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民族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利用来看,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关注民族服饰的审美情趣;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发挥地方环境资源的作用;在手工制作教学中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在美术创作教学中感受民俗活动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民族美术资源 美术教学 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49-02
人类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地方性、民间性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更显珍贵。保护、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已然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倡导开展深入的研讨工作。为此,我们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做了相关的课题实践。
一、丰富的民族美术资源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我国仅有的4个苗族自治县之一,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当地居住着苗、瑶、侗、壮、水、仫佬等多个少数民族,至今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喝米酒”、“打油茶”是当地人款待朋友的佳肴。每年举行的“赶坡节”、“拔鼓”、“斗牛”等民俗活动都会将十里八寨的乡亲聚集到一起,大家穿着盛装,吹芦笙、跳踩堂舞、炸鞭炮、赶集市,热闹非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情怀。
民族服饰最能表现民族审美情趣。苗族的“九黎裙”上记录了民族历史;壮族的“百鸟衣”述说了青年男女争取美好爱情的传奇故事。此外,民族服饰上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植物花卉等图案,形象夸张、色彩艳丽,至今还流传着“红搭绿,一块玉;红间黄,喜煞娘;红配蓝,讨人嫌”的配色口诀。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审美趣味。
民族建筑成就突出,侗族“风雨桥”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杉木凿眼打榫,穿梁接拱而成;苗家“吊脚楼”巧妙地利用力学,不打地基,建在岩石之上,靠在石缝之中插柱来支撑起整个楼房。高大的鼓楼、描龙绘凤的芦笙柱通常是某个村寨的象征,是人们聚会的中心。
当地学生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成长,这是学校美术教学渗透地方民族艺术文化的极好基础。
二、民族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利用
(一)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关注民族服饰的审美情趣
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有的女孩从7、8岁就开始学习织绣服装,而且家中长辈会给每位孩子至少制作一套民族服装以备在盛大节日及学校重大活动时穿戴,这是开展民族服饰欣赏课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查阅当地民族服饰的种类、造型特点等相关信息资料,分类装入按各民族服饰编号的资料袋中以便教学使用,并要求学生上课时穿着民族服饰。
在教学阶级,教师首先创设欣赏民族服饰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展示身上的服装,并结合观看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在充分调动学生视觉感受和参与意识之后,教师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欣赏、讨论民族服饰的图案、造型和色彩等,再逐步深入到服饰蕴涵的传说、故事,地方文化对服饰的影响,从中总结出欣赏服饰的方法,最后在欣赏藏族、纳西族、高山族等各族服饰之中进一步运用巩固知识,并启发学生运用语言、绘画、文字、唱山歌等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见解。
利用民族中学原有的民族服饰资源来展开的民族服饰欣赏课,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观赏、触摸、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民族服饰的欣赏方法及其审美内涵,可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发挥地方环境资源的作用
融水县城周围的青山绿水、木楼村寨以及民族中学内耸立的芦笙柱,结满果实的热带林木无不处处入画。独有的环境资源给风景写生教学提供了方便。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利用与学生同食同住在一起的机会,了解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尽可能与学生一道去走走看看,为教学活动选取最佳的“户外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美丽的家乡”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我的家乡美在哪?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体会大自然。教师有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造型、色彩、空间和明暗各个方面,让学生体会阳光、空气、温度和声响等各种因素传达的审美信息,寻找动人之处。在绘画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取最有感触的景致进行写生,甚至可以表现印象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一块写生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
风景写生教学将教室搬到户外,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和感受“美就在身边”,以自己喜爱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记录和表达的作品流露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在手工制作教学中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
手工制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许多学生从小就学习剪纸、刺绣、编织、蜡染等工艺,有的还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技术,学生自身潜在的资源优势和地方丰富的材料资源保证了手工制作教学的顺利进行。
