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促进教育新资源生成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suorenj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参与教学是课堂教育资源生成的基础
  
  新课程之所以不同于旧课程,就是因为它首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重视三维目标,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执行新课程的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是全体学生全时空的课堂;没有全体学生,全过程、全身心的参与,就没有贴近全体学生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资源生成。
  
  1.全员参与教学为新资源的生成提供了最大空间
  有这样一节课,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正在声嘶力竭地解释射线、线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目光总在前几排学生中滑动,前几排的学生也的确十分配合教师,迅速掌握了什么是线段、什么是射线,而且也列举了诸如汽车灯光、日光是射线等等。就在教师准备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坐在旮旯里的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不对,汽车灯光、日光不能全说成射线,因为当车灯和日光照在墙上时,就不是射线而是线段了。”前排学生大惊:是呀;教室后面原本伏桌假寐的学生全部抬起了头,望着教师;教师也大惊: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种状况下的灯光与日光?自己当学生时,教师不也是这样教射线的吗?于是,教师放下了转入下一教学环节的计划,开始欣赏与评价这旮旯里诞生的精彩,开始发掘这生成性教育资源的价值。他发现,自己一旦开发这些生成性资源,那些原本不听讲的学生,个个来了劲,而且还列举了不少的新例子,譬如看不见尽头的高速公路、长长的水管……这节课在热烈的气氛里一次又一次走向高潮,再也没有看见一个学生假寐。假如没有旮旯里的那一个学生的参与,还只是原来的那些少数学生跟着教师转,会不会有后来全体学生的跟进?会不会有后来“高速公路”、“长长的水管”等问题?下课后,那位教师感慨地对我说:“就像您说的,只有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才能为新资源的生成提供最大的空间,如果教室旮旯里的刘汝同学不参与教学,就没有这次精彩,教室后面那部分学生就睡着了。刘汝同学的参与,不仅为教学提供了资源,而且也调动了更多同学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学空间最大化了。”
  大家知道,坐在教室旮旯里的学生,多是容易被教师遗忘的。他们之所以被遗忘,就是因为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与成绩好的学生有一定距离,然而,就生活知识而言,他们恰恰因为平时淘气,积累了相对丰厚的生活经验。而课堂教学中新资源的生成,首先是教材内容必须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而这些相对淘气的学生,是最容易发现新教材与生活相互契合点的孩子。那么,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全体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给新资源的生成提供最大的展示面,调动了最大受众。然而,到底有多少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呢?我们对近两年听过的850节课做了一个基本统计:在这850节课里,教师一共提问了19640人次,每节课平均23.1次,但是,处在教室后头两边的学生,平均每节课被提问只有0.2次,而坐在后头两边的学生却占学生总数的48.5%;为什么得到提问最多的学生1人竟然可以达到12次之多?显然,教师的关注焦点,是“点”而不是“面”,不是全体学生,目光还局限在教师的近围,这不仅反映教育资源没有均衡使用,也使许多学生失去了提供新资源的机会,而使课堂局部化,使新资源生成行为局部化了。
  
  2.全过程参与为新资源的生成提供了最长的时间
  从理论上讲,教育资源的生成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只要时机成熟,它就可以生成。但是,这个“时机”却是教师要把握的,学生参与不活跃,课堂气氛不和谐,就没有这种时机。以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是否知道前10分钟学生在干什么,第11至35分钟学生在干什么,第36至45分钟学生又在干什么,针对学生干什么,我们教师又在干什么。我们粗略地统计了180节初中课,发现在非公开课上,有45%的教师在前10分钟里,讲的是上节练习中的错误或者批评学生。而这前10分钟里,学生期待心理是最强的,一经过教师批评或埋怨,学生的积极情感就受到抑制,积极的情感流失了,学生就再也不可能与教师和谐互动,也就不可能自主参与教学了,靠近学生生活的新资源也就不能生成了。没有新资源生成的课堂是沉闷的。20分钟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学生出现倦怠,面对着这种倦怠,许多教师又不能进行恰如其分的调节。我们将九年级的110节课堂教学观察也做了一个统计后发现,有近40%的学生,此时的思想已经游离于课堂之外,伏桌假寐的就占到8.9%……学生不能全过程参与教学,资源生成就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失去了许多生成的机会。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是教师在耍单鞭,是投入高、产出低的课堂。为了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随时都能生成新资源,在45分钟的时间里,时刻都应该有激励学生的气氛啊!
  
