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维模式。思维在数学教学时是不可缺少的,同样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密不可分、相互交融使得教学更完美。思维与兴趣结合的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明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护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兴趣是思维的根源所在,所以用这种方式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思维 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家赞可夫也曾指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两位智者都给出了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见解,分别是兴趣和思维,这说明了它们的重要性,那么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应该把两者都应用于教学,去结合前人的智慧创造现代教育的新模式。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兴趣和思维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将教材了解透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材自身的因素以及教师的自身素质,积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来,这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科学研究发现兴趣可以激活脑组织,使其加工出利于发现事物的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进行创造。同时兴趣还是活跃思维的催化剂,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兴趣之后,他的思维也将变得更加活跃,能对学习内容的思路更加清晰,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此,我从教师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提出几个观点。
一、观察和兴趣
观察能力是学生了解事物,扩充知识面所不可缺少的能力,是青少年智力逐步完善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学习中不会去观察事物,可能会降低学生自身想象和创造的能力,更不能够去正确的推理,全面的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培养学生生活中观察和了解事物的能力,不仅是表面现象,还应该让他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规律,最后将获得的知识烙印在脑海,达到提升智力的目的。所以我们各位教师需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提升,激发想象力,这才是教学应该有的最佳效果。
二、在直观教学中激发兴趣
平时的课堂上,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传授知识是必要的。 “直观”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既能有效地展示问题的本质,又能更贴近实际生活,使数学走进学生身边,让学生更好地去接受数学、体会数学,从而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加深了问题在脑海的印象,达到由直观到抽象渐进,更容易懂得问题的本质。以上就是直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优点。
三、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验证了这句话。就像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利用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身高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会各种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换算,使学生懂得这些相对抽象的概念性问题;我们也能把常用的不同物体拿来称重,帮助学生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区别和换算;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形状不一的纸板,来学习各个不同的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上面已经提到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保持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这样才能培养出他们爱思考、爱提问的好习惯,当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思维必然能够活跃起来。下面我们就来对思维的培养进行分析。
(一)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来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对于一道相同的数学题,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来让他们能够尽快理解,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倘若从开始就不理解题意,教师就可以通过举例和启发的方式,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快速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则要求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足够丰富,不只是做表面功夫,倘若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则很难从教材中发现其中的深意。比如,当题目中涉及关于其他专业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有利于理解题意,又能促进各个科目之间的融会贯通。
(三)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我们通过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来解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辆摩托车上午用了3小时走了163.5千米,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下午又走了2小时,问这一天走了多少千米?有两种解题方法:1.求出平均1小时所走的路程,然后求出下午2个小时所走的路程,最后上午、下午的路程相加。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2.这种方法比较便捷,先统计出一天所走的时间总数,再算出平均每个小时所走的距离,最后两者相乘就是总的距离。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这两种都是很常用的方法,下面给大家讲一种不常见的方法,算式为:1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代表走了6小时的距离数,163.5÷3代表平均每小时的距离,最后用6小时走的路程减去1小时走的路程,得出了一天5小时的行驶距离。
由上面这个例题能够看出灵活的思维一定是由于对之存在兴趣而产生的。所以可以说兴趣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想要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必然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想知道是不是有兴趣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思维的活跃程度。思维和兴趣是同时发展,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思维和兴趣的内在联系,兴趣并不都是天生的,可以在思维跳跃探索的过程中逐步产生。
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和教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通过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的解决办法,制定不同的策略,长期坚持的话,学生一定能够培养出对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学习天地,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拓宽他们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闫伟.浅谈小学阅读兴趣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23).
[2]熊玲.浅谈一年级教学的几点尝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10).
[3]云霞.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浅见[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8).
(责编 赵建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护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兴趣是思维的根源所在,所以用这种方式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思维 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家赞可夫也曾指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两位智者都给出了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见解,分别是兴趣和思维,这说明了它们的重要性,那么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应该把两者都应用于教学,去结合前人的智慧创造现代教育的新模式。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兴趣和思维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将教材了解透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材自身的因素以及教师的自身素质,积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来,这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科学研究发现兴趣可以激活脑组织,使其加工出利于发现事物的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进行创造。同时兴趣还是活跃思维的催化剂,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兴趣之后,他的思维也将变得更加活跃,能对学习内容的思路更加清晰,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此,我从教师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提出几个观点。
一、观察和兴趣
观察能力是学生了解事物,扩充知识面所不可缺少的能力,是青少年智力逐步完善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学习中不会去观察事物,可能会降低学生自身想象和创造的能力,更不能够去正确的推理,全面的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培养学生生活中观察和了解事物的能力,不仅是表面现象,还应该让他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规律,最后将获得的知识烙印在脑海,达到提升智力的目的。所以我们各位教师需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提升,激发想象力,这才是教学应该有的最佳效果。
二、在直观教学中激发兴趣
平时的课堂上,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传授知识是必要的。 “直观”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既能有效地展示问题的本质,又能更贴近实际生活,使数学走进学生身边,让学生更好地去接受数学、体会数学,从而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加深了问题在脑海的印象,达到由直观到抽象渐进,更容易懂得问题的本质。以上就是直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优点。
三、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验证了这句话。就像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利用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身高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会各种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换算,使学生懂得这些相对抽象的概念性问题;我们也能把常用的不同物体拿来称重,帮助学生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区别和换算;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形状不一的纸板,来学习各个不同的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上面已经提到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保持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这样才能培养出他们爱思考、爱提问的好习惯,当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思维必然能够活跃起来。下面我们就来对思维的培养进行分析。
(一)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来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对于一道相同的数学题,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来让他们能够尽快理解,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倘若从开始就不理解题意,教师就可以通过举例和启发的方式,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快速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则要求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足够丰富,不只是做表面功夫,倘若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则很难从教材中发现其中的深意。比如,当题目中涉及关于其他专业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有利于理解题意,又能促进各个科目之间的融会贯通。
(三)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我们通过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来解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辆摩托车上午用了3小时走了163.5千米,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下午又走了2小时,问这一天走了多少千米?有两种解题方法:1.求出平均1小时所走的路程,然后求出下午2个小时所走的路程,最后上午、下午的路程相加。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2.这种方法比较便捷,先统计出一天所走的时间总数,再算出平均每个小时所走的距离,最后两者相乘就是总的距离。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这两种都是很常用的方法,下面给大家讲一种不常见的方法,算式为:1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代表走了6小时的距离数,163.5÷3代表平均每小时的距离,最后用6小时走的路程减去1小时走的路程,得出了一天5小时的行驶距离。
由上面这个例题能够看出灵活的思维一定是由于对之存在兴趣而产生的。所以可以说兴趣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想要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必然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想知道是不是有兴趣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思维的活跃程度。思维和兴趣是同时发展,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思维和兴趣的内在联系,兴趣并不都是天生的,可以在思维跳跃探索的过程中逐步产生。
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和教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通过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的解决办法,制定不同的策略,长期坚持的话,学生一定能够培养出对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学习天地,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拓宽他们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闫伟.浅谈小学阅读兴趣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23).
[2]熊玲.浅谈一年级教学的几点尝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10).
[3]云霞.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浅见[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8).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