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媒介格局中,传统媒体开始以一种新的形态来面对挑战。“媒介融合”渐渐成为媒体发展的趋势。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将传统媒体作为母体,新媒体的信息来自于传统媒体,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即新媒体的内容也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来源。本文正是以《博客天下》这一博客新闻期刊为个案,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期刊新发展。
[关键词]博客期刊 媒介融合 《博客天下》
随着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全方位应用以及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技术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处在网络技术所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新媒体迅猛的发展态势,使得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媒介融合”概念的引入,如何在内容与载体形态方面均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更近一步说,以往的研究更多偏重于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信息,而当下新兴数字媒体发挥载体优势的探讨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博客天下》这一博客新闻类期刊为个案,讨论如何开发新兴媒体的信息与资讯优势,结合传统媒体的载体形态的出版视角,以期在新的层面上延展“媒介融合”的丰富内涵。
一、 “媒介融合”的含义及其发展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源自美国,国外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界定比较代表的说法有两种:一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功能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讲,融合是不同技术的结合,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的总和”。二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特别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和信息的发布上,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以及运作的成本。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特别是对于传统媒体,更是其拓展和创新的转机。
具体到期刊的“媒介融合”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期刊业和其他媒体之间的整合,形成由多种媒介组合的大传媒集团;二是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交融与互动,期刊通过不同媒介之间传播和内容的相互借用,实现媒介功能重新组合和媒介资源重新配置。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情况中期刊与网络相融合的情况。
对于期刊这种传统纸媒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将期刊作为母体,如网络、手机报等类似的新媒体内容均来自于期刊。然而随着二者的深入发展,期刊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更为丰富。2008年10月15日,《博客天下》正式出版发行。《博客天下》这本期刊正是媒介融合的产物。虽然之前也有很多标题中有“博客”二字的期刊出版,但是这本期刊是与众不同的。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期刊中几乎所有文章都来自于网上的博客或人们关注的话题。《博客天下》期刊的创刊,为传统纸媒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值得探索的模式,也使得“UGC(用户贡献内容)期刊”这个概念正式在国内纸媒领域浮出水面。
二、2.0时代期刊的特点——以《博客天下》为例
期刊2.0时代与Web2.0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其包含了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服务,例如博客、播客、维基、分享服务等。对于传统媒介来说,Web2.0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它正在成为一种关系到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新“媒体”,不但影响传播的形态,更影响媒体组织及营运方式的机制运行。传统媒体如何在这股强势新科技的冲击下,在重构中谋求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应对这样的冲击,期刊这种传统媒体也在探索应对之道,提出了“期刊2.0”的理念。“期刊2.0”是期刊与Web2.0相融合的产物,是指“在期刊的编辑、印刷、发行的各个环节,灵活应用Web2.0所提供的各类新型平台,扩大作者范围,优选相关资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一本2.0时代的期刊来说,其信息的主要来源不再依赖记者的采编,也并没有特聘的专栏作家,而是以新闻中的当事人,亲历者个人化的写作和影像表达成为新的新闻来源,经过专业媒体组织核实后,可以作为可靠的信源使用或者成为有价值的参考,甚至验证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与传统期刊相比,更具有现场感、鲜活性和亲切性。
