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海绵城市成为现阶段国内外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能够自如应对自然灾害,城市蓄水能够适应环境变化且具有一定弹性,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海绵城市起步较晚,处于发展阶段,有待深入研究。对此,笔者根据实践研究就海绵城市研究现状与建议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建议分析
中图分类号:F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8-0048-01
一直以来,国内城市设计重心在于地上建设而缺少地下规划,同时我国的排水设计标准较弱,城市发生内涝问题不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16年内有近200个县级以上城市受灾,占据全国的36%,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海绵城市的提出能够有效应对自然灾害,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发展走向生态化、环境友好化。
一、海绵城市分析
众所周知,海绵是一种多孔弹性大的材料物体,有着较强的吸水能力与清洁效果。而海绵城市的提出正如海绵功能一样,能够在城市环境变化下利用其“弹性”进行自主调节与控制,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例如:在多雨季节,海绵城市能够排水、净水、渗水、吸水等;在干旱时,通过自身系统储存的水缓解干旱问题。海绵城市的提出秉承着顺应生态循环,利用特定人工形式和自然渠道把城市管网、池塘、河流、地下水等进行有效融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城市内部水系统与外部水系统自然的融合,进而使城市与自然生态结合为一个整体。
二、国外海绵城市研究现状
海绵城市在国外研究较早,效果显著。加拿大生态专家Holling在很早以前就将“Resilience”弹性;快速恢复能力应用在生态学内;水生态管理中Resilience就是起源于此。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非面源污染控制和水质量控制、生态系统保护的管理实践(BMPs)引用在城市雨水管理内。20世纪80年代,德国把“雨水搜集”一词引用在自然环境城市雨水管理内。20世纪90年代,有美国学者提出提出:针对场地建设前后保持雨水对本场地水文特点的低影响研发概念,顺应自然形式进行渗水、排水、储水处理,开发场地的雨水进而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至1999年,美国又提出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即:将网络中心、廊道、部分场地构成人工与自然的绿色网络系统,利用该系统模仿雨水蒸透、蒸发、蓄积等进而达到利用降雨减小基础设施负荷效果。澳大利亚根据城市人口发展与密集度也提出了雨水的有效利用,把城市水循环与城市相融合设计水敏感城市(WSUD)。现阶段,WSUD发展完善,能够进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据调查显示,连续3年来,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有1000亿美元。因此,海绵成为建设提升城市弹性应对能力的当务之急。
目前,国外在水系统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方法,将进一步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比如:德国一商业区应用的合流式排水系统不能兼顾新开发区域的降雨。对此,该工程选择将搜集全部屋顶雨水用于冲刷马桶,随后将剩余雨水储藏在渗水池内;市政道路与停车场雨水则用于土地截留与下渗到坑洼地段与沟渠。该方法的提出能够维持百年不遇的暴雨18min。
三、我国海绵城市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较晚,目前一些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不过,通过有关资料数据显示,一些研究专家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的LID理念概念,同时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基础对我国海绵城市发展进行研究。住建部门提出:海绵城市发展需要立足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中,将其作为发展条件与基础要求。对此,笔者认为:我国海绵城市发展应着眼多角度、全过程中。第一,将政府作为主体。第二,加大审批力度与审查。第三,增加经济投入与管理;尽可能的利用政府与社会合作形式。第四,制定激励制定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第五,加大宣传与推广,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第六,主动与国际寻求合作。此外,也有学者提出:针对建立低影响研发雨水系统,其关键在于城市中的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等,将自然水文作为前提,顺利生态发展,缩减城市占用面积,完善落实城市排水系统、抗洪抗涝系统、绿地系统。
四、海绵城市发展建议
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创新理念,打破传统模式,凸显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特点,科学进行城市生态用地扩大,把传统的管道排水转为自然排水蓄水沟。同时,也可以进行城市道路施工,利用“JW生态工法”,让机动车道变为能够自主吸收雨水的循环通道;绿化带建设成为凹式绿化带。针对城市广场绿化建设,可以通过下沉式优化设计形式,避免受到降雨冲刷而到导致土壤流失,避免部分区域降水量较大出现绿地沉降现象。现阶段,我国在雨水资源管理上未有明确的规划指示,注重快速排除与末端集中管控,未形成完整的雨水资源标准制度。所以,还需要将雨水资源利用列為城市综合规划有关技术规范中。
例如:在某小区人工湿地设计,充分利用该小区降水进行水资源合理利用。经过计算:在73000m2内,一年搜集雨水共75264m3。在小区四周建设池塘储存降雨,随后利用池塘周围人工湿地开展雨水净化处理进而应用在城市绿化、道路洒水中,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厦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搜集试点范围中20km2的雨水,利用有效的净化降雨,让在建筑施工中有2万m3水量,节省了城市供水的20%,实现了雨水的有效使用。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建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现阶段我国海绵城市研究较少。对此,可以参考国外有关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城市现状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第二,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软件,展开背景数据信息比较,分析模拟与比较稳固性。第三,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制度不够全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还应加快评价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 崔也,高飞.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现状分析及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J].甘肃农业,2016(13).
[2] 宋芳晓,张海荣.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问题和策略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6(10).
[3] 辛燕云.从海绵城市的实践研究探索孝义市“小海绵”建设模式[J].山西建筑,2016(32).