手工制作必须依靠一定的材料媒介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从多种渠道、多个角度去收集材料,如树叶、稻草、瓜果、玉米以及碎布、绳线等。收集材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拓宽视角、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在教学时,教师从欣赏分析少数民族优秀手工作品出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夸张、变形的造型特点及其制作技巧,了解民族文化对造型制作的影响,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尤其是那种概括、简练的艺术造型与人们心灵感应完美结合的表现。同时,让学生多讨论自己的认识体会,不断拓展他们的思维。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触摸各种材料,从材料的质地、肌理、颜色和重量等方面去感受光滑与粗糙、坚硬与柔软、笨重与轻巧等不同的材质美感。同时示范各种加工方法,如对纸张进行揉、剪、撕、折之后,纸张形成的奇异形态。让学生经历更多的研究、探索、应变、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他们自由选择材料媒介和制作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并鼓励学生集体协作互助完成作品。
手工制作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促动他们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材质媒介和表现手法来表达个人想法,并在汲取民族艺术的审美特质中实现个人的审美探究,增进对民族艺术的认识。
(四)在美术创作教学中感受民俗活动的艺术魅力
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对之既熟悉又热爱,有的学生为了看一次“斗牛”,宁愿步行一天也要赶到很远的村寨去。而学校组织的芦笙队在重大活动及节日期间都会尽情表演,学生围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喜异常。这种民族情感是学生美术创作中最生动的素材资料。
在教学准备阶段,美术教师与语文教师跨学科合作,让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民俗活动内容、传说故事等,写作调查日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当地民族音乐和民俗活动的录像资料,组织班上会吹芦笙、唱山歌、跳踩堂舞的学生表演等方式,引发学生参加民俗活动时的记忆,通过讨论,讲述自己在各种民俗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捕捉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地方,从民俗活动的情节、表演、歌曲、人物和服饰等多方面收集更多的美的信息,为创作表现打好基础。教师应在不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创新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其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入,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适当作些示范,在表现方法上给学生以帮助。
美术创作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加以提炼,并通过美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在各种民俗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从中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乐趣,并不断深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实践证明,开发利用地方民族资源开展的美术教学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学生所接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开发利用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不仅有利于形成多元的美术教学生态,更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文海红(1968- ),女,湖南衡山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美术鉴赏与批评、中国画。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民族美术资源 美术教学 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49-02
人类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地方性、民间性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更显珍贵。保护、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已然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倡导开展深入的研讨工作。为此,我们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做了相关的课题实践。
一、丰富的民族美术资源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我国仅有的4个苗族自治县之一,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当地居住着苗、瑶、侗、壮、水、仫佬等多个少数民族,至今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喝米酒”、“打油茶”是当地人款待朋友的佳肴。每年举行的“赶坡节”、“拔鼓”、“斗牛”等民俗活动都会将十里八寨的乡亲聚集到一起,大家穿着盛装,吹芦笙、跳踩堂舞、炸鞭炮、赶集市,热闹非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情怀。
民族服饰最能表现民族审美情趣。苗族的“九黎裙”上记录了民族历史;壮族的“百鸟衣”述说了青年男女争取美好爱情的传奇故事。此外,民族服饰上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植物花卉等图案,形象夸张、色彩艳丽,至今还流传着“红搭绿,一块玉;红间黄,喜煞娘;红配蓝,讨人嫌”的配色口诀。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审美趣味。
民族建筑成就突出,侗族“风雨桥”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杉木凿眼打榫,穿梁接拱而成;苗家“吊脚楼”巧妙地利用力学,不打地基,建在岩石之上,靠在石缝之中插柱来支撑起整个楼房。高大的鼓楼、描龙绘凤的芦笙柱通常是某个村寨的象征,是人们聚会的中心。
当地学生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成长,这是学校美术教学渗透地方民族艺术文化的极好基础。
二、民族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利用
(一)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关注民族服饰的审美情趣
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有的女孩从7、8岁就开始学习织绣服装,而且家中长辈会给每位孩子至少制作一套民族服装以备在盛大节日及学校重大活动时穿戴,这是开展民族服饰欣赏课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查阅当地民族服饰的种类、造型特点等相关信息资料,分类装入按各民族服饰编号的资料袋中以便教学使用,并要求学生上课时穿着民族服饰。
在教学阶级,教师首先创设欣赏民族服饰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展示身上的服装,并结合观看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在充分调动学生视觉感受和参与意识之后,教师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欣赏、讨论民族服饰的图案、造型和色彩等,再逐步深入到服饰蕴涵的传说、故事,地方文化对服饰的影响,从中总结出欣赏服饰的方法,最后在欣赏藏族、纳西族、高山族等各族服饰之中进一步运用巩固知识,并启发学生运用语言、绘画、文字、唱山歌等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见解。
