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这些都应当深入研究高中生现有的思维特征,而目前高中学生的思维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且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对思维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显著增强;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辨证思维迅速发展;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鉴于以上这些高中学生的思维特征,我们在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一、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再者在教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知识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思维推理过程,在具体实施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其然而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在创新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创新,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创新中来。
在小组合作开展创新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如课外兴趣活动,也可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科竞赛辅导及校本课程等等)给予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任务。
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问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会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四、在创新中正确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创新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的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创新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学生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从漫无目的地发问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单纯地依赖感官到使用多种工具,从毫无规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从迷恋到努力和精确严谨,从被魔力吸引到快乐地学习知识。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可能伴随有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或激动,但都绝不只是轻松和愉快。
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创新?即:创新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学习;在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要知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思考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之中。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困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应从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鉴于以上这些高中学生的思维特征,我们在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一、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再者在教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知识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思维推理过程,在具体实施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其然而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在创新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创新,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创新中来。
在小组合作开展创新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如课外兴趣活动,也可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科竞赛辅导及校本课程等等)给予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任务。
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问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会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四、在创新中正确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创新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的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创新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学生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从漫无目的地发问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单纯地依赖感官到使用多种工具,从毫无规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从迷恋到努力和精确严谨,从被魔力吸引到快乐地学习知识。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可能伴随有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或激动,但都绝不只是轻松和愉快。
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创新?即:创新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学习;在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要知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思考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之中。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困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应从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