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人文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mt12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立足于全球视野,在历史演变中探究中国美食的独特性。从国家、历史、人文三个角度出发,深度剖析人、食、国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现中华美食骄傲,探索国产美食纪录片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纪录片  国家  历史  人文  《风味人间》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163-02
   自《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取得收视和口碑双赢后,腾讯视频联合陈晓卿团队再次打造全球探险美食记录片《风味人间》。在国内纪录片收视低迷的情况下,《风味人间》仍收获豆瓣9.1分的盛赞。作为一部美食探索纪录片,其在全球视野里审阅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人与食物的关系。《风味人间》以美食为窗口,采用国际化叙事方法,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国美食,让观众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与渊源。本文将从国家、历史、人文三个角度出发,探讨《风味人间》的创作策略,为国产美食纪录片构筑创新发展之路。
  一、食国变迁,联系情感的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摆脱了以前国内美食类节目单纯专注于“美食”的做法,而是用精致的叙事手法、精准的剪辑镜头和用心至极的台词将人文精神引入到了食物之中。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专注于探索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而《风味人间》则是站在了更加广阔的视角上,从世界的高度来寻找食物在世界人民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陈晓卿导演曾经在采访中说:“东西方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风味人间》以世界美食作参照系,告诉你中国从来不是孤岛,国外美食同样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在《风味人间》中,导演借助土豆这种食物串联起东西方,同是土豆,上一秒还是甘肃隆中高原上的农民在制作洋芋搅团,下一秒就演示了法国厨师用跟中国农民相似的手法,让土豆同样产生奇妙变化来制作阿力高瀑布土豆泥。与此同时,借着同样是游牧民族的特点,讲述了哈萨克族人对羊肉的喜爱和内蒙古游牧民们对马肉的热切。在寒冷的北方,贮藏是熏制食物最重要的方式,进而顺理成章的点出有别于北方安徽南屏的酿制火腿,然后巧妙地将视角转移到西班牙,揭示声名远播的西班牙火腿是如何与皖南火腿“不谋而合”的。
   不同的载体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 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类型,从而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看选择。食物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即使在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的手法烹饪,却都能够产生令人感到幸福的奇妙口感。东西方饮食的差异,随着对众多食物的介绍逐步缩小,甚至到最后会觉得竟有如此神奇的相似,让人不禁敬佩人类对饮食的创造灵感。纪录片中不断登场的菜品,看似纷杂,实则在无形之中,用一根文化的线将中国、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家串引在一起,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这些食物带给人们的味蕾诱惑,更能深切体会到每个人对于食物所洋溢出的发自内心的微笑。
  二、食史转替,建构传承的风味
   饮食是民众生活最基本的内容,饮食文化在民俗学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美食是生活元素的代表,带给人们幸福和快乐,正如此,诱人的美食背后,总有故事不断发生,透过美食我们能看到其中不断流转的历史、社群和情感。陈晓卿曾在他的随笔集《至味在人间》中写道:“味觉里包含着人情、乡愁、记忆。所谓思乡,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我们的肠胃其实都有一扇门,是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在哪里,门或许已经残旧,但一直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
   在《风味人间》中,导演透过食物的漂泊,讲述了移民者辗转世界各地,从而在某地生存、融入、发展的故事。影片从小麦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始讲起,再从中国饮食的活化石顺德鱼生“风生水起”讲到日本刺身,描绘鱼生从中国漂洋过海至日本的顽强生机,接着海南鸡饭经由海南华侨的先民们的传播在马六甲立足扎根,其后中国厨师给秘鲁带去了谷种、菜种和水稻栽培技术、甚至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然后讲诉了土葡萄人结合当地文化创新出的土生蒲菜在澳门声名远播,最后通过一对朴实的农民夫妻种植水稻的故事展现了食物顽强的生命力,以及美食背后质朴却真诚的爱情故事。
