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译稿凝聚一生悲欢 费孝通自己也不相信的传奇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hangy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甘肃土人的婚姻》译稿的产生,可说是费孝通自己也不敢信以为真的传奇。
  1909年,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许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甘肃甘北传教区履职。翌年,奉派往西宁传教,在塔尔寺学藏语半年。后叉被派至今青海乐都、民和一带,传教的同时,续学藏语四年。这位神父亦是学者,边传教边做学问。其中国传教生涯延续到1940年代,其系列著述《甘藏边境的土族》三大卷出版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属于土族研究中“早期资料最丰富的人类学著作”。此集大成式著述出版之前,许让神父先行出版过《甘肃土人的婚姻》。
  最迟是在1934年,这部著作引起中国学者王同惠的关注。她当时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师从吴文藻,专攻文化人类学。吴文藻称许王同惠“天资聪颖,思想超越”,“是现代中国第一个作民族考察敝学者”。
  一份译稿亦成人世飘萍
  王同惠在燕园读书时,与费孝通相识,两人同系不同班。依当时燕大风气,男女同学在多种聚会上常有接触机会。1933年圣诞节前,燕大社会学系同学聚会。王、费皆在场。他们谈及人口问题,观点不同,有争论。此时,费孝通初由燕园转学清华园,修体质人类学。一天,费孝通送给王同惠一本书,意在证实自己的观点。这本书成了牵引两人的“红丝线”。
  1934年到1935年,费孝通和王同惠来往频繁。“两人从各不相让、不怕争论的同学关系,逐步进入了穿梭往来、红门立雪、认同知己、合作翻译的亲密关系。”——这是费孝通的晚年回忆文字。
  “红门立雪”,指费孝通在燕园姊妹楼门前等候王同惠见面。“合作翻译”,一指《社会变迁》,英文版,费孝通已译竣,尚未出版;二指《甘肃土人的婚姻》,法文版,王同惠正在翻译,未完成。王同惠把《社会变迁》译稿要去阅读,费孝通建议她借来英文原本,边读边校,将来作为合译本出版。正翻译《甘肃土人的婚姻》的王同惠,亦要求费孝通参与其泽事,日后也作两人合译本出版。其时,费孝通的法文入门不久,正为毕业考试中的第二外语犯愁,便将合译作为强化学习机会,由此玉成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段泽林掌故。
  1935年暑期,费孝通修满两年体质人类学,获得据说是清华园人类学专业第一个硕士学位。遵其导师史禄国嘱咐,得其本科恩师昊文藻帮助,费孝通得到进广西大瑶山考察的机会。社会调查中,尤其是在陌生社区,许多情况单靠男性不容易摸清,有女性参与则方便许多。为便于共同调查,费孝通和王同惠在未名湖畔臨湖轩举行了婚礼。
  婚后,他们同往太湖鼋头渚小住,在蜜月中译竣《甘肃土人的婚姻》。吴文藻说:“王同惠和费孝通由志同道合的同学,进而结为终身同工的伴侣,我们都为他们欢喜,以为这种婚姻最理想、最美满。”谁知,天作之合,天又分之。瑶山深处一个黄昏,因向导失引,费孝通误踏虎阱,身负重伤。王同惠星夜下山求援,途中坠崖落水,以身殉职。是日,他们新婚仅一百零八天。瑶山惨剧之后,费孝通生命旅程少有平顺之日,多有动荡、磨难之时。《甘肃土人的婚姻》译稿亦成人世飘萍。
  乱世中书稿存了下来
  1936年,费孝通赴英伦求学。两年后学成返国,参加“烽火中的讲学”,与吴文藻、潘光旦等共赴国难。1940年,昆明屡遭日军轰炸,费孝通带实地调查小分队转至呈贡。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同在黑名单的费孝通被朋友救出,远走英伦。1952年“院系调整”,取消社会学学科。费孝通离开清华园,调到中央民族学院。1957年“反右”,费孝通被划为“右派”,被取}肖公职、赶出院长办公室。1966年“文革”开始,费孝通遭抄家厄运,所有书籍、资料一扫而空。
  如此劫难重重,《甘肃土人的婚姻》译稿带着译者心殇,如化外之物,安度劫波。许多年后,费孝通说起这段故事,感叹再三——“几十年里边,我去过国内外那么多地方,经历过那么多离乱,光是书籍和稿本的一次性大量散失就有三次,一次是在瑶山遇险,一次是昆明轰炸,再一次是‘文革抄家。这部译稿怎么就能逃过这好些关口,一直跟着我,连我自己也说不清。只能说是天定的因缘。”
