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做到绘形与点睛结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a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略作勾勒,就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细加描绘,写好点睛之笔,就能使人物的神采风貌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做到形神兼备呢?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作粗浅的尝试。
   一.立体全方位观察,准确把握其形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也不能仅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以致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而应对人物的外貌进行细致地观察,把握特征。
   客观事物原本千差万别,绝不雷同。可是,许多同学在进行肖像描写时,往往不能细致观察,而是拾人牙慧,随意套用别人的词句。孩子是甜甜的酒窝,青年男子是俊眉大眼,青年女子是苗条身材,白发老人是老态龙钟。这好吗?不可否认,某类人物有其自然的共性:从年龄上看,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有着各自的共性;从生理上看,男人、女人以及与年龄相关的其他生理特征,也有其共性;从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处境、种族上看,它们也会表现出某些相似甚至相同的外部特征。但是,就是同一职业、性别、年龄之间,也绝不会完全相同,总会有各自区别于他人的外部特征,就是孪生兄弟之间也不例外。
   因此,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必须抓住人物外部特征,才能突出共性中的个性。例如:“他形体庞大,看起来孔武有力。黝黑的脸膛,黑黑的眼睛,明亮而透澈。乌黑油亮的秀发直竖在头顶,一对硕大的招风耳迎接着八面来风。大大的鼻子衬托着胖胖的脸蛋,鼻子下是一张能言善辩的巧嘴。他的表情变化多端,开心时,他会咧开大嘴,露出憨厚可爱的笑容;难过时,他会双嘴紧闲,一言不发;愤怒时,他会涨红了脸,表现出一脸的愤怒”。这段文字紧扣住他的体形、肤色、眼睛、鼻梁以及秀发的特征来进行肖像描写,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又如:“他头顶着一堆乱乱蓬蓬的黄毛,乍一看像是一个硕大的鸟窝。比篮球略微大点的头旁,有着一双肥大的招风耳,冬天可御寒,夏天可遮荫,既功能齐全,又美观。还有一对锦上添花的小眼睛,镶嵌在那‘历经沧桑’的脸上。有人说,他的脸像是上过战场,挨过子弹,留下一个又一个弹坑。还有那仿佛被人揍扁过的鼻子,鼻子下还有一个大嘴唇,像一个充满气的救生圈。嘴里是一排排重峦叠嶂的牙齿,虽然横七竖八,但却能说会道。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他不怎么英俊的面容的背后,无可否认的是过人的智慧。”抓住了人物的头发、耳朵、眼睛、脸庞、鼻子、嘴巴来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可触、可感。
   二.由表及里体悟,用心绘出其神
   “画龙画虎难画骨”,要画出“龙虎”的“骨”来,确实很难。上文对“他”的肖像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外在特征。说真的,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必须做到这一点,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写什么像什么,有的人称之为“地道”。事实上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对这段描写进行深入地分析就会发现,习作者基本上是“照相机”式的静态描写,很难透过人物的外部形态看到内在的性格、品质、经历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画就应该画出龙虎的“骨”来。例如:“在老妈妈的左边有一位秀丽端庄的姑娘,斜倚在椅子上。她一头美丽的金发,一条大辫子一直拖到背部。一身黑裙更衬托了她白净柔美的脸庞。她低着头朝前面望着什么,眼神中流露出悲愤和关怀。手中的绷带已经卷好,却忘记丢入筐中。”写出了姑娘的秀丽端庄的容貌,暗示了她是一个有修养的女孩,写出了她的坐姿、头发、肤色与着装,暗示她有品位,眼神的描绘表现了她的担心与焦急,刻画出一个孝顺的女儿形象。《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不但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包含着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服饰方面作者从头饰和服装入手,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装扮,暗示了她的贪婪和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容貌方面,着重写了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这充分地表现了在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刁钻、狡黠、善于机变以及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当然,要想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并非朝夕之功,平时就要对人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细致观察和精心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精神世界,并能“外化”为人物的服饰和表情。
   三.准确运用修辞,鲜明生动再现
   要想生动、传神地再现人物的外貌,必须贴切地运用修辞,特别是比喻修辞的运用。上文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正是成功运用修辞的典范。比喻修辞的运用,在细致观察,抓住人物外在特征的基础上,必须合理想象,选择适当喻体;否则,人物形象就会扭曲甚至变形。
   例如:“他有一双鹰的眼睛,能够明察秋毫,寻觅猎物,令同学们望而生畏。他有一双狼的耳朵,任何江湖上的小道消息,都能了如指掌;然后进行加工锤炼,便成为他上课大吹大擂的资本。再加上他有熊一般健壮的躯干,走起路来更是威风凛凛,耀武扬威,可以随时找人进行‘单挑’。睡觉前还要出去练习歌喉,有时半夜里还能听到他那雷鸣般的声音。真可以把他载入‘狂人日记’中去……”
   这段文字想象奇特,但比喻修辞运用不贴切,把老师描写成流里流气,甚至有点精神失常的人物。如再加上歪戴帽、花衣服、短匕首,岂不成了典型的地痞流氓了吗?事实上这位老师,身强体壮,目光敏锐,兴趣广泛,知识丰富,为人活泼热情。习作者似乎也能捕捉到某些特征,但写出来的肖像严重失实,失去了生活基础和人物基础,同时感情色彩也出现了严重偏差。再如:从“时尚发屋”走出来一个青年女子,她的卷发宛如一朵朵从木头上旋下来的刨花,这就是我的老师。同样比喻不当。
   要克服这种情况,就必须细致观察,把握内外特征,合理想象,精心选择喻体,同时还要注意感情色彩。如果对人物是同情的、赞美的,常选用一些美好的、珍贵的、色彩鲜明的事物作喻体;是贬斥的、厌恶的,常常选用一些夸张的、丑恶的、畸形的带贬义色彩的事物作喻体。比喻修辞的恰当运用,是一种既能“绘其形”又能“传其神”的极为有效的方法。例如:“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四.据主题定详略,在动态中去刻画
   肖像描写,是否做到形神兼备。不能以字数多寡论,不能以面面俱到论,关键看它是否符合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是否与文章的其他内容相得益彰,是否需像《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贾宝玉肖像描写那样的“繁”,则非“繁”不足以达妙处。