   悬念是一种具有诱惑力的技巧,它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参与度,并使他们从悬念的破解中获得巨大的愉悦。悬念对于任何形式的艺术而言,都是行之有效的技巧,美食纪录片也不例外,精巧的剪辑将这六个部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不同层面展现了食物是如何在时光的流转中经由移民者的奇思妙想迸发出惊人的变化。美食,就是这样在迥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间,扮演着亲善大使,在静默的岁月中彼此渗透,不断诞生着新的奇妙风味。
  三、食音交融,承载文化的时光
   “如今快速变化的中国社会,许多习俗都在不断消失,但两种东西一直还承载着最鲜活的在地文化,帮助我们了解每个地方不同的性格——这就是食物和方言。酸甜苦辣咸,十里不同音,变化丰富的风味和婉转不同的乡音,常常是每到一个地方最打动我的东西。”这是陈晓卿导演在网络上回答“为什么《风味人间》里很多人说方言”时的一段话。在《风味人间》中,不仅有西亚大陆麦子故乡伊朗的孩子和大人们聚餐时一起大声喊出的“桑噶(石子烧馕)好吃极了”,还有中国大陆安徽阜阳小贩张庭虎抱着古代石枕般大小的枕头馍骄傲地说:“大馍蘸酱豆,越吃越长寿”,甚至是专门去广东吃顺德鱼生的顾客们纷纷夹着筷子站起,对着鱼生大盘齐声喊道“捞起捞起,风生水起”……在拍摄《舌尖上的中国》时,导演始终将故事化叙事技巧贯穿其中,《风味人间》亦是如此。故事化叙事技巧通常有以下几特点:首先是选择具有故事性的开头,然后在叙述时以“人”为故事核心,最后是寻找疑点、设置悬念。《风味人間》在故事化叙事过程中,以贴近观众的心理为宗旨,通过建筑心理认同,强调价值深度来激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以其强烈的故事性叙事风格和精美诱人的场景吸引着观众,在其中,方言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语言既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载体,又是情绪表达作用于社会决策的载体。方言是一地之语言,汇聚了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能够在不同环境和氛围中传达不同的意义,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又增添真实感和亲切感,这些方言看似相隔万里,毫不相干,实则拥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核。如果说如散文般优美生动的文案是《风味人间》古典意趣的体现,那么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则是其真正展现精神内核的表现方式。相比起统一、客观、规则的故事时空来说,叙事时空是灵活的、可以被分散、重组和重复,而观众所看到的事件是被纪录片创作者选择、控制和设置的。每个事件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显著度,有些情节可以多次出现在屏幕上,并且伴随着特定的相关事件或情感态度标签,进而使观众将两者联系起来。正因如此,导演在《风味人间》中赋予了方言较高的显著度,将它巧妙地与美食结合起来,展现出奇妙的魅力,从而食中有情、情中有食,二者交融成一曲动人的文化篇章。
  四、结语
   《风味人间》不仅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的高话题度和高收视率,还在继承人文美食的故事化叙事基础上,再一次推陈出新,拉高视角,站在了国家、历史、人文的高度来突出一种中华美食的骄傲,传递出一种文化自然,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食物到人文,从人文到传承,一份简单的食物之中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脉络。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风味人间》不仅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了一个标杆, 还进一步弘扬了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展现出中国形象百转的魅力,由内而外开拓了食物的意义,使得民族风貌得到了崭新的诠释。
  
  参考文献:
  [1]杨议,王蕊.浅析电视纪录片的价值——以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电视研究,2017,(08):45-46.
  [2]吴思思,赵佳宝.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价值回归与创新路径[J].今传媒,2018,(07):121-123.
  [3]丁敬,胡颖.浅析泛娱乐背景下真人秀节目的创新策略[J].东南传播,2018,(07):137-138.
  [4]姚伟钧,罗秋雨.二十一世纪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新发展[J].浙江学刊,2015,(01):216-224.
  [5]安晓燕.当下我国电视音樂综艺节目的叙事革新[J].中国电视,2017,(09):74-78.
  [6]李伟代,刘星河.《远方的家》:故事化叙事视域下的情感传播[J].电视研究,2015,(06):40-42.