[4] 程涛,苏洪涛.海绵城市建设及LID理念下雨水资源化技术分析[J].华中建筑,2016(12).
[关键词]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建议分析
中图分类号:F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8-0048-01
一直以来,国内城市设计重心在于地上建设而缺少地下规划,同时我国的排水设计标准较弱,城市发生内涝问题不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16年内有近200个县级以上城市受灾,占据全国的36%,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海绵城市的提出能够有效应对自然灾害,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发展走向生态化、环境友好化。
一、海绵城市分析
众所周知,海绵是一种多孔弹性大的材料物体,有着较强的吸水能力与清洁效果。而海绵城市的提出正如海绵功能一样,能够在城市环境变化下利用其“弹性”进行自主调节与控制,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例如:在多雨季节,海绵城市能够排水、净水、渗水、吸水等;在干旱时,通过自身系统储存的水缓解干旱问题。海绵城市的提出秉承着顺应生态循环,利用特定人工形式和自然渠道把城市管网、池塘、河流、地下水等进行有效融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城市内部水系统与外部水系统自然的融合,进而使城市与自然生态结合为一个整体。
二、国外海绵城市研究现状
海绵城市在国外研究较早,效果显著。加拿大生态专家Holling在很早以前就将“Resilience”弹性;快速恢复能力应用在生态学内;水生态管理中Resilience就是起源于此。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非面源污染控制和水质量控制、生态系统保护的管理实践(BMPs)引用在城市雨水管理内。20世纪80年代,德国把“雨水搜集”一词引用在自然环境城市雨水管理内。20世纪90年代,有美国学者提出提出:针对场地建设前后保持雨水对本场地水文特点的低影响研发概念,顺应自然形式进行渗水、排水、储水处理,开发场地的雨水进而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至1999年,美国又提出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即:将网络中心、廊道、部分场地构成人工与自然的绿色网络系统,利用该系统模仿雨水蒸透、蒸发、蓄积等进而达到利用降雨减小基础设施负荷效果。澳大利亚根据城市人口发展与密集度也提出了雨水的有效利用,把城市水循环与城市相融合设计水敏感城市(WSUD)。现阶段,WSUD发展完善,能够进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据调查显示,连续3年来,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有1000亿美元。因此,海绵成为建设提升城市弹性应对能力的当务之急。
目前,国外在水系统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方法,将进一步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比如:德国一商业区应用的合流式排水系统不能兼顾新开发区域的降雨。对此,该工程选择将搜集全部屋顶雨水用于冲刷马桶,随后将剩余雨水储藏在渗水池内;市政道路与停车场雨水则用于土地截留与下渗到坑洼地段与沟渠。该方法的提出能够维持百年不遇的暴雨18min。
三、我国海绵城市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较晚,目前一些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不过,通过有关资料数据显示,一些研究专家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的LID理念概念,同时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基础对我国海绵城市发展进行研究。住建部门提出:海绵城市发展需要立足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中,将其作为发展条件与基础要求。对此,笔者认为:我国海绵城市发展应着眼多角度、全过程中。第一,将政府作为主体。第二,加大审批力度与审查。第三,增加经济投入与管理;尽可能的利用政府与社会合作形式。第四,制定激励制定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第五,加大宣传与推广,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第六,主动与国际寻求合作。此外,也有学者提出:针对建立低影响研发雨水系统,其关键在于城市中的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等,将自然水文作为前提,顺利生态发展,缩减城市占用面积,完善落实城市排水系统、抗洪抗涝系统、绿地系统。
四、海绵城市发展建议
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创新理念,打破传统模式,凸显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特点,科学进行城市生态用地扩大,把传统的管道排水转为自然排水蓄水沟。同时,也可以进行城市道路施工,利用“JW生态工法”,让机动车道变为能够自主吸收雨水的循环通道;绿化带建设成为凹式绿化带。针对城市广场绿化建设,可以通过下沉式优化设计形式,避免受到降雨冲刷而到导致土壤流失,避免部分区域降水量较大出现绿地沉降现象。现阶段,我国在雨水资源管理上未有明确的规划指示,注重快速排除与末端集中管控,未形成完整的雨水资源标准制度。所以,还需要将雨水资源利用列為城市综合规划有关技术规范中。
例如:在某小区人工湿地设计,充分利用该小区降水进行水资源合理利用。经过计算:在73000m2内,一年搜集雨水共75264m3。在小区四周建设池塘储存降雨,随后利用池塘周围人工湿地开展雨水净化处理进而应用在城市绿化、道路洒水中,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厦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搜集试点范围中20km2的雨水,利用有效的净化降雨,让在建筑施工中有2万m3水量,节省了城市供水的20%,实现了雨水的有效使用。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建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现阶段我国海绵城市研究较少。对此,可以参考国外有关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城市现状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第二,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软件,展开背景数据信息比较,分析模拟与比较稳固性。第三,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制度不够全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还应加快评价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 崔也,高飞.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现状分析及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J].甘肃农业,2016(13).
[2] 宋芳晓,张海荣.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问题和策略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6(10).
[3] 辛燕云.从海绵城市的实践研究探索孝义市“小海绵”建设模式[J].山西建筑,2016(32).
[4] 程涛,苏洪涛.海绵城市建设及LID理念下雨水资源化技术分析[J].华中建筑,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