  1996年秋,深圳朋友胡洪侠来京,为《文化广场》周刊组稿,听说这部译稿传奇,唏嘘之余,建议放在“新世纪万有文库”书系出版,以见天日。遂将此议转述给费先生,得允准,也触动老人尘封六十余年的心事。他要为这部历经沧桑的译稿写序。为写序,要在脑海里追寻它乱世中的命运。八十八岁高龄的费先生苦思冥想,彻夜难眠,遍搜枯肠,绞尽脑汁,还是不能肯定地推理出一条清晰脉络。
  费先生说,唯一可能是:译稿完成后,并未随自己和王同惠进入瑶山,而是留在了家乡。十二年后,费先生重访英伦回国时,在家乡苏州小住几日,即带上译稿重返北平。不过,这十二年里,苏州也不太平。日军铁蹄下,费家般迁数次。这部书稿怎么就存了下来,还是个谜。
  一生经历不协调的插曲
  为追索谜底,历来入睡迅捷的费先生开始准备安眠药,仍未奏效。先生说,靠头脑记忆的历史里,难免有难于理解的谜案。“大浪淘沙,惊涛拍岸,随波逝去的已经远去;隐伏的,贴心的,留下来。去也终须去,留也自当留。至于为什么,只好放下,不必追究了。”
  1978年,费先生的“第二次学术生命”即将降临。其工作由中央民族学院转至中国社会科学院。离开民院二号楼前,费先生整理办公室书架上久置未动的旧书积稿。书架底层,译稿突现,那是《甘肃土人的婚姻》!稿纸发黄变脆,老人悲欣交集。其中笔迹,明显是两个人的。费先生认得自己至今未有大变的手体,另一笔迹,“岂不是出于永眠瑶山的同惠之手?”当时,费先生是“脱帽右派”,不敢想出版译稿的事。他能做的,只是修复部分纸张磨损与破碎之处,又借到原著,托友人补译了若干残页。春去秋来又经十八年,迟到太久的出版机会终于来到。三联书店沈昌文先生古道热肠,力促这部译稿得以出版。辽宁教育出版社正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费先生的译著放入文库本无不可,但恐过于简陋,不如另出精装本,以慰前辈。
  费先生也视此译稿出版为暮年圆梦一大安慰。他呕心沥血写出译本序言,文中写到当年与王同惠合译此书的情景——“回想起来,这确是我一生中最难得的一段心情最平服、工作最舒畅、生活最优浴、学业最有劲的时候。追念中不时感到这段生活似乎和我一生中的基调很不调和,甚至有时觉得,似乎是我此生不应当有一段这样无忧无虑、心无创伤的日子,成了一段不能复返、和我一生经历不协调的插曲。”1998年年底,《甘肃土人的婚姻》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首印三千册。该书封底上部印着两行文字一“这部译稿的产生,可说是费孝通先生一生悲欢离合的插曲,连他自己也不敢信以为真的传奇。”
  邢大军据《中外书摘》整理
其他文献
认识余华,是通过他发表在1987年第一期《北京文学》上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但我已记不清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哪一年了。向他求证,他说是在1988年9月,他进鲁迅文学院之后。但在这之前,他与我通过信、打过电话。这我是记得的,我还记得当时他得意的声音:“我知道,《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朱伟就会来找我了。”可是在我记忆中,1987年下半年,我就和他见过面了,地点也许是在李陀家。那时我住自家庄,李陀住东大桥
期刊
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些大名鼎鼎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无数优秀青年们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一名来自安徽马鞍山市,在新加坡留学的19岁女孩,在今年4月初,已经收到包括两所常春藤名校在内的15所世界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大学都录取了这个名叫潘若茜的中国马鞍山女孩。她从小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无论在国内的中小学阶段还是在国外的4年,总有一大堆荣誉称号跟在她
期刊
乐淘·悦心  程戈  曾经看到网上有一个中国知名书店前十名的排行榜,北京万圣书园、老书虫书吧,重庆西西弗书店,南京先锋书店,上海季风书店,香港三联书店,台湾诚品书店……惭愧,这些书店我一个都没去过。从小到大,进的最多的是新华书店,为了买教辅书、工具书、专业书,尤其是我的中小学生时代,可以说每次进书店都是带着任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直到上了大学,一个人待在六朝古都南京,终于有了些逛书店的感觉。  