作为期刊2.0时代的代表,《博客天下》创刊仅半年多的时间,其发行量就在21万左右,实销率接近60%,在期刊市场创造了不俗的战绩。形式和内容的网络化可以说是该期刊最为突出的特点,也充分表明了该期刊在市场上与其他传统新闻期刊的差异性。具体来说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1.形式特点
(1)网络化的版式设计。翻开《博客天下》期刊,我们不难看出,这本期刊的版式突出网络特点。比如,刊名上添了“e”的图像,目录页中添加下拉菜单的元素,期刊开头的几个栏目,如博客推荐、博客相册、博客语录等采用选项卡的形式,而内页更是有意地模仿了网页的视窗,有最小化、最大化和关闭的按钮,并附有文章的原网址以表明文章的出处,同时巧妙地标注文章所属的栏目,以及文章链接。通过上述对《博客天下》版面设计中特点的描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从外观上,《博客天下》表现出与传统期刊的不同之处,即其与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风格统一的版面设计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并能使读者迅速意识到该期刊独特的文化风格。
(2)创新式的运作模式。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为新闻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进行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虽然不少媒介开设了热线电话,或短信参与,但这类信源在数量上远不能与前者相比,采用率也较低。《博客天下》使普通公民获得了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借助博客表达着自己的理念和观点。《博客天下》并没有专业的记者和专栏作家,而是聘请对新闻拥有敏锐洞察力且熟悉互联网的编辑。这样的运作模式,有效地降低了期刊的运作成本,从而让利给终端销售网点,以增加期刊的零售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2.内容特点
(1)内容来源于网络。传统的新闻刊物的稿件大多来自记者的采访。与此不同,《博客天下》的文章绝大部分稿件来自网络上的博主,属没有在平面媒体发表过的原创作品。《博客天下》精选优秀的博客文章,转移到平面媒体上来。据《博客天下》执行总编张双武介绍该期刊首发的博文比例已达到70%。而同是由宁夏日报出版集团主管,同样号称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定位于“高端文摘”的《看天下》则是有80%的内容来自纸媒,20%的内容来自网络。目前,每一期中文章有35篇左右,全部来自网络文章的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来自于依托报纸的新闻网站,或者报纸的电子版,如《南方周末》的官方网站——南方报业网;第二种,来自于期刊的新闻网站,如《环球企业家》online;第三种,内容来自于专门的博客网站的个人博客,或者以博客著称的门户网站;第四种,地方性的新闻网站,如大洋网、半岛新闻等。
(2)新闻视角新颖。《博客天下》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事件或者话题新鲜的一面。以往的期刊是由记者对事件进行了解,走访相关当事人之后采写出来的稿子。而《博客天下》中的博文则多是由亲身经历或是有发言权的相关人士所撰写的,所反映的更多是大众的个人观点。如2010年第8期的“世博”主题,一共有五篇文章,作者有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新闻高级主管胡志刚,也有世博会UBPA运营工作人员倪文灏,还有“申博”市民代表袁鸣等,体现出社会各界的声音。从世博会的历史探究,到三年申博的艰辛之路,再到世博的三日游攻略,这一文章用不同的视角来展现公众眼中的世博,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的“世博”印象,体现了媒体的平等性和公众参与性。
(3)语言风格网络化。由于《博客天下》的文章大多来源于网络,所以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就理所当然地具有网络博客的特点。博客写作队伍的平民化,博客的写作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学写作,所以在语言风格上要更为灵活。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一个尺度,要确保期刊保持一定的品位和风格。
(4)文章标题网络化。由于《博客天下》是一本依托于网络的博客期刊,几乎全部文章来自于网络,因此《博客天下》的文章标题就有网络化的特点。比如《博客天下》创刊号封面故事选择了《博客时代人人都是记录者——他们踢爆三鹿》这样一个醒目标题。以此为开端,新闻标题抓人眼球,让人们产生好奇:“他们”指的是谁,又是如何“踢爆三鹿”?这样的标题可以更好地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的注意。
(5)注重话题的选择以及深入开发。互联网可以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将其报道出来,而传统纸媒则需要编辑、排版、印刷等一系列过程。这种时间上的滞后性对于半月刊的《博客天下》更是如此。因此,《博客天下》在新闻的选取上,主要是注重那些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持续影响力,并能在这段时间内引领公众话题的新闻,注重对其进行深入地剖析和报道。有这样的新闻选取标准,除了考虑到时效的因素,还是因为新闻期刊不能够与当下政治经济生活相脱离,因此要主抓当下时事,尤其是那些公众所关心的议题。另外,写博客是一个自发行为,只有那些能够引起公众兴趣的新闻才会被博主主动写出来。因此博文的这一性质也决定了登载在期刊上的新闻具有能够引领话题的特点。
(6)链接式的内容扩充。当我们在网络上浏览新闻时,会发现几乎每篇新闻都会提供与该新闻有关的超链接,让读者获得关于该话题更多的信息。《博客天下》这本期刊就模拟了网络的这一特点。期刊中有些文章配有超链接性质的文字,其中有的是其他博客关于该文章新闻话题的评论;有的是与新闻关键词相关的其他新闻事件;有的是相关的关键词解读;也有的是当事人的“现身说法”。
