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最保守数据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21亿左右的视频媒体复合用户,近两年中国人的视频消费量至少增加了50%-70%。” 10月23日,在《大视频时代——中国视频媒体生态考察报告》的发布会上,中国国际总公司副总裁张海潮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
电视领跑视频新生态
电视、PC、手机、户外广告屏,我们的生活正被越来越多的屏幕所包围,时间也被不同的屏幕瓜分。CTR资深研究顾问姚林表示, CTR2013年调研数据显示有66%的视频网民使用三种以上的屏幕,2014年这个数字提升到了69%。而不同屏幕的主流使用人群有着明显差异。
目前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用户将近7亿。这些用户区别于电视观众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年轻、学历高。以年龄为例,网络视频用户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而电视观众的平均年龄恰恰是整个人口的中位数——39岁;从学历角度观察,网络视频媒体的高等学历比例占到76%,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电视观众还不到10%。
同一屏在不同场景与状态下,使用也有所差别。根据CSM71城统计以及央视市场研究iCTR“四视同堂”调查数据显示,电视、网络、移动视频用户工作日收视时间分别为2.8小时、1.8小时、1小时。电视用户的主要收视高峰分别为19:00-22:00、22:00-24:00以及17:00-19:00;网络视频用户主要收视高峰集中在12:00-13:00、20:00-21:00;手机视频用户主要收视高峰在于12:00-13:00、21:00-22:00。
在上班等移动途中,手机使用率最高;午间休息时间也是电脑以及手机使用率比较高;但到了晚上,到了固定场所,电视依旧是最重要的屏。不同屏在用户的收视时间上存在竞争关系。但这种竞争关系也可以发展为竞合关系,因为不同屏之间提供的资讯和内容存在互补,一个简单的例子即用户看电视可以通过手机参与电视内容的互动。
CSM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解释,“大视频”之“大”,指的是从电视到视频,TV到Video,电视产业已经成为视频产业,原来单一的电视视频媒体变成了跨平台、多终端的全视频媒体。“‘大’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更是指视频业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
多屏时代重新定义“内容为王”
维亚康姆公司创始人曾说:“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是而且一定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但当渠道革命呼啸而至,视频内容数量爆炸式增长,视频内容的存在形式、观看方式、传播途径都越来越丰富,内容是否依然为王?
郑维东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所谓“内容”的内涵和外延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
在媒体分立时代,纸媒、广播电视有着较为严格的界限,哪家媒体独占了某项内容资源,或者开发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它就能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这里的内容,指的是媒体原创、特别是独家的精品内容。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媒介形式逐渐多元,视频内容的竞争已不只是传统电视行业内的竞争,PC端、移动端、户外屏等多种渠道、多种终端,使得“内容”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不同。现在所说的“内容为王”,也是指同时在多种媒体渠道和传播平台上呈现的包含了多样化延展可能性的视频内容。
在传播渠道多样、媒介形式多元的今天,视频内容生产的两种趋势将同时存在。
一是赢家通吃,受欢迎的内容无论生发在什么渠道,最后都会漫溢到其他渠道,而内容的高回报可能会诱发高投入的冲动——郑维东用“高概念”来形容此商业模式。
“高概念”(high concept)最初出现在电影领域,特指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电影模式。当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概念”制作也层出不穷。郑维东认为现在视频内容尤其是娱乐节目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高概念”时代。“所谓‘高概念’是指节目跟社会的某种流行文化高度契合,而且通过节目的传播,流行趋势被概念化、品牌化和形象化了。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节目,把一些流行文化概念化,这些概念和明星乃至整个观众群都相契合。”
“高概念”娱乐节目也成为电视收视居高不下,网络和移动终端用户关注、播放量较大的一些节目类型。郑维东认为,这些大投入、大制作、高风险的“高概念”节目激活了整个视频产业,激活了以娱乐节目为导向的、带有互动性的跨平台传播、交互式营销的新产业。
二是面向特性用户,轻骑兵式的小制作将存有空间。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细分,多样化的视频内容会找到多样化受众,“窄播”得以实现。面对多变的视频需求,内容制作要以用户为中心,找准平台和语态,以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当观众的注意力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所分散,从而变得越来越珍贵时,视频内容的娱乐化态势也会愈益强化甚至走向极端。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预言,媒体的娱乐化似乎已经无法逆转。