利用民族中学原有的民族服饰资源来展开的民族服饰欣赏课,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观赏、触摸、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民族服饰的欣赏方法及其审美内涵,可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发挥地方环境资源的作用
融水县城周围的青山绿水、木楼村寨以及民族中学内耸立的芦笙柱,结满果实的热带林木无不处处入画。独有的环境资源给风景写生教学提供了方便。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利用与学生同食同住在一起的机会,了解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尽可能与学生一道去走走看看,为教学活动选取最佳的“户外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美丽的家乡”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我的家乡美在哪?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体会大自然。教师有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造型、色彩、空间和明暗各个方面,让学生体会阳光、空气、温度和声响等各种因素传达的审美信息,寻找动人之处。在绘画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取最有感触的景致进行写生,甚至可以表现印象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一块写生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
风景写生教学将教室搬到户外,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和感受“美就在身边”,以自己喜爱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记录和表达的作品流露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在手工制作教学中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
手工制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许多学生从小就学习剪纸、刺绣、编织、蜡染等工艺,有的还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技术,学生自身潜在的资源优势和地方丰富的材料资源保证了手工制作教学的顺利进行。
手工制作必须依靠一定的材料媒介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从多种渠道、多个角度去收集材料,如树叶、稻草、瓜果、玉米以及碎布、绳线等。收集材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拓宽视角、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在教学时,教师从欣赏分析少数民族优秀手工作品出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夸张、变形的造型特点及其制作技巧,了解民族文化对造型制作的影响,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尤其是那种概括、简练的艺术造型与人们心灵感应完美结合的表现。同时,让学生多讨论自己的认识体会,不断拓展他们的思维。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触摸各种材料,从材料的质地、肌理、颜色和重量等方面去感受光滑与粗糙、坚硬与柔软、笨重与轻巧等不同的材质美感。同时示范各种加工方法,如对纸张进行揉、剪、撕、折之后,纸张形成的奇异形态。让学生经历更多的研究、探索、应变、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他们自由选择材料媒介和制作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并鼓励学生集体协作互助完成作品。
手工制作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促动他们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材质媒介和表现手法来表达个人想法,并在汲取民族艺术的审美特质中实现个人的审美探究,增进对民族艺术的认识。
(四)在美术创作教学中感受民俗活动的艺术魅力
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对之既熟悉又热爱,有的学生为了看一次“斗牛”,宁愿步行一天也要赶到很远的村寨去。而学校组织的芦笙队在重大活动及节日期间都会尽情表演,学生围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喜异常。这种民族情感是学生美术创作中最生动的素材资料。
在教学准备阶段,美术教师与语文教师跨学科合作,让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民俗活动内容、传说故事等,写作调查日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当地民族音乐和民俗活动的录像资料,组织班上会吹芦笙、唱山歌、跳踩堂舞的学生表演等方式,引发学生参加民俗活动时的记忆,通过讨论,讲述自己在各种民俗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捕捉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地方,从民俗活动的情节、表演、歌曲、人物和服饰等多方面收集更多的美的信息,为创作表现打好基础。教师应在不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创新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其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入,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适当作些示范,在表现方法上给学生以帮助。
美术创作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加以提炼,并通过美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在各种民俗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从中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乐趣,并不断深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实践证明,开发利用地方民族资源开展的美术教学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学生所接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开发利用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不仅有利于形成多元的美术教学生态,更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文海红(1968- ),女,湖南衡山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美术鉴赏与批评、中国画。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