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华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汉语文。它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键词】教学;爱国;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部分以及毁灭部分,使用的都是高度概括的语言,如果仅凭书本上的这些语言文字,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活动时,我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工具搜集关于圆明园的大量历史资料,并学习整理资料。从而对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二是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单一,不能满足于实现教学目标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我又设计运用了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爱国主义情感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一、展示图片——圆明废墟:用现实的残酷激起悲愤
1、上课伊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配有音乐:圆明园大水法残迹(荒草丛中、乱石堆上几根劫后残留的烟痕犹存的石柱,石柱上雕饰的长青藤依然顽强地攀附在石柱上,远近石柱子高低错落,到处是残垣断壁。)
2、面对这破败、荒凉的废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媒体点击出示中心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残迹图和沉重的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今日的荒凉,把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总体的定位,在毁灭的前提下谈曾经的辉煌,其情感是痛的同时追忆曾经的爱。这样处理,整个课堂情感氛围就营造得比较成功,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视频再现——圆明风光: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引导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有新的发展,进行新的开拓,在探究发现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语言简洁、内涵丰富的文章,文中2、3、4自段主要从圆明园的整体概况、风光建筑和历史文物这三方面描写了它美丽辉煌的过去。为了让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我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整体概况、风光建筑和历史文物这三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孩子们十分积极踊跃地将自己的收获与老师同学分享。就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的同时,教师也紧扣文本适当补充了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借助多媒体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圆明园辉煌的景观。这样一来,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园之情、爱国之情也随之油然而生。
三、观看史料——圆明浩劫:表达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心情
文中对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叙述十分简略,仅仅凭借文中的几句话,不足以表现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侵略者在圆明园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欣赏完圆明园的美妙绝伦后,我适时为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影片,学生在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强盗的无比仇恨之情。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自然升华,也使文章的教育思想自然体现,达到了寓景寓情、寓情寓理的效果。
四、名言提升——树立振兴中华的报国志向
出示鲁迅名言:“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
引发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人的悲剧,也是整个世界的悲剧。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毁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烧不毁的又是什么?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的爱国热情。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语文知识犹如汪洋大海,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只能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五、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是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在语文教学中要很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就要以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创设情境去呼唤学生的情感。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发展注入动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和人格品位。
【关键词】教学;爱国;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部分以及毁灭部分,使用的都是高度概括的语言,如果仅凭书本上的这些语言文字,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活动时,我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工具搜集关于圆明园的大量历史资料,并学习整理资料。从而对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二是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单一,不能满足于实现教学目标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我又设计运用了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爱国主义情感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一、展示图片——圆明废墟:用现实的残酷激起悲愤
1、上课伊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配有音乐:圆明园大水法残迹(荒草丛中、乱石堆上几根劫后残留的烟痕犹存的石柱,石柱上雕饰的长青藤依然顽强地攀附在石柱上,远近石柱子高低错落,到处是残垣断壁。)
2、面对这破败、荒凉的废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媒体点击出示中心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残迹图和沉重的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今日的荒凉,把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总体的定位,在毁灭的前提下谈曾经的辉煌,其情感是痛的同时追忆曾经的爱。这样处理,整个课堂情感氛围就营造得比较成功,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视频再现——圆明风光: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引导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有新的发展,进行新的开拓,在探究发现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语言简洁、内涵丰富的文章,文中2、3、4自段主要从圆明园的整体概况、风光建筑和历史文物这三方面描写了它美丽辉煌的过去。为了让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我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整体概况、风光建筑和历史文物这三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孩子们十分积极踊跃地将自己的收获与老师同学分享。就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的同时,教师也紧扣文本适当补充了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借助多媒体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圆明园辉煌的景观。这样一来,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园之情、爱国之情也随之油然而生。
三、观看史料——圆明浩劫:表达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心情
文中对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叙述十分简略,仅仅凭借文中的几句话,不足以表现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侵略者在圆明园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欣赏完圆明园的美妙绝伦后,我适时为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影片,学生在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强盗的无比仇恨之情。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自然升华,也使文章的教育思想自然体现,达到了寓景寓情、寓情寓理的效果。
四、名言提升——树立振兴中华的报国志向
出示鲁迅名言:“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
引发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人的悲剧,也是整个世界的悲剧。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毁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烧不毁的又是什么?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的爱国热情。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语文知识犹如汪洋大海,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只能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五、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是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在语文教学中要很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就要以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创设情境去呼唤学生的情感。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发展注入动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和人格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