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就是多 以群促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2.随文积累重点词语“亡、若、中伤、奈何”和固定句式“奈……何”。
   3.引导学生辩证地探究故事寓意,得到实际的启迪。
   4.探究古代寓言的学习方法,并通过群文阅读实践强化,领会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辩证地探究故事寓意,得到实际的启迪。
   2.探究古代寓言的阅读方法,并通过群文阅读实践强化,领会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
   三、教学资源
   PPT、学案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神色张皇地走进教室,感慨道:唉,自从知道要上这堂公开课后,李老师就担心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李老师既担心哪天火星撞了地球,也担心哪天发生大地震,这样公开课可就上不成了啊!这可怎么办呢?你们看看,李老师担心得都变瘦了呢!(学生笑)老师发现不少同学在笑,确实,李老师这样的担心很可笑,但是其实啊,在我们古时候的杞国就确实有这样一个人有这样的担忧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杞人忧天》这则古代寓言吧。(板书:古代寓言)
   (二)例文学习
   1.借助注释,整体理故事情节。(板书:读故事,理情节)
   (1)齐读标题,找关键词。
   师:我们先来读标题,看看标题中最核心的字,是哪个词?
   预设:忧天
   师:是的,这是一个关于“忧天”的故事,里面有哪些主要情节呢?
   (2)借助注释,快速阅读,疏通文意,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
   学生活动:借助注释,快速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要求:①给每个自然段标记序号;②整理归纳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简单地讲出来。
   预设:杞人担心天崩地裂,每天寝食难安,后来晓之者来劝杞人,告诉杞人,天是积聚的气体,地是积聚的土块,而且从未发生过崩塌,杞人终于才不再担忧,舍然大喜。
   2.结合情节,辩证悟故事道理。(板书:悟道理)
   (1)师:根据故事情节,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预设:不要有不必要的担忧(毫无根据的担忧,过度担忧)
   (2)师:大家看到思考探究题三,里面提到,也有人认为这其中蕴含了强烈的忧患意识,①你能在故事中找到反映这层寓意的情节吗?
   预设:重点抓“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②现代人有这样的担忧吗?
   预设:可适当结合现代人类对生存空间、生态环境的担忧谈谈;可以适当延伸关于地震、流星等话题。
   ③什么叫作忧患意识?
   预设:可引导学生对比区分“担忧”与“忧患”,提问:你担忧什么?(考试没考好)
   A.忧什么?(一个是天地崩坠的大事,一个是考试没考好的小事);
   B.忧何时?(一个是很远的事情,一个是近前的担忧)
   C.忧何人?(一个是忧天下所有人的,一个是忧自己)
   小结: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从内心里关注超越自身利益荣辱成败的事情,而从长远出发,关注集体、国家甚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从本质上来说,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与擔当。
   师:千百年来,杞人被大家贴上了“庸人”的标签,他的忧天被当成是庸人自扰;其实,我们换一种角度观察,会发现,杞人其实是一代贤人,心忧天下,心系苍生。其实,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这样的先哲,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还有我们麻阳的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斗争滕的代远将军。千百年来,这些忧患意识推动着社会不断往前发展。
   (3)师:请大家再根据这层寓意将故事情节重新整理一下,再讲一遍这个故事。
   预设:杞人担心天地崩坠,晓之者去劝他不要担忧,于是,杞人就不再担心了,但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却被早早地扼杀了。
   师:一个新的科学发现就被这样埋没了,如果这种忧患意识没有被扼杀的话,没准我们古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还会再往前推好几百年呢!
   师:而且,我们再次悟道理的时候,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悟,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4)师:寓意变了,情节也就要随之改变,由此,可以看出,情节和寓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什么样的情节反映什么样的寓意,什么样的寓意就会有什么样的情节。它们是对应的关系。
   3.联系生活,具体谈寓意启迪。(板书:谈启迪)
   师: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其实是对我们的生活有实际意义的。读寓言,我们还需要结合生活,具体谈寓意对我们生活的启迪。
   PPT:期中考试快要来了,小明非常担心,因此患上了“考前忧虑症”,学完了这则古代寓言后,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1)起码的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成长,有利于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2)自己做好准备就可以了,没必要过度忧虑;(3)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4.朗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语汇。(板书:重积累)
   (1)理解注释,积累词语。
   师:刚刚你们在概括情节、感悟道理时,注释中哪些词语对你帮助最大呢?或者说哪些词语是你本来理解起来有困难,看了注释就明白了?
   预设:“亡、若、中伤、奈何”等常用词和固定句式“奈……何”。
   (2)朗读课文正音,再次领会故事情节与寓意。    师:把故事情节读出来之后,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则古代寓言,注意词语的读音。
   (随文正音:亡、星宿、塞、中伤、舍)
   (三)方法小结
   1.什么是寓言?
   师:学完了这则古代寓言,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寓言呢?
   预设:通过故事来讲道理的一种文体。
   师:请大家翻到教材124页,齐读寓言知识。
   2.怎样学习古代寓言?
