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文章及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在能力的天地中驰骋、创造,使自己的教学充满着神奇的魅力,让学生产生审美心理共鸣,从而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学的认识、陶冶、启迪等教学功能。要达到这个要求,电教手段的运用也应得到重视。
一、发掘课文审美内涵,向学生展示美
经过精心选择的小学课文,都包含着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的内容。小语教材以各种形式、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美,我们应该以电教手段来充分地展示它们:
1、展示自然美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描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草鱼虫等的课文,其中以描写自然风光最为突出。描写自然中可供观赏的美景以及可亲的生活环境都具有审美意义,都给人以诗情画意、给人以愉悦,使人感到生机盎然、怡然心醉。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我们可以利用录像、幻灯、配乐欣赏等电教手段,展示、欣赏课文所描写的美景,体会其美的境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展示社会美
反映社会生活的美就是社会美。社会美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实践活动,因而劳动的过程和创造的成果都是美的。如《京杭大运河》、《长城》等。学生对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有的并不怎么了解,在这个时候,电教手段(录像、电影等)就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而人本身的美理所当然在社会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那些写革命领袖、战斗英雄、舍己救人的典型、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古今名人的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录音朗读和展示,来体会其光辉形象,体会其心灵;而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为不同社会的不同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领悟到悲剧美,受到思想感染。
3、展示语言美
语言美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共性。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各个方面展示了它的魅力。欣赏课文语言艺术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特点的所在。引导学生鉴赏语言美,使之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我们可以利用幻灯投影更直接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利用朗读录音训练朗读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二、揭示课文形象,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1、展示课文中具体的、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有声有色的语言,抓住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的“画面”。如《燕子》这篇看图学文,图,洋溢着诗情;文,充满着画意。我们在教学中分别展示三幅不同的画面,引导学生细细领略“燕子赴春图”,品味“燕子嬉春图”,欣赏“燕子颂春图”,由图及文,在图的形象感知中理解燕子的形态美,并在比较中认识语言美、体会意境美、领悟结构美。《美丽的小兴岭》一课在教学“春天”这一节时,我们可以抓住各种景物的特征,自制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有美感的小镜头:树木抽出新枝,雪水汇成小溪,小鹿溪边散步……边投影边让学生观赏,领悟画中景物之美,然后操作小鹿在溪水边散步的复合抽拉片,增强动感,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这样学生如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就受到美的熏陶。
2、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先生语)阅读课文中我们创设情境,恰当地运用图画、幻灯、录像,甚至辅之以音乐伴奏等,都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形象。这些方法特别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课,适合于寓言、童话故事的教学。
3、加强朗读指导,辅之以音像教材的正规、优美的示范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美、语言美和形象美。
三、感受课文情感,培养学生爱美之情
高尚的情操可以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以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应从“动之以情”着手,使之得到情感上的感染、情操上的陶冶,从而唤起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应善于体验作者的感情,抓住时机,运用各种手段,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使之进入作者设置的情感氛围中,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
电化教学和多媒体结合,声形并茂,最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给学生以真情实感,对感染、教育学生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教学《最后姿势》一课时,我们开始使用幻灯片映出谭千秋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学生结合课文对烈士的遗逝和同胞遇难的悲痛之情便油然而生。接着,播放5.12地震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读录音。此情此景,耳濡目染,学生自然受到教育和熏陶,激发起对舍己救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强烈的热爱。在讲读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这部分内容时,让录音机播送着钢琴演奏的《月光曲》的旋律,同时加上有感情的朗读:“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助清幽的月光,按起琴健来……”这样,学生聆听着音乐、想象着课文,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其见人。学生既为穷兄妹酷爱音乐的精神和贝多芬的同情心所打动,又为《月光曲》优美的旋律和教师动情的朗读所感染,其效果定会达到最佳。
四、品味美的实质,提高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我们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区别于一般社会审美活动之处,在于审美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理解美的实质。为了使学生理解美,我们往往还要作议论性启发、点拨,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形象感知、情感感染转入到理性的领悟。
在理解《挑山工》一课结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张类似的挑山工登山的投影片。我们让学生感知这幅画的形象美并不难,难的是理解画中之美、文中之美,即理解这幅画及课文结尾的含义。这时我们接着用幻灯逐步打出几个思考题,边问边答:⑴这幅“画”,课文中的“我”为什么需要它?⑵什么是挑山工的精神?⑶课文最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样,步步推进到了关键处,强化了学生的理解感知,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美的认识。
童话、寓言中的寓意阐发,有助于学生理解美。在教学《美丽的大公鸡》时,遵照明理的原则,我们首先打出一张大公鸡骄傲的神态的幻灯片,然后依次打出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的幻灯片,这时配上对话录音,既导读又导行,就让学生逐渐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最后抓住最后一张幻灯片叫学生想一想:“公鸡低下头,会想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就能总结出文章蕴含的道理。
