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SF-36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
FMA评分:主要评估患者当前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最大平衡计分、最大关节活动度和疼痛积分,≥90分即为无明显运动障碍;80~89分即为轻度运动障碍,60~79分即为中度运动肿胀,<60分即为重度运动障碍。
FAC评分:5分:患者能够独立行走;4分:患者能够独立在平坦地面行走,但在进行不平坦路上行走或上下楼梯时需要帮助;3分:无需他人扶持,可行走,但需在陪同看护下完成;2分:需依靠他人帮助完成行走;1分:需完全依靠他人或无法行走。
SF-36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当前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对比值差异时,需运用SPSS20.0软件,在差异具有意义时,用P<0.05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FMA评分、FAC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通过统计,可发现68%的卒中患者均合并偏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对此还需尽早实施康复指导。传统康复能够在神经发育学理念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上,拟定一系列康复计划,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强肢体活动度。但分析本次结构,观察组FMA评分、FAC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减重步行训练更能够加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可通過配合电动跑步机带到患者下肢活动,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符合,利用悬吊装置,更能够方便患者下肢功能运动,恢复步行运动控制,促进病情恢复 [3]。
总而言之,减重步行训练能够促进患者大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性,更好恢复肢体功能,用于卒风偏瘫患者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争.减重步行训练对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16,40(7):717-718.
[2]郄淑燕,王丛笑,张丽华等.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0):1065-1067.
[3]罗鸿波,陈田希,陈宇鑫等.减重步行训练对6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康复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8,27(6):42-43.
关键词:减重步行训练;卒风;偏瘫;康复;影响
卒风后偏瘫可因为平衡失调,运用失去高位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从而引起偏瘫后遗症,并发运动功能障碍,为了帮助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还需加强康复训练 [1]。常规康复措施虽可改善各项病症,但疗程较长,且整体恢复效果不佳,随着医疗技术的改善,减重步行训练开始广泛推广,其能够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患肢活动能力,避免下肢长时间处于负担直立状态,属于新型的康复模式 [2]。而为了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次在面对卒风后偏瘫患者时,运用了不同康复方案,如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在2017年6月22日至2018年6月22日期间选择100例卒风后偏瘫患者为试验对象,均采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各50例。观察组平均病程(11.39±2.45)个月,平均年龄(66.25±3.16)岁;性别:男性29例,女性21例;瘫痪位置:22例位于右侧,28例位于左侧;卒中类型:13例为脑出血,37例为脑梗死。对照组平均病程(11.42±2.89)个月,平均年龄(66.16±3.22)岁;性别:男性28例,女性22例;瘫痪位置:21例位于右侧,29例位于左侧;卒中类型:12例为脑出血,38例为脑梗死。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加强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药物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包括利用牵伸技术、Bobath技术降低患侧肢体肌张力,增强瘫痪肢体肌力,诱发患肢主动运动,尽可能协助或鼓励患者完成步行运动、平衡训练、张力训练、体位转移训练。
观察组采用减重步行训练,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需遵守减重训练原则,从患者体质量的30%开始,通过装置电动调整平板运动速度,正常情况下,起始速度为每秒0.2~0.3m,随后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速度。此项训练均由专业治疗师完成,保证节律性、科学性拟定康复方案。首先由一名医疗人员帮助患者进行下肢摆放;另一名帮助患者进行盆腔旋转、髋伸展训练,始终站于患者身后,躯体处于正直位,在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后,由另一名医疗人员通过手法和口令模式,控制患者进行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活动,重点进行步行训练,每次30分钟,每周6次,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FMA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AC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SF-36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
FMA评分:主要评估患者当前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最大平衡计分、最大关节活动度和疼痛积分,≥90分即为无明显运动障碍;80~89分即为轻度运动障碍,60~79分即为中度运动肿胀,<60分即为重度运动障碍。
FAC评分:5分:患者能够独立行走;4分:患者能够独立在平坦地面行走,但在进行不平坦路上行走或上下楼梯时需要帮助;3分:无需他人扶持,可行走,但需在陪同看护下完成;2分:需依靠他人帮助完成行走;1分:需完全依靠他人或无法行走。
SF-36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当前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对比值差异时,需运用SPSS20.0软件,在差异具有意义时,用P<0.05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FMA评分、FAC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通过统计,可发现68%的卒中患者均合并偏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对此还需尽早实施康复指导。传统康复能够在神经发育学理念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上,拟定一系列康复计划,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强肢体活动度。但分析本次结构,观察组FMA评分、FAC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减重步行训练更能够加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可通過配合电动跑步机带到患者下肢活动,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符合,利用悬吊装置,更能够方便患者下肢功能运动,恢复步行运动控制,促进病情恢复 [3]。
总而言之,减重步行训练能够促进患者大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性,更好恢复肢体功能,用于卒风偏瘫患者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争.减重步行训练对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16,40(7):717-718.
[2]郄淑燕,王丛笑,张丽华等.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0):1065-1067.
[3]罗鸿波,陈田希,陈宇鑫等.减重步行训练对6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康复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8,27(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