   师:好,我们现在已经初步学完了这则古代寓言,请大家再回到我们课前的那个问题,古代寓言该怎样学习呢?试着总结一下古代寓言的基本学法。
   预设:
   (1)借助注释,整体理故事情节;
   (2)结合情节,辩证悟故事道理;
   (3)联系生活,具体谈寓意启迪;
   (4)朗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语汇。
   (四)类文阅读
   师:总结了这些方法,我们接下来再阅读两则古代寓言,学以致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快速阅读这两篇类文,完成学案。
   塞翁失马/《淮南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掩耳盗铃/《吕氏春秋》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1.学生活动1:快速阅读类文,完成学案。
   2.学生活动2:学生自由交流学案的完成情况。
   3.学生活动3:学生呈现学案。
   预设:1.《塞翁失马》
   (1)故事情节:一个人的马跑了,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却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死亡众多。唯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2)故事寓意:
   ①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②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3)生活启示:福祸相依,我们要学会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4)词语迁移:亡、有……者;常用词积累:遽、居
   2.《掩耳盗铃》
   (1)故事情节:一个人背铃铛走时,把耳朵捂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就别人也会听不见。
   (2)故事寓意: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生活启示: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4)词语迁移:亡、有……者;常用词积累:遽、闻
   (五)课堂小结
   其实,像“杞人忧天”“塞翁失马”“掩耳盗铃”这些寓意丰富的寓言故事,已经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成语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举出很多其他的例子,譬如:刻舟求剑、自相矛盾、狐假虎威、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等。这些寓言故事教给我们人生的智慧,带给我们生活的启迪,让我们受益匪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古代寓言常常寄寓深刻,并且带有很强的思辨性,我们中学生要学会阅读古代寓言,领略中国古代寓言的无限魅力,并学习古人的思辨精神,继承它们,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扬光大!让我们带着新的理解,课后将这篇寓言背下来,并且可以大胆尝试阅读更多的中国古代寓言,思考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六)课后建议
   1.完成积累与拓展四;
   2.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讨论对寓意的理解;
   3.读书建议:《列子集释》《韩非子》《淮南子》中的古代寓言;《百喻经》《伊索寓言》中的寓言。
   (七)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列子》
   1.读故事
   2.理情节
  古代寓言
其他文献
从2017年9月到如今,全国大规模全覆盖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就快一年了,在使用的过程中,越发感觉到这套教材“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选材标准的精确性。在具体执教的过程中,也明显地感觉到“统编版”教材对某些原作的部分情节和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动,而对这部分改动的内容,说到底,并非显示编者的“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另外,对原作某些显然不规范的词句(不是指文学性的表
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教师进修校教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可谓异彩纷呈,资源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在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也指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合理开
2017年语文新课标卷Ⅰ作文题所引发的讨论,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余波绵延。作文题甫一露面,就有论者放言,2017年高考作文是“旧瓶新酒”,不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变形而已;也有人火眼金睛,根据题干所选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的指令,洞察出试题与2003年全国卷“情感与认知”所开创的关系型话题作文一脉相承;还有观点言之凿凿,“一带一路”之类均为政治热词,试题发出的信息是“关心时政”,不一而足。  
近年来,随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这一话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什么决定怎么教”,“只有解决了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解决怎么教”这些理念已逐步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和落实。王尚文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引申,王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语文”即“教学内容”,所说的“教学”即“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从优秀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戏剧的奇妙之处在于,其在小小的舞台上上演着社会的千姿百态,不但是小人物的生活、大人物的成长,戏剧所刻画的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把复杂的社会搬上舞台并进行突出演绎。它“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
《祝福》的主题是启蒙还是感叹?是愤怒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达毁掉“铁屋子”的奋力呐喊,还是痛苦地抒发唤醒愚昧的艰难,倾吐身处黑暗长夜中绝望的情绪?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课文《祝福》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关于《祝福》的主题,中学语文界曾长期并存着具有代表性的、至今任被不少教师当作“标准主题”的两种分析:  一是《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
如何略作勾勒,就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细加描绘,写好点睛之笔,就能使人物的神采风貌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做到形神兼备呢?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作粗浅的尝试。   一.立体全方位观察,准确把握其形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也不能仅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以致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而应对人物的外貌进行细致地观察,把握特征。   客观事物原本千差万别,绝不雷同。可是,许多同
“愁”这种情绪历来就被很多诗人写入作品中,写得千姿百态。曹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愁人才之难得,李白“借酒浇愁愁更愁”,愁壮志未酬,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屈辱痛苦……每位词人都有自己愁的内涵与特质,却难以让读者体会其真实意义。《声声慢》则是代表李清照写“愁”的最高成就词作。《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写词人在遭受了山河破碎、丧夫离异之痛、颠沛流离之
教学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牲畜林》,我抛出一个问题,读了小说以后,你觉得最有趣味的情节或场景是哪一个,请挑出来与大家分享。有同学谈到了小说的结局,德国鬼子与野猫厮打,滚下山崖,同归于尽,村人误以为是农民朱阿打死了德国鬼子,奉朱阿为英雄。这个情节上的误会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戏剧效果。  我就势提问,如果将野猫改为家猫,可不可以,为什么?同学讨论,获得共识:不可以。野猫和家猫的最大区别在于性情和性质。从性情
何先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教师。  语文难教就难在学生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学语文感兴趣?这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情境可能往往又会被我们忽视,像课堂上学生的动态生成,其实,它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较好素材。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课堂,更抓住了学生。实践表明,课堂中,学生自主生成的课堂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因为它的创意来自学生。实践也表明,动态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