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优秀童话作品,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是练习感情朗读、培养想象力的好材料。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展开想象描写,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使学生从中懂得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
◆ 能读懂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走进安徒生
(1)(展示安徒生画像)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2)教师简单介绍安徒生写这篇童话的背景故事。
2.题目导入,归纳主要内容
(1)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大年夜的故事。大年夜指哪一天的夜晚?西方国家的大年夜又是指哪一天的夜晚?
(2)让学生说一说,他们自己的除夕之夜是怎么过的。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卖火柴的小女孩又是怎样过她的“大年夜”的。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注意抓住天气、时间、小女孩的衣着及结局来归纳)
3.读议结合,领悟“可怜”
(1)学生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默读,或出声读;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可怜的小女孩。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比较法”等读出或说出小女孩的“可怜”。
(3)在又冷又黑的大街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多么渴望有人来买她的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有人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首歌——《天堂火柴》,让学生一起来听一听前半部分。(动画播放)
(4)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作者并没有详细的描写。问学生是否愿意根据其想象从一个小方面补充一个细节。
习作拓展,想象“可怜”。
(5)学生课堂习作。指名交流。
4.走进女孩,体会渴望
(1)(谈话导入)安徒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康美好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应该说,只要活着,就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可是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却有这样一段话(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小女孩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会使她感到那么幸福呢?(过渡)
(2)品读,感悟。
◆ 听教师读第二段,(读时课件演示)学生思考:小女孩心中,幸福是什么?
◆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是因为小女孩擦燃火柴,在幻想中得到了火炉、烤鹅和圣诞树,最重要的是,她还见到了亲爱的奶奶。
◆ 品读课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深入体会。
5.研读结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当作者写到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时,为什么连用两个幸福,这两个幸福指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
(2)请学生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这种同情、不满的感情呢?
(4)小结:这样的结尾更让人回味沉思。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表达作者的同情之心,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剧命运。电视镜头中常常用大笑、狂笑来表达强烈的不满、悲苦等场面,让人觉得更悲伤。“以喜写悲悲更悲。”
6.拓展练习
(1)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
(2)阅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写一篇读后感,课后小组交流。
教学片断
一、导言揭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大年夜吗?一家人温暖舒适地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是多么美好啊!但是,你们想过吗?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大年夜,有个和你们同样年龄的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叫卖火柴,最后冻死在街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示课题)。这篇童话是谁写的?(安徒生,他是丹麦著名的作家)他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后就明白了。(听课文朗读录音)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
生2:小女孩的命运真悲惨。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女孩的可怜?(学生读议1~4自然段,领悟小女孩的“可怜”)
师:课文1~4自然段集中写了小女孩可怜的命运,(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图片)这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怎样卖火柴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引起你注意的句子,并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默读,或出声读;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问你有哪些感受?
生1:我觉得小女孩很可怜,大年夜还要出来卖火柴,而且没卖掉火柴还不敢回家,怕爸爸打她。
生2:我觉得小女孩家里很穷,这么冷的天,她连鞋子都没有穿,家里竟跟街上一样冷。
生3:当时的社会很黑暗,有钱人在家过年,却没有人买她的火柴。
生4:我觉得那个男孩很可恶,他不但不同情小女孩,还把她唯一的一只拖鞋也拿走了。
生5:小女孩很不幸,别人不关心她就算了,可她爸爸也不管她,没卖掉火柴还要揍她,太可怜了。
……
师:如果你是小女孩,你此时想得到什么?
生1:火。
生2:食物。
生3:爱。
生4:不如死了!(学生们一愣,惊讶地望着发言的同学)
生5:是呀,这个小女孩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她的妈妈早死了,爸爸不爱她,连唯一疼她的奶奶也死了。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生6:课文最后也说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既然总是要死的,不如早点死,何必要受那么多的苦。(这时,课堂上不禁议论纷纷。听着学生的发言,我不禁心头沉甸甸的: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沉重的想法!该如何引导孩子们呢?我沉思着)
师:同学们认为刚才三位同学的看法如何?(停留了片刻,我不露声色地问)
(课堂再一次热闹起来,学生开始讨论)
生1:他们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虽然现在小女孩的生活是困难的,但不代表一点希望也没有。我知道安徒生在写这篇童话时,想起了他的妈妈。他妈妈小时候家里也很穷,她也曾经饿晕在路旁,但她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如果她轻易地死了,那也不会有安徒生了,我们也看不到这么多好看的童话故事了。
生2:我也认为死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她应该顽强地活下去。
生3:也许她会碰着一个像《小珊迪》中那样的一位好心的先生把她的火柴全买了,那她就有希望了。总之活着才有希望。
师:是呀,一个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1:在困难面前不应该低头,要勇于和困难作斗争。
生2:我们刚学了霍金的故事,他不但战胜了病魔,而且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遇到困难就应该向他学习。
生3:世界上就有许多勇于和困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人,如林肯、贝多芬……(学生们的意见越来统一,我满意地笑了)
师:老师很赞同你们的看法,生活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我们应该勇敢地闯过去。卖火柴的小女孩虽然很可怜,但她并没有想到死,她也跟我们一样希望得到幸福。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看看她想得到什么?