  3.全身心参与为新资源的生成提供了最大的深度
  在一节化学课堂上,我们记录了这样一个场面:学生在观察导电实验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发现了教师没有介意的一组悖论:“酸碱盐是电解质”、“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化合物都是纯净物质”……但是“盐酸是酸”啊,它却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分明是混合物!显然,课本上“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的结论不准确。面对着一系列判断推导出来的结论,教师也没有准备,他只好把这一问题交由学生继续讨论。就在这样的不断深入中,学生还发现了“容器里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并不都是纯净物,例如氧气与臭氧的混合物”这样一些类似的悖论,一个矛盾被化解了,一组生成性资源被师生有效开发了。假如,没有学生深入地思考,没有他们深层次地参与教学,透过单一的概念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些悖论会被发现、会被化解吗?要让学生最大深度地参与教学,没有合作的机会是不行的,没有与他人互动的机会、没有思想碰撞的机会也是不行的。学生就是在彼此的互动中,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走向深刻,发现隐藏在各孤立概念之间的新知识联系,发现与这种联系相关的新资源。实际上,这就是学生从模拟创新走向原生创新的过程。
  
  学生参与教学是利用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基础
  
  生成性教育资源的意义,在于面向学生,发现、开发、拓展生成性教育资源,也是为了对学生施加更大的影响,进行更好的教育引导。
  
  1.生成性资源只有被学生利用才能发挥教育价值
  一位教师正在批评一名叫叶也红的学生:“你别以为自己成绩还可以,就不做作业!”
  叶也红委屈地告诉这位教师:“老师,我真的做了。”
  “做在哪里?”教师严厉地问。
  “做在我家门前的石板上。”
  “石板上,你骗谁!”
  “老师,我真的不骗您。”
  带着怀疑,教师与叶也红一起,爬过了几个山头,走进了叶也红的家。原来,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与老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经济拮据,买不起练习本,只有将每天的作业都做在门前的石板上。
  面对着这写满练习题的石板,教师的眼泪出来了。这么用功的学生,该是多么好的学习榜样,这样的“练习本”该是多么好的教育资源!但自己却没有及时发现。
  后来,教师利用这一典型,在石板前举行了一次主题班会;再后来,全校学生又在这里举行了一次队会……从此,不仅这个班级没有了不交作业的人,而且学校里掀起了一股团结互助、关爱留守学生、热爱学习的风气,在学期结束时的全区调研性考试中,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竟然夺取了全区第一。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当时那位教师不与学生一起去看这石板,或者看了这石板而不召开主题班会;学校校长要是不发现、不利用这一典型,也不召开学校队会,这资源还会不会有这么大的教育意义,学校能不能迅速扭转学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可见,仅有资源还不够,还必须开发利用,让它“活”起来,只有这样,资源才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转化为成绩。
  在长期实践中,不少教师曾利用教案,收集了大量的生成性资源,虽然这些资源有很好的教育作用,但不少教师却将它束之高阁,禁锢在备课本里,最多也只是在下一个教学循环里,用于改善教学。可是,武汉江夏区有几所中小学的教师对这些“天窗式”教案里积累的资源进行了开发。以学生犯的作业错误为例,他们请学生把自己的错误写下来,并且说明当时的错误思路;请其他同学寻找类似的错误,也写出自己当时的思考;将这些错误及思考在班上公布,引发争论;在学生的争论中让他们自己提出合理的解释,教师只对不同答案做欣赏性点评。教师在处理错题时,比一般人多了两个环节,一是学生对自己产生错误的陈述,二是教师对学生争论的评点。结果,犯错误的学生不仅没有因为公布自己的错误而萎靡不振,恰恰相反,因为得到同伴的帮助与自己的再思考而获得了进步;全班同学也因为对一个错误的深度剖析而整体得到提高。这几所学校,后来都成为江夏区教育质量的标兵,成为了武汉市农村教育的窗口。由此可以说明,即使是生成性资源,不被学生利用,也只能是一种陈设;资源只有被开发利用了才能成为真正的资源;开发的次数越多,它发挥的教育价值越大。
  