一、发掘课文审美内涵,向学生展示美
经过精心选择的小学课文,都包含着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的内容。小语教材以各种形式、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美,我们应该以电教手段来充分地展示它们:
1、展示自然美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描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草鱼虫等的课文,其中以描写自然风光最为突出。描写自然中可供观赏的美景以及可亲的生活环境都具有审美意义,都给人以诗情画意、给人以愉悦,使人感到生机盎然、怡然心醉。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我们可以利用录像、幻灯、配乐欣赏等电教手段,展示、欣赏课文所描写的美景,体会其美的境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展示社会美
反映社会生活的美就是社会美。社会美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实践活动,因而劳动的过程和创造的成果都是美的。如《京杭大运河》、《长城》等。学生对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有的并不怎么了解,在这个时候,电教手段(录像、电影等)就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而人本身的美理所当然在社会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那些写革命领袖、战斗英雄、舍己救人的典型、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古今名人的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录音朗读和展示,来体会其光辉形象,体会其心灵;而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为不同社会的不同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领悟到悲剧美,受到思想感染。
3、展示语言美
语言美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共性。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各个方面展示了它的魅力。欣赏课文语言艺术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特点的所在。引导学生鉴赏语言美,使之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我们可以利用幻灯投影更直接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利用朗读录音训练朗读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二、揭示课文形象,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1、展示课文中具体的、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有声有色的语言,抓住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的“画面”。如《燕子》这篇看图学文,图,洋溢着诗情;文,充满着画意。我们在教学中分别展示三幅不同的画面,引导学生细细领略“燕子赴春图”,品味“燕子嬉春图”,欣赏“燕子颂春图”,由图及文,在图的形象感知中理解燕子的形态美,并在比较中认识语言美、体会意境美、领悟结构美。《美丽的小兴岭》一课在教学“春天”这一节时,我们可以抓住各种景物的特征,自制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有美感的小镜头:树木抽出新枝,雪水汇成小溪,小鹿溪边散步……边投影边让学生观赏,领悟画中景物之美,然后操作小鹿在溪水边散步的复合抽拉片,增强动感,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这样学生如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就受到美的熏陶。
2、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先生语)阅读课文中我们创设情境,恰当地运用图画、幻灯、录像,甚至辅之以音乐伴奏等,都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形象。这些方法特别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课,适合于寓言、童话故事的教学。
3、加强朗读指导,辅之以音像教材的正规、优美的示范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美、语言美和形象美。
三、感受课文情感,培养学生爱美之情
高尚的情操可以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以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应从“动之以情”着手,使之得到情感上的感染、情操上的陶冶,从而唤起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应善于体验作者的感情,抓住时机,运用各种手段,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使之进入作者设置的情感氛围中,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
电化教学和多媒体结合,声形并茂,最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给学生以真情实感,对感染、教育学生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教学《最后姿势》一课时,我们开始使用幻灯片映出谭千秋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学生结合课文对烈士的遗逝和同胞遇难的悲痛之情便油然而生。接着,播放5.12地震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读录音。此情此景,耳濡目染,学生自然受到教育和熏陶,激发起对舍己救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强烈的热爱。在讲读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这部分内容时,让录音机播送着钢琴演奏的《月光曲》的旋律,同时加上有感情的朗读:“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助清幽的月光,按起琴健来……”这样,学生聆听着音乐、想象着课文,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其见人。学生既为穷兄妹酷爱音乐的精神和贝多芬的同情心所打动,又为《月光曲》优美的旋律和教师动情的朗读所感染,其效果定会达到最佳。
四、品味美的实质,提高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我们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区别于一般社会审美活动之处,在于审美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理解美的实质。为了使学生理解美,我们往往还要作议论性启发、点拨,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形象感知、情感感染转入到理性的领悟。
在理解《挑山工》一课结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张类似的挑山工登山的投影片。我们让学生感知这幅画的形象美并不难,难的是理解画中之美、文中之美,即理解这幅画及课文结尾的含义。这时我们接着用幻灯逐步打出几个思考题,边问边答:⑴这幅“画”,课文中的“我”为什么需要它?⑵什么是挑山工的精神?⑶课文最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样,步步推进到了关键处,强化了学生的理解感知,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美的认识。
童话、寓言中的寓意阐发,有助于学生理解美。在教学《美丽的大公鸡》时,遵照明理的原则,我们首先打出一张大公鸡骄傲的神态的幻灯片,然后依次打出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的幻灯片,这时配上对话录音,既导读又导行,就让学生逐渐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最后抓住最后一张幻灯片叫学生想一想:“公鸡低下头,会想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就能总结出文章蕴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