教学反思
张鹏举教授在《谈谈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中提出:“语文个性化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该教学片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一开始,教师让学生自读1~4自然段,然后谈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一简单的问题就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亲历亲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仿佛看见可怜的小女孩正穿过街市,赤着脚慢慢地向我们走来。四周没有人,这是一个无人的荒漠、有人的空城,只有她一人孤独而行,走在人性和文明都缺失的19世纪,雪地上只留下一行纤细的脚印。学生们透过字里行间似乎感受到了安徒生快要抑制不住的泪水与诅咒,对卖火柴小女孩的不幸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在这里,教师没有用琐碎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独特感悟,而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熏陶,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新课标强调师生平等,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威廉姆·多尔也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说法耐人寻味。在阅读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而是“首席顾问”和“代表”,要起导航、引领和统领全局的作用,要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但又不是“首席法官”,只作是非曲直的宣判,应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但宽容不等于迁就,因为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由于受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往往会有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所以,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时,教师就应当发挥“首席”的作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主流价值观是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制度的抨击和诅咒。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为小女孩的不幸流下同情的眼泪,这是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也是作者的本意。但面对人生的不幸,采取“还不如死了”来逃避的方式却不是文本所提倡的,也偏离了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接受崇高精神和生存智慧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根本。在本教学片断中,当教师发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离文本时,及时进行了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这一问题虽然不是教师的预设,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影响深远,不应不置可否或者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否则失去的可能不只是学生回答问题、说真话的勇气,更严重的也许有的学生会因为生活的困难、人生的挫折而放弃生的希望,那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为此,教师在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领悟和感知时要给予正确的的引导,发挥“首席”的作用,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和生命成长的摇篮。
一、设计理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优秀童话作品,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是练习感情朗读、培养想象力的好材料。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展开想象描写,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使学生从中懂得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
◆ 能读懂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走进安徒生
(1)(展示安徒生画像)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2)教师简单介绍安徒生写这篇童话的背景故事。
2.题目导入,归纳主要内容
(1)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大年夜的故事。大年夜指哪一天的夜晚?西方国家的大年夜又是指哪一天的夜晚?
(2)让学生说一说,他们自己的除夕之夜是怎么过的。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卖火柴的小女孩又是怎样过她的“大年夜”的。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注意抓住天气、时间、小女孩的衣着及结局来归纳)
3.读议结合,领悟“可怜”
(1)学生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默读,或出声读;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可怜的小女孩。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比较法”等读出或说出小女孩的“可怜”。
(3)在又冷又黑的大街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多么渴望有人来买她的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有人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首歌——《天堂火柴》,让学生一起来听一听前半部分。(动画播放)
(4)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作者并没有详细的描写。问学生是否愿意根据其想象从一个小方面补充一个细节。
习作拓展,想象“可怜”。
(5)学生课堂习作。指名交流。
4.走进女孩,体会渴望
(1)(谈话导入)安徒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康美好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应该说,只要活着,就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可是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却有这样一段话(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小女孩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会使她感到那么幸福呢?(过渡)
(2)品读,感悟。
◆ 听教师读第二段,(读时课件演示)学生思考:小女孩心中,幸福是什么?
◆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是因为小女孩擦燃火柴,在幻想中得到了火炉、烤鹅和圣诞树,最重要的是,她还见到了亲爱的奶奶。
◆ 品读课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深入体会。
5.研读结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当作者写到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时,为什么连用两个幸福,这两个幸福指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
(2)请学生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这种同情、不满的感情呢?