三、博客期刊存在问题探讨
1.法律保障问题
虽然《博客天下》已经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发行,但是因为法规要求记者的资格必须得到新闻出版总署(GAPP)的证明,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没有得到认证的“公民记者”是要冒风险的。除此之外,转载网上内容的合法性在中国依然是缺失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博客天下》的信息来源是缺乏法律保障的。与此相关的,就是信息的客观真实性问题。《博客天下》是一种草根媒体,信息的来源丰富,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即能否保证文章的客观真实性。这就要求编辑对从网上搜集来的信息进行严谨地甄别,去伪存真,保证文章的真实性,才能够树立媒体的公信力。
2.内容质量的保障问题
目前已经有很多杂志把网络作为自己重要的“内容”阵地,好的文章很容易被发现、挖掘和转载。因此这本新兴的杂志在缺乏成熟品牌支撑的背景下,新创刊的博客杂志很难靠此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缺乏时效性,那么对于一份新闻杂志来说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硬伤。虽然《博客天下》期刊选择刊登具有时间跨度的话题和事件,但是时效上的滞后性也是制约这本新闻杂志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网络和纸媒的语言形态不同,相比较而言,网络的语言更为口语化,通俗化。杂志如果单纯从博客上选择内容,或者一味地迎合读者的口味,那么很容易陷入“内容低俗化”的泥沼。所以,保持期刊的一贯风格和品位是杂志编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3.读者群的稳定问题
与传统纸媒相比,网络媒体在传播速度、广度、强度上有较大的优势。之前有研究学者提出:传统的纸媒要在同新媒体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最好的方法是要保护原创信息。那么对于《博客天下》这本期刊来说,其文章来源于网络,几乎无“原创”可言。读者完全可以从期刊中提供的网址免费地浏览到相关信息,这样就会造成读者的分流。长期如此,对于期刊的发行量会不会有影响,仍不得而知。
目前看来,以《博客天下》为代表的博客新闻期刊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其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很多研究者均表示质疑。特别是人们认为博客必将经历一个由鼎盛到衰落的过程,那么当博客的浪潮退去的时候,也是《博客天下》衰落的时候,但不可忽视的是,《博客天下》杂志的探索破除了传统办刊的固定模式,旗帜鲜明地树立起了“期刊2.0”的风向标。把Web2.0的思路延伸到杂志,将“用户创造内容”的“期刊2.0”的理论设想转化为现实。在现阶段还是应当更多地开掘《博客天下》这种探索的有益性,随着媒介融合的趋势对于社会文化影响的日益加深,对文化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广泛而深入地参与,我们应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力量,其对新型舆论构架的建构和转型期文化建设均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关键词]博客期刊 媒介融合 《博客天下》
随着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全方位应用以及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技术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处在网络技术所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新媒体迅猛的发展态势,使得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媒介融合”概念的引入,如何在内容与载体形态方面均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更近一步说,以往的研究更多偏重于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信息,而当下新兴数字媒体发挥载体优势的探讨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博客天下》这一博客新闻类期刊为个案,讨论如何开发新兴媒体的信息与资讯优势,结合传统媒体的载体形态的出版视角,以期在新的层面上延展“媒介融合”的丰富内涵。
一、 “媒介融合”的含义及其发展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源自美国,国外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界定比较代表的说法有两种:一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功能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讲,融合是不同技术的结合,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的总和”。二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特别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和信息的发布上,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以及运作的成本。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特别是对于传统媒体,更是其拓展和创新的转机。
