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供科学课程,贴进小学生生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一条核心理念: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并且满足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今日的科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不但让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科学 知识 真正走进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进一步推进学生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结合生活实例,揭示科学知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实就是在模拟生活,我认为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兴趣,而且可以使所要学的科学问题具体化,如我在教学“认识树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身边常见的树叶,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梧桐树、兰花树、柳树等树叶,感受树叶的外观,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树叶的外部特征,直至研究树叶的结构,找出树叶的共同点。让学生走进树叶群中,轻松愉悦揭示科学知识,并在充满无限的乐趣中解决科学问题。又如我在教学“身体的结构”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游戏情境,让三个学生任意站在讲台上,相互的观察对方的身体,并让学生自由的发言,你从对方的身体上看,你发现对方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游戏规则是:看谁在一分钟内说的又对又快)在紧张的游戏过程中,让学生直接获取感性认识,揭示科学知识,比单纯在课堂上指着课本讲解要好得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要有意识的结合生活实例,沟通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的联系,把生活中的科学原型生动的展示在课堂上,使学生对科学有一种亲切感,感 受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同在,科学不再是陌生的科学,而是富有情感的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
二、结合生活问题,理解科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科学的沃土,学生周围的生活问题应成为理解科学知识的源泉,因此,在科学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必须努力结合生活问题,联系生活问题走进科学,把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的思想。如我在教学《斜面的作用》一课时,我借助日常生活情景的创设并引出话题,(课件演示)小王叔叔想把大油桶搬到卡车上,谁能想办法让他搬得更轻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和生活实际并展开小组讨论,用这些生活中材料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最简便呢?其中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挺自信地说:“搭一块板将油桶滚上去”。“太棒了,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我爸爸有这样做过”“看来你平时很认真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总结经验”。这样做真的能帮上小王叔叔的忙吗?学生马上回答:“能”。“为什么呢?”再一次让学生互相交流意见后,(课件出示)像这样把木板搭在车厢上形成的这个面,我们把它叫做斜面。斜面可以省力,借助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对斜面及斜面使用的硬性认识。在紧张而又富有激情的讨论中,结合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贴近如此的密切,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同时,也充分的结合生活问题理解科学知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生活实践,感悟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这是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感悟科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我根据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组教学教材,使教学中的抽象生疏的问题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做到贴近生活。如我在教学“热是怎样传递”是,先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仔细搜索有关的问题,在课前的创设情境中,我出示了两把勺子(一把钢勺、一把木勺)学生们看见我出示的实验用具特别的兴奋与好奇,都情不自禁的问我:老师,这两把勺子能解决今天探究的问题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把相同长度的钢条木条的一头同时 放入热水中,比较它们的另一端冷热情况,通过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学生们似乎明白了些,这时,有一个特不爱发言的学生大胆的站了起来,满脸通红的对我说:“老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大家在舀热水时都用木勺,而不常用钢勺了。”在一场激烈的讨论中,让学生们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又認识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新的发展区,让学生们更多的从科学实践中感悟科学,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更多的科学烙印。
总之,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科学课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组织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揭示科学知识;结合生活问题,理解科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感悟科学知识,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使学生真正的走进科学,也让科学知识真正的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结合生活实例,揭示科学知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实就是在模拟生活,我认为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兴趣,而且可以使所要学的科学问题具体化,如我在教学“认识树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身边常见的树叶,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梧桐树、兰花树、柳树等树叶,感受树叶的外观,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树叶的外部特征,直至研究树叶的结构,找出树叶的共同点。让学生走进树叶群中,轻松愉悦揭示科学知识,并在充满无限的乐趣中解决科学问题。又如我在教学“身体的结构”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游戏情境,让三个学生任意站在讲台上,相互的观察对方的身体,并让学生自由的发言,你从对方的身体上看,你发现对方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游戏规则是:看谁在一分钟内说的又对又快)在紧张的游戏过程中,让学生直接获取感性认识,揭示科学知识,比单纯在课堂上指着课本讲解要好得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要有意识的结合生活实例,沟通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的联系,把生活中的科学原型生动的展示在课堂上,使学生对科学有一种亲切感,感 受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同在,科学不再是陌生的科学,而是富有情感的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
二、结合生活问题,理解科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科学的沃土,学生周围的生活问题应成为理解科学知识的源泉,因此,在科学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必须努力结合生活问题,联系生活问题走进科学,把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的思想。如我在教学《斜面的作用》一课时,我借助日常生活情景的创设并引出话题,(课件演示)小王叔叔想把大油桶搬到卡车上,谁能想办法让他搬得更轻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和生活实际并展开小组讨论,用这些生活中材料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最简便呢?其中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挺自信地说:“搭一块板将油桶滚上去”。“太棒了,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我爸爸有这样做过”“看来你平时很认真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总结经验”。这样做真的能帮上小王叔叔的忙吗?学生马上回答:“能”。“为什么呢?”再一次让学生互相交流意见后,(课件出示)像这样把木板搭在车厢上形成的这个面,我们把它叫做斜面。斜面可以省力,借助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对斜面及斜面使用的硬性认识。在紧张而又富有激情的讨论中,结合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贴近如此的密切,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同时,也充分的结合生活问题理解科学知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生活实践,感悟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这是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感悟科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我根据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组教学教材,使教学中的抽象生疏的问题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做到贴近生活。如我在教学“热是怎样传递”是,先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仔细搜索有关的问题,在课前的创设情境中,我出示了两把勺子(一把钢勺、一把木勺)学生们看见我出示的实验用具特别的兴奋与好奇,都情不自禁的问我:老师,这两把勺子能解决今天探究的问题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把相同长度的钢条木条的一头同时 放入热水中,比较它们的另一端冷热情况,通过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学生们似乎明白了些,这时,有一个特不爱发言的学生大胆的站了起来,满脸通红的对我说:“老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大家在舀热水时都用木勺,而不常用钢勺了。”在一场激烈的讨论中,让学生们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又認识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新的发展区,让学生们更多的从科学实践中感悟科学,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更多的科学烙印。
总之,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科学课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组织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揭示科学知识;结合生活问题,理解科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感悟科学知识,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使学生真正的走进科学,也让科学知识真正的走进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