  2.生成性资源是教材为学生所认同的桥梁
  一部再好的教材,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可能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收获最好的教学质量。
  记得那是一节《杏儿熟了》的新课。课文内容是说院子里有一棵杏树,果子成熟的时候,常引起路人的羡慕,主人家的孩子也常依偎在奶奶怀里幸福地数天上星星一样多的杏儿。可是,有一天,邻居家的淘气宝偷杏,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小主人走出来呵斥了这个“小馋猫”,奶奶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走上前去将他扶起来,揉了揉他的屁股,还拿竹竿打下熟透了的杏儿分给“小馋猫”,并对孙儿说“有果子大家吃才甜哩”,后来,小主人也受到了教育,每当杏儿成熟的时候,也会将甜甜的杏儿分给小伙伴们。
  这是一个有浓郁情感色彩的小故事,取自小学生身边的生活细节,但是,却在“小”中蕴涵着“有果子大家吃才甜”的大道理。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看有没有“类似”的情感碰撞过程。显然,教师希望通过学生的回忆,提供一些生成性资源,迁移所学。考虑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文,如果能在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回忆写出来就更好了。但是,当地没有杏树,教师指定的6个学生,却没有一个人能将问题答上来。是不是学生真的就没有这样的经历?不是,这样的经历大多数学生都会有的,只是学生没有能正确领会课文所要渲染的情感,没有真正明白课文到底在讲些什么,不能将“杏儿”迁移到“桃子”、“西瓜”或者“玩具”什么的,也就明白不了教材提出的要求。学生为什么不能迁移?因为教师只在讲“杏儿”,走不出“杏儿”的影子,学生因为没有见过“杏儿”,在教材与学生的生活之间,缺乏一道桥梁,这就是学生对教材的认同,对“共享杏儿”的认同。没有这座桥梁,也就没有合适的生成性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了,教学的目标在这里也就迷失了。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尽可能接近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情感,而且还必须让学生走进教材,认同教材,在他们与教材与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可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
  