具体到期刊的“媒介融合”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期刊业和其他媒体之间的整合,形成由多种媒介组合的大传媒集团;二是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交融与互动,期刊通过不同媒介之间传播和内容的相互借用,实现媒介功能重新组合和媒介资源重新配置。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情况中期刊与网络相融合的情况。
对于期刊这种传统纸媒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将期刊作为母体,如网络、手机报等类似的新媒体内容均来自于期刊。然而随着二者的深入发展,期刊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更为丰富。2008年10月15日,《博客天下》正式出版发行。《博客天下》这本期刊正是媒介融合的产物。虽然之前也有很多标题中有“博客”二字的期刊出版,但是这本期刊是与众不同的。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期刊中几乎所有文章都来自于网上的博客或人们关注的话题。《博客天下》期刊的创刊,为传统纸媒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值得探索的模式,也使得“UGC(用户贡献内容)期刊”这个概念正式在国内纸媒领域浮出水面。
二、2.0时代期刊的特点——以《博客天下》为例
期刊2.0时代与Web2.0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其包含了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服务,例如博客、播客、维基、分享服务等。对于传统媒介来说,Web2.0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它正在成为一种关系到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新“媒体”,不但影响传播的形态,更影响媒体组织及营运方式的机制运行。传统媒体如何在这股强势新科技的冲击下,在重构中谋求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应对这样的冲击,期刊这种传统媒体也在探索应对之道,提出了“期刊2.0”的理念。“期刊2.0”是期刊与Web2.0相融合的产物,是指“在期刊的编辑、印刷、发行的各个环节,灵活应用Web2.0所提供的各类新型平台,扩大作者范围,优选相关资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一本2.0时代的期刊来说,其信息的主要来源不再依赖记者的采编,也并没有特聘的专栏作家,而是以新闻中的当事人,亲历者个人化的写作和影像表达成为新的新闻来源,经过专业媒体组织核实后,可以作为可靠的信源使用或者成为有价值的参考,甚至验证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与传统期刊相比,更具有现场感、鲜活性和亲切性。
作为期刊2.0时代的代表,《博客天下》创刊仅半年多的时间,其发行量就在21万左右,实销率接近60%,在期刊市场创造了不俗的战绩。形式和内容的网络化可以说是该期刊最为突出的特点,也充分表明了该期刊在市场上与其他传统新闻期刊的差异性。具体来说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1.形式特点
(1)网络化的版式设计。翻开《博客天下》期刊,我们不难看出,这本期刊的版式突出网络特点。比如,刊名上添了“e”的图像,目录页中添加下拉菜单的元素,期刊开头的几个栏目,如博客推荐、博客相册、博客语录等采用选项卡的形式,而内页更是有意地模仿了网页的视窗,有最小化、最大化和关闭的按钮,并附有文章的原网址以表明文章的出处,同时巧妙地标注文章所属的栏目,以及文章链接。通过上述对《博客天下》版面设计中特点的描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从外观上,《博客天下》表现出与传统期刊的不同之处,即其与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风格统一的版面设计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并能使读者迅速意识到该期刊独特的文化风格。
(2)创新式的运作模式。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为新闻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进行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虽然不少媒介开设了热线电话,或短信参与,但这类信源在数量上远不能与前者相比,采用率也较低。《博客天下》使普通公民获得了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借助博客表达着自己的理念和观点。《博客天下》并没有专业的记者和专栏作家,而是聘请对新闻拥有敏锐洞察力且熟悉互联网的编辑。这样的运作模式,有效地降低了期刊的运作成本,从而让利给终端销售网点,以增加期刊的零售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2.内容特点
(1)内容来源于网络。传统的新闻刊物的稿件大多来自记者的采访。与此不同,《博客天下》的文章绝大部分稿件来自网络上的博主,属没有在平面媒体发表过的原创作品。《博客天下》精选优秀的博客文章,转移到平面媒体上来。据《博客天下》执行总编张双武介绍该期刊首发的博文比例已达到70%。而同是由宁夏日报出版集团主管,同样号称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定位于“高端文摘”的《看天下》则是有80%的内容来自纸媒,20%的内容来自网络。目前,每一期中文章有35篇左右,全部来自网络文章的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来自于依托报纸的新闻网站,或者报纸的电子版,如《南方周末》的官方网站——南方报业网;第二种,来自于期刊的新闻网站,如《环球企业家》online;第三种,内容来自于专门的博客网站的个人博客,或者以博客著称的门户网站;第四种,地方性的新闻网站,如大洋网、半岛新闻等。