期刊
当西方人连拗口的“Ngal倪”都念不清楚的时候,却给了她极高的评价——“色彩斑斓的作品,为她赢得了一个长长的客户名单,《纽约客》、《纽约时报》、《连线》杂志、麦当劳。如此年轻的她,已经获得了包括(纽约)插画师协会两枚金牌在内的一系列奖项……”“能登上福布斯榜单,我也很意外。”小妮子倪传婧一点都不拘谨,爽陕地聊起来。  最想做的是插画  “在香港的话,如果你是一名插画师,生活会比较艰难。很多香港的插
期刊
秦坤用一张纸折出的“螳螂”卖出3万欧元,作品被欧洲多家博物馆收藏。2017年秋季,他还要携带作品远赴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做巡展。  90后少年,迷上神奇折纸艺术  今年26岁的秦坤是广西桂林人,受心灵手巧的妈妈影响,他小时候就爱玩折纸游戏,看着一张白纸经过折叠瞬间变成小船、板凳、花儿、千纸鹤之类的可爱小玩意儿,他觉得既神奇又有趣,并经常缠着母亲教他玩不同的花样。读初中时,别的同学都看漫画书、
期刊
最近,一本只有184页的“亲民版”《高数笔谈》,让东北大学92岁的退休老教授谢绪恺成了“网红”。每天从罩到晚,打到出版社及老人家里的电话不断。微博上700多条留言,有400多条是求购谢老新书的。出版社加印的图书售罄,各大网上书店也同时挂牌“缺货”。  谢绪恺说:“从1950年我走上学校讲台,到2005年退休,我在大学教书整整55年。作为从一线退休的老教师,偶然翻阅一本高数教材,我感到十分惊诧。”谢
期刊
《汉书·扬雄传上》有云:“八神奔而警跸兮。振殷辚而军装。”颜师古注:“军装。为军戎之饰装也。”我军建军始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当时这支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只是加系红领巾予以区别:湘赣边区的秋收起义部队多着工农服装,佩戴红布袖章。  1928年红军利用战场缴获的几架缝纫机在江西宁冈挑寮村的一座破庙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装厂,这一时期红军的服装样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装、八角帽,缀以
期刊
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天津。  以大寫意花鸟画享誉画坛,并兼擅山水、书法、篆刻、诗词及西洋绘画等,于戏曲上造诣尤深。  郭石夫先生的花鸟画博综集粹、渊源广大。其画风沉雄朴厚、古雅刚正,磅礴而不染犷悍之习,洒脱而内具坚贞之质。  凡一花片叶、寸草泰石,莫不深合理法,备极情态,实为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树立一代典范。  郭石夫先生现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期刊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400多年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的时代。  一、中国早期运河的开凿  在河南嵩山脚下,有一个汉代的建筑,里面有两个石阙,是汉武帝为纪念大禹而修建的。石阙上的汉画记载了大禹在嵩山治水的故事,据考证,这是现存的有关大禹治水的最早的文物。相传大禹就是从这里开始治水,一路东南而下,来到了水患严重的浙江绍兴。后来,他在绍兴治水多年,最终累死
期刊
老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就是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无论是“曹刘”,还是“孙仲谋”,都不是笑到最后的英雄。  那么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英雄呢?历史已给出了答案,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为什么能笑到了最后?能力强?是一定的。他不仅善晓兵机,“静则使人无从察觉,动则令人措手不及”,还很富有治国理政之才,更有识人之明。的确,能力很强。但能力强的又不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