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来源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love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离、培养子宫内膜干细胞并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酶消化和机械方法相结合分离人子宫内膜细胞,两次滤网过滤分离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培养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性,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和细胞角蛋白表达情况.原代培养15 d后,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CD133、CD34、CD45、CD90、CD73及CD29表达.结果 基质细胞呈纤维样细胞形态,排列呈辐射状,免疫荧光显示其波形蛋白表达阳性;原代培养15 d后,细胞克隆形成率达(1.34±0.44)%.上皮细胞呈多角形或椭圆形,免疫荧光显示其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原代培养15d后,未发现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克隆形成的基质细胞CD29、CD90、CD73表达阳性,CD34、CD45、CD133表达阴性.结论 人体存在少量具有克隆形成能力和高度增生潜能的子宫内膜干细胞,这些干细胞也可能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d(IL-1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甲型H1N1流感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从IL-1α基因启动子区域中选取4个SNP位点rs1800587、rs2856836、rs2856838、rs3783525,针对以上位点建立基于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TOF-MS)鉴定SNP的方法,对167例H1N1流感患者(H1N1组)和192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进行检测.确定各SNP位
目的 探讨不同表面处理后氧化锆陶瓷表面形貌的变化.方法 烧结48个6 mm×6mm×2 mm的氧化锆陶瓷方形试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12)、喷砂组(n=12) 、e-max渗透剂组(n=12) 、In-ceram渗透剂组(n=12).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表面处理;喷砂组采用120 μm Al2O3颗粒喷砂处理;e-max渗透剂组和In-ceram渗透剂组分别采用e-max上釉膏和In
目的 研究体外受精首个治疗周期卵巢反应不良(POR)后,后续周期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本中心黄体中晚期长方案时出现卵巢反应不良患者174例,分析首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的临床资料;后续(第2周期)使用促排卵方案的80个周期分4组(长方案组、拮抗剂方案组、短方案组及微刺激方案组),比较4组的治疗结果,以及49例卵巢反应不良与16例未达到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