(2)新闻视角新颖。《博客天下》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事件或者话题新鲜的一面。以往的期刊是由记者对事件进行了解,走访相关当事人之后采写出来的稿子。而《博客天下》中的博文则多是由亲身经历或是有发言权的相关人士所撰写的,所反映的更多是大众的个人观点。如2010年第8期的“世博”主题,一共有五篇文章,作者有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新闻高级主管胡志刚,也有世博会UBPA运营工作人员倪文灏,还有“申博”市民代表袁鸣等,体现出社会各界的声音。从世博会的历史探究,到三年申博的艰辛之路,再到世博的三日游攻略,这一文章用不同的视角来展现公众眼中的世博,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的“世博”印象,体现了媒体的平等性和公众参与性。
(3)语言风格网络化。由于《博客天下》的文章大多来源于网络,所以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就理所当然地具有网络博客的特点。博客写作队伍的平民化,博客的写作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学写作,所以在语言风格上要更为灵活。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一个尺度,要确保期刊保持一定的品位和风格。
(4)文章标题网络化。由于《博客天下》是一本依托于网络的博客期刊,几乎全部文章来自于网络,因此《博客天下》的文章标题就有网络化的特点。比如《博客天下》创刊号封面故事选择了《博客时代人人都是记录者——他们踢爆三鹿》这样一个醒目标题。以此为开端,新闻标题抓人眼球,让人们产生好奇:“他们”指的是谁,又是如何“踢爆三鹿”?这样的标题可以更好地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的注意。
(5)注重话题的选择以及深入开发。互联网可以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将其报道出来,而传统纸媒则需要编辑、排版、印刷等一系列过程。这种时间上的滞后性对于半月刊的《博客天下》更是如此。因此,《博客天下》在新闻的选取上,主要是注重那些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持续影响力,并能在这段时间内引领公众话题的新闻,注重对其进行深入地剖析和报道。有这样的新闻选取标准,除了考虑到时效的因素,还是因为新闻期刊不能够与当下政治经济生活相脱离,因此要主抓当下时事,尤其是那些公众所关心的议题。另外,写博客是一个自发行为,只有那些能够引起公众兴趣的新闻才会被博主主动写出来。因此博文的这一性质也决定了登载在期刊上的新闻具有能够引领话题的特点。
(6)链接式的内容扩充。当我们在网络上浏览新闻时,会发现几乎每篇新闻都会提供与该新闻有关的超链接,让读者获得关于该话题更多的信息。《博客天下》这本期刊就模拟了网络的这一特点。期刊中有些文章配有超链接性质的文字,其中有的是其他博客关于该文章新闻话题的评论;有的是与新闻关键词相关的其他新闻事件;有的是相关的关键词解读;也有的是当事人的“现身说法”。
三、博客期刊存在问题探讨
1.法律保障问题
虽然《博客天下》已经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发行,但是因为法规要求记者的资格必须得到新闻出版总署(GAPP)的证明,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没有得到认证的“公民记者”是要冒风险的。除此之外,转载网上内容的合法性在中国依然是缺失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博客天下》的信息来源是缺乏法律保障的。与此相关的,就是信息的客观真实性问题。《博客天下》是一种草根媒体,信息的来源丰富,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即能否保证文章的客观真实性。这就要求编辑对从网上搜集来的信息进行严谨地甄别,去伪存真,保证文章的真实性,才能够树立媒体的公信力。
2.内容质量的保障问题
目前已经有很多杂志把网络作为自己重要的“内容”阵地,好的文章很容易被发现、挖掘和转载。因此这本新兴的杂志在缺乏成熟品牌支撑的背景下,新创刊的博客杂志很难靠此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缺乏时效性,那么对于一份新闻杂志来说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硬伤。虽然《博客天下》期刊选择刊登具有时间跨度的话题和事件,但是时效上的滞后性也是制约这本新闻杂志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网络和纸媒的语言形态不同,相比较而言,网络的语言更为口语化,通俗化。杂志如果单纯从博客上选择内容,或者一味地迎合读者的口味,那么很容易陷入“内容低俗化”的泥沼。所以,保持期刊的一贯风格和品位是杂志编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3.读者群的稳定问题
与传统纸媒相比,网络媒体在传播速度、广度、强度上有较大的优势。之前有研究学者提出:传统的纸媒要在同新媒体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最好的方法是要保护原创信息。那么对于《博客天下》这本期刊来说,其文章来源于网络,几乎无“原创”可言。读者完全可以从期刊中提供的网址免费地浏览到相关信息,这样就会造成读者的分流。长期如此,对于期刊的发行量会不会有影响,仍不得而知。
目前看来,以《博客天下》为代表的博客新闻期刊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其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很多研究者均表示质疑。特别是人们认为博客必将经历一个由鼎盛到衰落的过程,那么当博客的浪潮退去的时候,也是《博客天下》衰落的时候,但不可忽视的是,《博客天下》杂志的探索破除了传统办刊的固定模式,旗帜鲜明地树立起了“期刊2.0”的风向标。把Web2.0的思路延伸到杂志,将“用户创造内容”的“期刊2.0”的理论设想转化为现实。在现阶段还是应当更多地开掘《博客天下》这种探索的有益性,随着媒介融合的趋势对于社会文化影响的日益加深,对文化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广泛而深入地参与,我们应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力量,其对新型舆论构架的建构和转型期文化建设均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