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对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信贷供应与需求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本文对农村信贷供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农村信贷资金投入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解决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的策略。
农村 信贷资金 供需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对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信贷供应与需求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信贷供需中存在的问题
1.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经济已由过去单一的粮棉油种植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但目前的小额农贷期限都是三个月到半年,最长不到一年,这与农作物生产周期不协调,尤其是农民在产品结构调整时,“深加工”、“精加工”产品所需期限更长,多为1-3年,期限上的不对称,使部分农民到期不能偿还,容易形成逾期;影响了支农再贷款效用的充分发挥。
2.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不适应当前规模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目前,支农贷款单笔金额较小,而规模养殖大户所需贷款一般存在急、频、大等特点,小额农户贷款难以满足其要求。另外,农户贷款手续较繁杂,金额较大的需经上级机构审批,与当前规模农业生产不相适应。
3.支农再贷款的发放助长了基层信用社的依赖思想
由于历史的原因,脱钩后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包袱沉重、资金实力与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差,正是在此种情况下,国家为发展农业、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帮助农信社摆脱困境,采取发放支农再贷款的信贷政策对信用社给予支持。但这不同程度地助长了一些基层信用社和工作人员的依赖思想。每到再贷款到期日,有的农信社要求基层人行即收即放,倒換借据;每当国家下达支农再贷款,一些农信社工作人员不管当地是不是需要,都是要了指标再说,存在着国家的资金不要白不要的思想。
二、影响农村信贷资金投放的因素
1.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邮政储蓄的管理和改革相对滞后,现行监督体制和财务制度导致基层邮政储蓄成为监管盲点,中央银行不能对其有效监管,导致社会资金畸形集中,造成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对当地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主要原因是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过高,直接导致人行利差倒挂,邮政储蓄局揽储积极。近几年来,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占全部城乡储蓄存款的比重一直呈增长趋势;邮政储蓄存款增加额占全部储蓄存款增加额的比重从1996年的10.4%增加至2001年的40.4%,其中2000年占比高达54.4%;邮政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快于城乡储蓄存款,县级邮政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更快。邮政储蓄存款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农村资金的严重分流,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的支持、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的信贷投放力度。
2.农村信用环境较差
乡镇企业和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投放的积极性。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前期,一部分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从农行和信用社贷款后赖债不还,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死滞沉淀,使得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增贷款审批严格,造成基层机构信贷授信额度小,资金上存较多,形成农村信贷资金瓶颈,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靠农村信用社“孤军奋战”。
3.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
目前信用社对额度较大的贷款都需要借款人提供有效的抵押、保证担保,但目前存在的抵押、担保难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小额农贷的发放。目前小额农贷的抵押物多为房产、车辆,但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抵押物变现难。加之抵押手续收费过高,农民不愿缴纳这笔费用,造成抵押手续不规范,形成无效抵押。而随着担保纠纷的逐渐增加,农民为他人作担保也日趋谨慎,导致农户贷款担保难度加大。
4.支农贷款利率仍相对过高
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特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大。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风险高,农民收益低,尽管今年国家调低了再贷款利率,但农信社对农民贷款实际执行利率较基准利率可上浮到50%,从调查情况看一般都是上浮40%-50%。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调整和受资金来源的制约,贷款投放能力下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的主要融资渠道,农户贷款主要靠信用社来支撑。这相对于利润较低的农业生产而言,一些农民仍然感到利息负担过重,他们认为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信用社也要在利率上给农民充分的优惠。
三、政策建议
1.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投量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多元化、集约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市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信贷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工作要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必须把握农村市场需要和农民信贷资金的需求状况,不断调整支农的范围和重点。
2.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优化投入,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支持特色经济,积极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3.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纽带作用,必须在管理工程、形象工程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田阔主编.论苑新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12月.
[2]周淑芝主编.世纪潮.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
农村 信贷资金 供需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对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信贷供应与需求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信贷供需中存在的问题
1.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经济已由过去单一的粮棉油种植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但目前的小额农贷期限都是三个月到半年,最长不到一年,这与农作物生产周期不协调,尤其是农民在产品结构调整时,“深加工”、“精加工”产品所需期限更长,多为1-3年,期限上的不对称,使部分农民到期不能偿还,容易形成逾期;影响了支农再贷款效用的充分发挥。
2.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不适应当前规模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目前,支农贷款单笔金额较小,而规模养殖大户所需贷款一般存在急、频、大等特点,小额农户贷款难以满足其要求。另外,农户贷款手续较繁杂,金额较大的需经上级机构审批,与当前规模农业生产不相适应。
3.支农再贷款的发放助长了基层信用社的依赖思想
由于历史的原因,脱钩后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包袱沉重、资金实力与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差,正是在此种情况下,国家为发展农业、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帮助农信社摆脱困境,采取发放支农再贷款的信贷政策对信用社给予支持。但这不同程度地助长了一些基层信用社和工作人员的依赖思想。每到再贷款到期日,有的农信社要求基层人行即收即放,倒換借据;每当国家下达支农再贷款,一些农信社工作人员不管当地是不是需要,都是要了指标再说,存在着国家的资金不要白不要的思想。
二、影响农村信贷资金投放的因素
1.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邮政储蓄的管理和改革相对滞后,现行监督体制和财务制度导致基层邮政储蓄成为监管盲点,中央银行不能对其有效监管,导致社会资金畸形集中,造成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对当地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主要原因是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过高,直接导致人行利差倒挂,邮政储蓄局揽储积极。近几年来,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占全部城乡储蓄存款的比重一直呈增长趋势;邮政储蓄存款增加额占全部储蓄存款增加额的比重从1996年的10.4%增加至2001年的40.4%,其中2000年占比高达54.4%;邮政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快于城乡储蓄存款,县级邮政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更快。邮政储蓄存款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农村资金的严重分流,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的支持、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的信贷投放力度。
2.农村信用环境较差
乡镇企业和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投放的积极性。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前期,一部分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从农行和信用社贷款后赖债不还,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死滞沉淀,使得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增贷款审批严格,造成基层机构信贷授信额度小,资金上存较多,形成农村信贷资金瓶颈,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靠农村信用社“孤军奋战”。
3.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
目前信用社对额度较大的贷款都需要借款人提供有效的抵押、保证担保,但目前存在的抵押、担保难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小额农贷的发放。目前小额农贷的抵押物多为房产、车辆,但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抵押物变现难。加之抵押手续收费过高,农民不愿缴纳这笔费用,造成抵押手续不规范,形成无效抵押。而随着担保纠纷的逐渐增加,农民为他人作担保也日趋谨慎,导致农户贷款担保难度加大。
4.支农贷款利率仍相对过高
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特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大。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风险高,农民收益低,尽管今年国家调低了再贷款利率,但农信社对农民贷款实际执行利率较基准利率可上浮到50%,从调查情况看一般都是上浮40%-50%。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调整和受资金来源的制约,贷款投放能力下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的主要融资渠道,农户贷款主要靠信用社来支撑。这相对于利润较低的农业生产而言,一些农民仍然感到利息负担过重,他们认为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信用社也要在利率上给农民充分的优惠。
三、政策建议
1.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投量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多元化、集约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市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信贷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工作要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必须把握农村市场需要和农民信贷资金的需求状况,不断调整支农的范围和重点。
2.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优化投入,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支持特色经济,积极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3.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纽带作用,必须在管理工程、形象工程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田阔主编.论苑新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12月.
[2]周淑芝主编.世纪潮.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