  3.学生素质层次的丰富性为生成性教育资源提供了最大舞台
  任何一个教学班,学生的素质都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正因为如此,才有可能为生成性资源提供最大舞台。
  一次,上课已经15分钟了,为了讨论什么是“平移”以及“平移”的数学性质,教师引入了“两只蚂蚁在坐标图上推一幢房子”的故事。故事一直持续到课上完,讲的是随着房子的移动,同一个“点”在坐标图上移动的“距离”完全相同。
  用这样的故事表述什么是“平移”,学生很好理解,从提问的反馈情况看,回答问题的14个学生全部答对了,下面学生的情绪也很好,可以断定,这节课是成功的。
  但是,这么好的一个故事,这样新奇的一个环节,也露出了疵点:白色的坐标图上,两只白色的蚂蚁推着一幢白色的房子在“平移”,在教室前排的学生当然是可以清楚地看见“平移”的过程与起点终点的,可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就吃力了,坐标图上的格子,大约在3厘米左右,远在8米开外的学生要看清楚这每一个小格,就十分吃力,我坐在后排,是怎么也看不清楚的。
  数学课堂教学,大都是从数字到数字,从公式到公式,今天突然有了一个童话,而且童话关联着数学,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平移”就容易被学生掌握了,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但是,有了兴趣,是否课堂教学就一定能取得完美的教学效果?从“三个白色”组件的情况看,这节课远没有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观察被阻断了不少。如果蚂蚁是蓝色的,如果房子是红色的,如果坐标的格子再大一点,那教学效果又会怎样呢?会不会使学习基础差些的那部分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如果这些画面是电子课件,可发音,可运动,教学效果又会怎样,参与的学生是不是更多呢?于是,我想起了红月亮的创意。在孩子们的想象里,月亮都可以是红的,蚂蚁就为什么不可以是蓝的?房子为什么就不可以是红的?而在我揣测的同时,恰好有几个学生也有这样的要求。他们需要这样的数学,需要这样的童话美化数学。他们的需要与意见就是最丰富的生成性资源。如果开发这些生成性资源,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开发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没有层次丰富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课堂就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学科就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学科。
  许多学生爱一门学科,并不是从学科本身开始的,也不是从热爱家乡、为振兴中华开始的,他们的热情,往往由教这门学科教师的亲近而点燃,因人而喜欢课堂,因课堂而热爱这门学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情感发展的逻辑线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好教师懂得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及时发现并开发生成性资源,包括情感教育的亮点。学生在与这样的教师互动时,将课堂变成了自己的课堂,将这门学科变成了自己的学科。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潜在的敬业精神,这是人(包括学生)的一种类本能。你开发了这种类本能,学生学习就主动了,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我曾经做过这样一次调查:你为什么喜欢一门学科?结果有86%的小学生反映,他们喜欢教这门课的教师,这些教师会讲与学科有关的故事;72%的初中生说,他们的教师关心学生,关心自己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觉得教师很有人情味;56%的高中生回答,他们欣赏这门学科的科学美。显然,教师“会讲与学科有关的故事”、教师“很有人情味”透露的都是教育资源的生成性秘密。只有随着学生年龄增大,学生的学习理性才开始增强。然而,当学生还处在小学、初中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将数学变成学生自己的数学?能不能将语文变成学生自己的语文?我们又怎样去变呢?这与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开发、利用有没有关系?
其他文献
在全国老年期刊协会第20届年会优秀作品奖评选中,本刊选送的《“铁脚板书记”八旬高龄勇扑山火》获一等奖,《八旬翁:激情演绎“多彩贵州”》、《“我的人生因国酒而灿烂”》获二等奖,《欧德仙:针尖上的跋涉》、《黄婉秋: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李中权:一次长征一辈子精神》获三等奖;在优秀编辑奖评选中,《欣赏人生的暮色》获一等奖,《范敬宜:一代知识分子的传奇缩影》、《永远的怀念》获二等奖,《词坛泰斗乔羽的爱情“
期刊
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老龄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老龄工作者要提高对加强学习的认识,不断补充知识,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习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44亿,已成为老龄型人口国家,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由此带来的诸如养老资金需求压力直线攀升,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压力快速增长
期刊
2006年11月28日下午两时,合肥市互联网上网服务业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学苑大厦报告厅隆重举行。  在此次大会上,合肥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石璐受合肥市互联网上网服务业协会筹备组的委托,作了名为《合肥市互联网上网服务业协会筹备工作报告》,该《报告》详细介绍了各项筹备工作的开展情况,同时也肯定了筹备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接着,石璐又宣读了《合肥市互联网上网服务业协会章程(草案)
期刊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优秀童话作品,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是练习感情朗读、培养想象力的好材料。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展开想象描写,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使学生从中懂得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    ◆ 能读懂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
期刊
在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学习了政治理论,但不一定相信这些理论的科学性,更不一定能运用这些理论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且不讲学习不用功而没有掌握所学知识的学生,就是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在行动中也常常表现出并不准备去贯彻和实践所学理论的行为,也就是即使答得出,也未必做得到。这种传统的课程观
期刊
NEWS新闻    北京推网吧从业人员上岗备案制  据2006年11月30日北京商报报道:北京市网吧协会根据网吧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北京市网吧的专题调研,针对网吧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社会关注度高、人员密集以及技术性要求较高等行业特点,提出建立完善的网吧行业用人和培训制度。北京市网吧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在网吧行业中推行网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上岗备案制度,以提高
期刊
不久前,由晚晴杂志社、贵阳电台等媒体支持,中国保健协会功能水分会、中脉科技集团华脉水资源研究中心主办,中脉科技集团贵州分公司承办的“2007年贵州水文化节”活动在贵阳举行,来自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等地的400多名热爱水健康的老人参加了活动。  据了解,当今的水污染在大面积增加,水污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随之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危机也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活动特别邀请了我国某部队医院专家
期刊
12月初的北京,突然下降十度的气温,让人感受到冬日里的寒冷,但作为一家广告公司总经理的老魏在这个时候却忙得热火朝天,连续几天和多个厂商的代表就广告宣传的事项进行谈判,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饮料厂商和国内著名的制药企业。如果这些厂商的广告能够谈成功,它们将会出现在一家中型网吧的系统桌面上。    热追捧    这种将网吧的系统桌面和商业广告结合在一起的宣传方式最早出现在2004年前后,在业内被称为网吧桌
期刊
语文教材里,真、善、美的教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也有部分内容与时代、年龄、地区和思维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某诗人说,孩子是由100组成的。孩子有100种语言、100双手、100个念头、100种欢乐、100种思考方式、100种聆听方法……那么,理想的语文教材应该有100种,甚至超过100种方式来教育、影响学生的观点。如果少了、缺了,怎么办?我所设想的方法是让语文教材观与现实的学生观相互碰撞,进而产生火花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相对于其他传统课程而言是一门创新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太多的挑战和无数的困惑。如何切实地将它贯彻实施,需要我们以满腔的热情去开拓和创新。都说教师即课程,在课程设置明确的前提下,如何解放思想、冲破传统、创造性地实践和探索新课程的实施方法则是我们的任务。  浙江省是在2006年初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但早在2001年教育部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时,浙江省教育厅就成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