  [7]柏子琳,伍海燕,方永超,韩红,牛盾.方言对社会决策及情绪的影响——来自电生理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8,(05):1171-1177.
  [8]黄霁风.议程设置理论下的电影话语分析[J].东南传播,2019,(01):40-43.
其他文献
摘要:羌绣是羌族人民的历史遗存,是创造者和羌族妇女劳动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时代的锤炼而逐渐形成的精品。它积累了时代的精神,留下了最浓缩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羌绣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思路,笔者试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手段对羌绣进行深入普查和采集整理,继而进行分类解析、建库检索、创新应用、数字化共享共建,搭建羌绣产品的虚拟与现实——数字化平台的保护与传播,为羌绣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而在越来越强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正逐渐在主流浪潮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非遗进高校、进课堂的倡议。整个推动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一片可喜之势,但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以漳州布袋木偶戏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自觉为研究视角,深入研究非遗进高校、进课堂的传承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高校
期刊
摘要:当代艺术很难从纵向时间轴上找到一个确切的坐标,也很难用一个时间序列定位它的起始,它也无关乎材料媒介,绘画、雕塑、综合材料、行为和多媒体都可以是当代艺术的语言形式,当代艺术应该是一种思维的方法论。关于当代艺术的认知方法,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某种意义来解读,这种意义即对传统的知识和先在的视觉机制的反思中,使“能指”演绎出某种“新意义”,也即“能指”的生成与流变的过程。  关键词:当代艺术
期刊
摘要: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与曹禺的《雷雨》都是在描写“弃妇归来”,但是二者却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结局。除了“弃妇”的身份之外,二者的人物设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化的呈现则是由于二者使用了不同的矛盾冲突方式所决定的。  关键词:迪伦马特 《老妇还乡》 曹禺 《雷雨》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电影事业也迈入了新时代,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被观众喜爱,但为何《智取威虎山》《战狼2》《红海行动》却频频创下票房纪录?本文将结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文艺思想,以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片头片尾的意识形态分析为例,进一步探讨现阶段的主旋律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在践行新时代的文艺思想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期刊
摘要:人类往往通过图像来记录、表达,同时保存和传播信息,创造视觉符号并由此产生大量叙事性视觉文化行为的历史,从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文章以墨西哥的亡灵节作为故事背景,以影视人类学的视角为切入点,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理解视听语言的具象性在人类学片中的表达,再结合电影《寻梦环游記》里关于记忆、音乐等异文化现象的因素进行人类学角度的阐述说明。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 亡灵节 记忆 视听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5
期刊
摘要:钢琴组曲《南国印象》是作曲家朱践耳先生所创作的一部以布依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和纳西族的民歌为素材,创作出的五首风格各异,体裁不同,对比鲜明的钢琴曲。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引用民族音调旋律再创作、对民族调式和声进行精妙处理、将织体交响化等一系列作曲手法,生动的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叠加了民族调式的和声,在民歌的曲调上进行改编和变奏,将交响
期刊
摘要:《史记·乐书》中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也。音乐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反映,同时音乐也具有调节情绪、端正言行、正心明德的作用。大学生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不适的情绪会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重点阐述如何运用音乐特有的性质和方式,帮助、引导大学生调节不良情绪,持续发展良性情绪,将心理疾病防患于未然。  关
期刊
摘要:凉山彝族舞蹈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在中国民族舞蹈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彝族舞蹈以其内容丰富、热情质朴、粗犷勇猛而著称。凉山彝族舞蹈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变化,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不断更新变化。本文从区域文化入手,结合时代性探析其来源与发展,以期能对凉山舞蹈的发展进行梳理,并为以后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凉山 彝族舞蹈 来源 发展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方兴未艾,有着较为强劲的传播热潮。《上新了·故宫》便是一档较吸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因此有必要随着这股热潮,对该节目的优劣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促进该节目后续两季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开拓思路,从而实现文化继承与发扬作用。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 叙事 文创 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