   但是,中学生作肖像描写,往往有许多水分,追求面面俱到,存在着滥加篇幅的现象。其实,“动人春色不须多”,只要抓住人物外部的主要特征,将人物的肖像和行状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特别是随着情节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及人物内心的变化而显露出来的人物外部的动态特征来刻画人物,就能很好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精神风貌,从而增加文章的厚度,增强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鲁迅在《祝福》中,根据情节的发展和祥林嫂境遇的变化,紧扣她的眼睛,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初到鲁镇做工时“顺着眼”,表现了她安分的性格特点;丧夫失子后再到鲁镇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但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眼睛这个“窗口”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命运的恶化;到最后一次,已是“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表明祥林嫂身体濒临崩溃,精神完全麻木。而只有在探问灵魂的有无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深刻地表明了祥林嫂在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仍执着于一念。作者对祥林嫂的肖像,随着情节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的刻画,鲜明地表现了祥林嫂内心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祥林嫂也以她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载入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画廊。
   当然,描写人物肖像时,做到繁简适宜,并能动态地描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对中学生来说,确有难度,要求也较高。但并非“难于上青天”。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很好把握人物内心细微的变化过程,把肖像描写放在全篇这个宏观背景下来考虑、来安排,这样的肖像描写不但能绘其形,而且能在动态的描写中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只要我们学生平时能认真对待,仔细观察,深入分析,注重总结,就能逐步完善,提高自己肖像描写的能力,使之形神兼备,飞龙在天。
   封公建,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其他文献
中考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稍不留意就会暴露许多“硬伤”。其中有些“硬伤”,是由于考生对中考作文的有关要求产生误解造成的。那么,考生对中考作文要求有哪些误解呢?由此带来了哪些“硬伤”呢?又该如何纠正这些误解,诊治这些“硬伤”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和阅卷经历,给广大考生总结如下:  一、关于字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考生误解】中考作文在字数上明确要求“不少于600字”。这是因为中考作
【《琵琶行》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琵琶曲《绿腰》  师:大家喜欢音乐吗?  生:喜欢。  师:的确。音乐无国界,它可以让人融入到或悲伤、或轻快的氛围中,却很难让人把心灵的那份共鸣和悸动表达出来。所以当文字与音乐完美相融的时候,便能响彻千年而不衰。  (投影)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清·方扶南  师:白香山
学习经典杂剧《窦娥冤》(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时,师生对文本情节内容产生了很多疑问。比如,文中蔡婆并没有嫁给张驴儿之父,窦娥为何称张父为“公公”?张孛老张驴儿父子为何有恃无恐地赖在蔡婆家?蔡婆在窦娥身陷囹圄时,为什么不花钱打点买通官府,从而使窦娥免罪脱身?这些问题在我们查阅资料、辨析版本并进行对比阅读后,都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答。  但是有一个问题,学生们仍有较大分歧:窦娥临斩前发下的第三桩誓愿——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晚年写的一篇回忆散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汪老都写道:“我想念昆明的雨”。因为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使人感到舒服的”“使人动情的”。其实,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汪老想念的不仅仅是昆明的雨。因为这篇散文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而且写了雨中的人、事、景、物。而雨中的这些人、事、景、物都是使汪曾祺为之动情的。  1939年,汪曾祺来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在昆明求
从2017年9月到如今,全国大规模全覆盖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就快一年了,在使用的过程中,越发感觉到这套教材“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选材标准的精确性。在具体执教的过程中,也明显地感觉到“统编版”教材对某些原作的部分情节和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动,而对这部分改动的内容,说到底,并非显示编者的“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另外,对原作某些显然不规范的词句(不是指文学性的表
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教师进修校教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可谓异彩纷呈,资源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在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也指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合理开
2017年语文新课标卷Ⅰ作文题所引发的讨论,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余波绵延。作文题甫一露面,就有论者放言,2017年高考作文是“旧瓶新酒”,不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变形而已;也有人火眼金睛,根据题干所选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的指令,洞察出试题与2003年全国卷“情感与认知”所开创的关系型话题作文一脉相承;还有观点言之凿凿,“一带一路”之类均为政治热词,试题发出的信息是“关心时政”,不一而足。  
近年来,随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这一话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什么决定怎么教”,“只有解决了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解决怎么教”这些理念已逐步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和落实。王尚文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引申,王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语文”即“教学内容”,所说的“教学”即“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从优秀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戏剧的奇妙之处在于,其在小小的舞台上上演着社会的千姿百态,不但是小人物的生活、大人物的成长,戏剧所刻画的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把复杂的社会搬上舞台并进行突出演绎。它“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
《祝福》的主题是启蒙还是感叹?是愤怒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达毁掉“铁屋子”的奋力呐喊,还是痛苦地抒发唤醒愚昧的艰难,倾吐身处黑暗长夜中绝望的情绪?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课文《祝福》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关于《祝福》的主题,中学语文界曾长期并存着具有代表性的、至今任被不少教师当作“标准主题”的两种分析:  一是《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