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已经渗透到了各级教学中,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种创新、一种方向和趋势,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冲突,本文就教师本身在改革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方法阐述了一些个人观点。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教师;学生;教学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应对这场变革呢?本文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及教师素质的提高进行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含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实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和问题。“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中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开研究的结果等等。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从一个方面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实际上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它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种变化,促进了民主、平等、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型的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这场变革中,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教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业务、心理素质都亟待提高,真正成为复合型的教师。
三、面对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做哪些准备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以上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在教师被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生,从而师生一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另外教师也从个人孤军奋战,到与其它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无形中扩大了许多。针对挑战,作为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教师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很难担当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增强这种意识。我们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问题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与学生的关系要比昨天更融洽。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二)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这显然还不够,还需研究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研究资料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另外还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如怎样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写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样分析课题研究的信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导到位。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开放式的学习,所以选题范围没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选题范围广,综合性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文理交融、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四)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存在着严重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如本来三五分钟就看明白的东西,教师偏要讲上十几分钟,重复、乏味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所以,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抛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旧式教法,用诱思探究式等先进的教法取而代之。课堂上应当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并在适当时候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巧妙的设疑和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少留机械重复等难、偏、怪作业,多留精心选择的,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应用价值的好题,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把现在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变成研究性课程学习,让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学科知识,每位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展示自己才能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其作用:
1.启发思路,引导质疑探究。2.在学生遇到困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3.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研究情况记录及个人体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4.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设,并在选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形成结论等阶段给予重点指导。5.组织作用。每周的小组组织一次研讨,促使小组活动能经常化、序列化,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教师;学生;教学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应对这场变革呢?本文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及教师素质的提高进行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含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实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和问题。“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中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开研究的结果等等。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从一个方面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实际上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它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种变化,促进了民主、平等、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型的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这场变革中,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教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业务、心理素质都亟待提高,真正成为复合型的教师。
三、面对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做哪些准备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以上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在教师被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生,从而师生一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另外教师也从个人孤军奋战,到与其它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无形中扩大了许多。针对挑战,作为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教师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很难担当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增强这种意识。我们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问题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与学生的关系要比昨天更融洽。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二)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这显然还不够,还需研究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研究资料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另外还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如怎样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写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样分析课题研究的信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导到位。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开放式的学习,所以选题范围没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选题范围广,综合性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文理交融、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四)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存在着严重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如本来三五分钟就看明白的东西,教师偏要讲上十几分钟,重复、乏味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所以,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抛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旧式教法,用诱思探究式等先进的教法取而代之。课堂上应当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并在适当时候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巧妙的设疑和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少留机械重复等难、偏、怪作业,多留精心选择的,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应用价值的好题,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把现在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变成研究性课程学习,让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学科知识,每位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展示自己才能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其作用:
1.启发思路,引导质疑探究。2.在学生遇到困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3.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研究情况记录及个人体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4.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设,并在选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形成结论等阶段给予重点指导。5.组织作用。每周的小组组织一次研讨,促使小组活动能经常化、序列化,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