电视领跑视频新生态
电视、PC、手机、户外广告屏,我们的生活正被越来越多的屏幕所包围,时间也被不同的屏幕瓜分。CTR资深研究顾问姚林表示, CTR2013年调研数据显示有66%的视频网民使用三种以上的屏幕,2014年这个数字提升到了69%。而不同屏幕的主流使用人群有着明显差异。
目前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用户将近7亿。这些用户区别于电视观众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年轻、学历高。以年龄为例,网络视频用户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而电视观众的平均年龄恰恰是整个人口的中位数——39岁;从学历角度观察,网络视频媒体的高等学历比例占到76%,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电视观众还不到10%。
同一屏在不同场景与状态下,使用也有所差别。根据CSM71城统计以及央视市场研究iCTR“四视同堂”调查数据显示,电视、网络、移动视频用户工作日收视时间分别为2.8小时、1.8小时、1小时。电视用户的主要收视高峰分别为19:00-22:00、22:00-24:00以及17:00-19:00;网络视频用户主要收视高峰集中在12:00-13:00、20:00-21:00;手机视频用户主要收视高峰在于12:00-13:00、21:00-22:00。
在上班等移动途中,手机使用率最高;午间休息时间也是电脑以及手机使用率比较高;但到了晚上,到了固定场所,电视依旧是最重要的屏。不同屏在用户的收视时间上存在竞争关系。但这种竞争关系也可以发展为竞合关系,因为不同屏之间提供的资讯和内容存在互补,一个简单的例子即用户看电视可以通过手机参与电视内容的互动。
CSM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解释,“大视频”之“大”,指的是从电视到视频,TV到Video,电视产业已经成为视频产业,原来单一的电视视频媒体变成了跨平台、多终端的全视频媒体。“‘大’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更是指视频业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
多屏时代重新定义“内容为王”
维亚康姆公司创始人曾说:“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是而且一定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但当渠道革命呼啸而至,视频内容数量爆炸式增长,视频内容的存在形式、观看方式、传播途径都越来越丰富,内容是否依然为王?
郑维东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所谓“内容”的内涵和外延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
在媒体分立时代,纸媒、广播电视有着较为严格的界限,哪家媒体独占了某项内容资源,或者开发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它就能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这里的内容,指的是媒体原创、特别是独家的精品内容。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媒介形式逐渐多元,视频内容的竞争已不只是传统电视行业内的竞争,PC端、移动端、户外屏等多种渠道、多种终端,使得“内容”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不同。现在所说的“内容为王”,也是指同时在多种媒体渠道和传播平台上呈现的包含了多样化延展可能性的视频内容。
在传播渠道多样、媒介形式多元的今天,视频内容生产的两种趋势将同时存在。
一是赢家通吃,受欢迎的内容无论生发在什么渠道,最后都会漫溢到其他渠道,而内容的高回报可能会诱发高投入的冲动——郑维东用“高概念”来形容此商业模式。
“高概念”(high concept)最初出现在电影领域,特指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电影模式。当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概念”制作也层出不穷。郑维东认为现在视频内容尤其是娱乐节目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高概念”时代。“所谓‘高概念’是指节目跟社会的某种流行文化高度契合,而且通过节目的传播,流行趋势被概念化、品牌化和形象化了。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节目,把一些流行文化概念化,这些概念和明星乃至整个观众群都相契合。”
“高概念”娱乐节目也成为电视收视居高不下,网络和移动终端用户关注、播放量较大的一些节目类型。郑维东认为,这些大投入、大制作、高风险的“高概念”节目激活了整个视频产业,激活了以娱乐节目为导向的、带有互动性的跨平台传播、交互式营销的新产业。
二是面向特性用户,轻骑兵式的小制作将存有空间。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细分,多样化的视频内容会找到多样化受众,“窄播”得以实现。面对多变的视频需求,内容制作要以用户为中心,找准平台和语态,以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当观众的注意力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所分散,从而变得越来越珍贵时,视频内容的娱乐化态势也会愈益强化甚至走向极端。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预言,媒体的娱乐化似乎已经无法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