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让一大群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构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本文为了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哪些因素有关,就抚养人和儿童的关系、儿童的同伴关系、儿童业余活动(参加集体活动、看电视、玩电脑)、儿童的学习成绩、对儿童的期望这些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抚养人与儿童的关系与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对抚养人的喜欢程度以及抚养人对儿童的监管力度都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一般情况下,喜欢抚养人的留守儿童较能控制自己,做什么事都会有个度,脾气比较温和。相反,不喜欢抚养人的留守儿童容易失控,脾气比较暴躁。面对父母在外长期打工得不到完整家庭的爱,就会让孩子感觉到“亲情的饥渴”,这种情况下再把孩子放在不喜欢的抚养人家里,势必会让他们情绪波动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原来对抚养人的不喜欢变为反感、厌恶、犯错,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性格比较外向、随和、开朗、喜欢交朋友的孩子大部分都得益于抚养人对孩子的监督负责,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在乎。反之,对孩子监督不力的抚养人让孩子没有感觉到被重视,内心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
儿童同伴关系是由年龄相仿的儿童在共同的活动中互帮互助时产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是一种趋于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的情况下,每个人才能慢慢获得社会活动中所认知的品质魅力、价值、信仰以及社会承认的行为方式。儿童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占据着儿童社会化重要过程的一席之地。儿童也有社交需要、获得社会认可和安全感的需要,同伴关系恰恰是这三种需要的发源地。学校生活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取决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高低。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同伴对自己的反应决定着儿童对自己的看法、定义或者改变,这是一种相互的作用,在获得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相关信息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这个信息的基础上认识并反省自己,让自我意识得到延伸和发展。
三、儿童业余活动与心理健康
鉴于儿童可塑造性比较强,社会大众以及媒体所宣传的各种不同的人生美好的理想模型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在社会上的行为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成人,儿童在看到暴力镜头时会有更强的模仿冲动。这股模仿的冲动会让儿童慢慢形成带有攻击倾向的行为方式,逐渐演变成较为频繁的同伴冲突,这也是他们难以获得与同伴交流互动的原因。而体育运动则对心理健康带来了积极的作用。行为的协调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思想都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儿童的自信心,让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在体验运动带来快乐的同时学会保持平稳的心态,以上诸多好处都表明了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四、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
在教师、家长、同学三者价值取向共同的影响下,学习成绩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受到家长和其他抚养人的责骂下会产生恐慌、焦躁、容易激动等不良的情绪反应。教师往往也会忽略、冷漠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感受,而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出的是更多的关心照顾。影响学生对自我评价和体现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影响着同伴之间的接纳程度,进而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五、对儿童的期望与心理健康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引导孩子成功的动力,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期望起着重要的作用,期望越高孩子得到的激励越大,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自觉性也会越强,让儿童的意志得到锻炼,树立远大的抱负。家长需要在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能力、他们的理想、兴趣所在点的前提下,提出经过他们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及时给予鼓励、帮助,给孩子们勇气和信心,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地发展。平时不关心儿童,对孩子表示不抱任何希望的家长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让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上进心和求知欲都会下降,会阻碍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的念头产生,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一、抚养人与儿童的关系与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对抚养人的喜欢程度以及抚养人对儿童的监管力度都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一般情况下,喜欢抚养人的留守儿童较能控制自己,做什么事都会有个度,脾气比较温和。相反,不喜欢抚养人的留守儿童容易失控,脾气比较暴躁。面对父母在外长期打工得不到完整家庭的爱,就会让孩子感觉到“亲情的饥渴”,这种情况下再把孩子放在不喜欢的抚养人家里,势必会让他们情绪波动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原来对抚养人的不喜欢变为反感、厌恶、犯错,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性格比较外向、随和、开朗、喜欢交朋友的孩子大部分都得益于抚养人对孩子的监督负责,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在乎。反之,对孩子监督不力的抚养人让孩子没有感觉到被重视,内心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
儿童同伴关系是由年龄相仿的儿童在共同的活动中互帮互助时产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是一种趋于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的情况下,每个人才能慢慢获得社会活动中所认知的品质魅力、价值、信仰以及社会承认的行为方式。儿童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占据着儿童社会化重要过程的一席之地。儿童也有社交需要、获得社会认可和安全感的需要,同伴关系恰恰是这三种需要的发源地。学校生活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取决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高低。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同伴对自己的反应决定着儿童对自己的看法、定义或者改变,这是一种相互的作用,在获得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相关信息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这个信息的基础上认识并反省自己,让自我意识得到延伸和发展。
三、儿童业余活动与心理健康
鉴于儿童可塑造性比较强,社会大众以及媒体所宣传的各种不同的人生美好的理想模型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在社会上的行为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成人,儿童在看到暴力镜头时会有更强的模仿冲动。这股模仿的冲动会让儿童慢慢形成带有攻击倾向的行为方式,逐渐演变成较为频繁的同伴冲突,这也是他们难以获得与同伴交流互动的原因。而体育运动则对心理健康带来了积极的作用。行为的协调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思想都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儿童的自信心,让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在体验运动带来快乐的同时学会保持平稳的心态,以上诸多好处都表明了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四、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
在教师、家长、同学三者价值取向共同的影响下,学习成绩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受到家长和其他抚养人的责骂下会产生恐慌、焦躁、容易激动等不良的情绪反应。教师往往也会忽略、冷漠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感受,而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出的是更多的关心照顾。影响学生对自我评价和体现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影响着同伴之间的接纳程度,进而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五、对儿童的期望与心理健康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引导孩子成功的动力,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期望起着重要的作用,期望越高孩子得到的激励越大,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自觉性也会越强,让儿童的意志得到锻炼,树立远大的抱负。家长需要在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能力、他们的理想、兴趣所在点的前提下,提出经过他们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及时给予鼓励、帮助,给孩子们勇气和信心,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地发展。平时不关心儿童,对孩子表示不抱任何希望的家长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让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上进心和求知欲都会下降,会阻碍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的念头产生,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