(4)小结:这样的结尾更让人回味沉思。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表达作者的同情之心,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剧命运。电视镜头中常常用大笑、狂笑来表达强烈的不满、悲苦等场面,让人觉得更悲伤。“以喜写悲悲更悲。”
6.拓展练习
(1)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
(2)阅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写一篇读后感,课后小组交流。
教学片断
一、导言揭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大年夜吗?一家人温暖舒适地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是多么美好啊!但是,你们想过吗?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大年夜,有个和你们同样年龄的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叫卖火柴,最后冻死在街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示课题)。这篇童话是谁写的?(安徒生,他是丹麦著名的作家)他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后就明白了。(听课文朗读录音)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
生2:小女孩的命运真悲惨。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女孩的可怜?(学生读议1~4自然段,领悟小女孩的“可怜”)
师:课文1~4自然段集中写了小女孩可怜的命运,(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图片)这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怎样卖火柴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引起你注意的句子,并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默读,或出声读;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问你有哪些感受?
生1:我觉得小女孩很可怜,大年夜还要出来卖火柴,而且没卖掉火柴还不敢回家,怕爸爸打她。
生2:我觉得小女孩家里很穷,这么冷的天,她连鞋子都没有穿,家里竟跟街上一样冷。
生3:当时的社会很黑暗,有钱人在家过年,却没有人买她的火柴。
生4:我觉得那个男孩很可恶,他不但不同情小女孩,还把她唯一的一只拖鞋也拿走了。
生5:小女孩很不幸,别人不关心她就算了,可她爸爸也不管她,没卖掉火柴还要揍她,太可怜了。
……
师:如果你是小女孩,你此时想得到什么?
生1:火。
生2:食物。
生3:爱。
生4:不如死了!(学生们一愣,惊讶地望着发言的同学)
生5:是呀,这个小女孩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她的妈妈早死了,爸爸不爱她,连唯一疼她的奶奶也死了。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生6:课文最后也说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既然总是要死的,不如早点死,何必要受那么多的苦。(这时,课堂上不禁议论纷纷。听着学生的发言,我不禁心头沉甸甸的: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沉重的想法!该如何引导孩子们呢?我沉思着)
师:同学们认为刚才三位同学的看法如何?(停留了片刻,我不露声色地问)
(课堂再一次热闹起来,学生开始讨论)
生1:他们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虽然现在小女孩的生活是困难的,但不代表一点希望也没有。我知道安徒生在写这篇童话时,想起了他的妈妈。他妈妈小时候家里也很穷,她也曾经饿晕在路旁,但她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如果她轻易地死了,那也不会有安徒生了,我们也看不到这么多好看的童话故事了。
生2:我也认为死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她应该顽强地活下去。
生3:也许她会碰着一个像《小珊迪》中那样的一位好心的先生把她的火柴全买了,那她就有希望了。总之活着才有希望。
师:是呀,一个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1:在困难面前不应该低头,要勇于和困难作斗争。
生2:我们刚学了霍金的故事,他不但战胜了病魔,而且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遇到困难就应该向他学习。
生3:世界上就有许多勇于和困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人,如林肯、贝多芬……(学生们的意见越来统一,我满意地笑了)
师:老师很赞同你们的看法,生活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我们应该勇敢地闯过去。卖火柴的小女孩虽然很可怜,但她并没有想到死,她也跟我们一样希望得到幸福。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看看她想得到什么?
教学反思
张鹏举教授在《谈谈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中提出:“语文个性化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该教学片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一开始,教师让学生自读1~4自然段,然后谈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一简单的问题就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亲历亲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仿佛看见可怜的小女孩正穿过街市,赤着脚慢慢地向我们走来。四周没有人,这是一个无人的荒漠、有人的空城,只有她一人孤独而行,走在人性和文明都缺失的19世纪,雪地上只留下一行纤细的脚印。学生们透过字里行间似乎感受到了安徒生快要抑制不住的泪水与诅咒,对卖火柴小女孩的不幸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在这里,教师没有用琐碎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独特感悟,而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熏陶,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新课标强调师生平等,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威廉姆·多尔也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说法耐人寻味。在阅读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而是“首席顾问”和“代表”,要起导航、引领和统领全局的作用,要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但又不是“首席法官”,只作是非曲直的宣判,应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但宽容不等于迁就,因为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由于受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往往会有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所以,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时,教师就应当发挥“首席”的作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主流价值观是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制度的抨击和诅咒。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为小女孩的不幸流下同情的眼泪,这是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也是作者的本意。但面对人生的不幸,采取“还不如死了”来逃避的方式却不是文本所提倡的,也偏离了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接受崇高精神和生存智慧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根本。在本教学片断中,当教师发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离文本时,及时进行了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这一问题虽然不是教师的预设,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影响深远,不应不置可否或者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否则失去的可能不只是学生回答问题、说真话的勇气,更严重的也许有的学生会因为生活的困难、人生的挫折而放弃生的希望,那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为此,教师在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领悟和感知时要给予正确的的引导,发挥“首席”的作用,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和生命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