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_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白流苏是张爱玲在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电影版白流苏形象显得单一刻板,导致原著人物精髓流失。本文对小说白流苏形象进行多方思考,试图揭示其经典性。
  关健词:《倾城之恋》 白流苏 人物形象
  20世纪50年代,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首次将张爱玲引入文学史,并称“凡是中国人都应该读张爱玲”。经过时间雕琢和历史沉淀,张爱玲小说已经成为“华文中的经典”,“张爱玲热”也持久不衰。二十世纪末,我国影视界就开始尝试依托“张爱玲热”来消费张爱玲小说。八十年代张爱玲小说就陆陆续续被搬上银幕,由许鞍华导演的《倾城之恋》是最早把张爱玲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作品。但许鞍华第一次消费张爱玲小说就以失败告捷,观众的不满普遍指向白流苏人物形象的“再塑造”,也由此引发我们对白流苏文学形象的再思考。
  张爱玲表露自己关于《倾城之恋》的一些想法时说道:“《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动听又近人情”意味着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故事是世俗动听的,人物性格也是接近现实的,不会主观刁钻出太多深刻性。在白流苏这一形象上我们也确实看到她的性情宛如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女子,她不像曹七巧的性情一样扭曲到变态,也不如王娇蕊般爱得大胆热烈。另外,张爱玲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就意味着她笔下的白流苏性格应是复杂多元的。
  小说中的白流苏是以婚姻和亲情挫败的离异女性形象出场。她的第一段婚姻因家暴而离异,哥哥败光他的钱之后想把她扫地出门,时常对她冷嘲热讽。白流苏在封建守旧的大家族中人微言轻、无人张罗二婚,眼看就要成为无依无靠的老女人。地位卑微的白流苏又绝不是一个卑躬屈膝的糊涂女人,受奚落时她用击中要害的犀利话语回击三哥,听完哥嫂的冷嘲热讽后又感慨“这个家呆不得了”,这两点说明白流苏是一个心尖眼利的精明女人。再者,白家对白流苏的婚事冷落备至,又红红火火为宝络张罗相亲,人情冷暖狠狠刺痛了白流苏的心。在凄凉的环境下,白流苏孤傲、虚荣、嫉妒、报复等负面心理全部被刺激出来,支撑白流苏往下走的是这些女人天生的负能量,而非半点委曲求全。娇小显嫩的身躯、纤细的腰身、小巧精致的脸盘是白流苏骄傲虚荣的全部资本,也是实施报复计划的全部“家当”,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第一次接触就源于白流苏的报复行为。因此,孤倨、高傲、报复是白流苏人物形象的重要特点。
  在思想上,白流苏是传统与开放的交融体。她出身于传统的诗礼人家,性格中不免有传统的一面,擅长女工、交际少、私生活检点都能体现白流苏性格中传统的一面。但白流苏又不全被传统束缚,她跟前夫学会了跳交际舞,又能随口说出走了法律程序的离异不是儿戏,在范柳原的邀请下更是不甘推辞多次应邀跳舞。在传统与开放交融思想影响下,白流苏应是一个高雅有情调、玩得起的东方女性。在外貌上,白流苏虽不是一个受众多男性瞩目、倾城倾国的女子,至少也有几分姿色。小说中就写道“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张爱玲用眼睛勾勒白流苏的美貌,又精心挑选“流苏”作为名字,白流苏柔媚摇曳的气质跃然纸上。在年龄上,白流苏处在美貌向衰老过度的阶段。白流苏外表虽显年轻,但也年近三十,她不知道自己的美貌还能支撑多久,年龄增长让白流苏急着找一个有钱男人结婚作为经济依靠。在性格上,白流苏有着独立与脆弱的二重性格。她能客观看待范柳原第一次跳舞时的花言巧语,意识到男人靠不住,她只能靠她自己;范柳原在香港海滩的墙边用言语轻薄她时,白流苏又忍不住生气;对范柳原欲擒故众的把戏白流苏不愿任由他随意摆布支配。作为一个女人她始终又是脆弱的,她深知与范柳原的婚事无望离又不开范柳原的经济资助,同时又多次明里暗里恳求范柳原娶她,这些都表明白流苏依赖卑微的女性本质。统之,白流苏就是一个美貌稍纵即逝、独立又脆弱、玩得起情调玩不起青春的世俗女人。可以说,张爱玲预想中、笔下的以及读者眼中的白流苏达成一致共识,复杂多元是白流苏人物性格精髓之所在。
  在张爱玲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白流苏算不得最鲜活丰满、最深刻犀利的一个,但总能让女性读者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白流苏”情结。白流苏前半生写满了失败,活下去的能量靠的是女人天生的骄傲、虚荣、嫉妒、报复的负能量。她身上流露出的负能量暗合了女性难以对外言说的阴暗心理。另外,复杂的处境形成的多元性格让她更像一个活生生的女人,而非纸上的文学人物。白流苏坎坷的遭遇、负面的心理、复杂多元的性情都与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女性的遭遇有共通点。因此,对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来说,白流苏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代入感的文学形象,这也是白流苏人物形象经典之所在。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竹影》作为丰子恺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影响广大。本文从郁达夫的观点“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出发,解读《竹影》中的“人情”之美,包括三个部分:其一,见微而能知著、弦外善弹余音,以平民的视角写平民的生活。于平民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映现出他的凡人之情;其二,怀抱一颗自然澄澈的童心体察世间万物,重情趣、尊率真、贵自然,汩涌出作家返朴归真的性灵,映现出他的稚子之情;其三,
内容摘要:散文是郁达夫文学创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呈现出郁氏强烈的个人特征,文章立足于此,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概述了郁达夫散文中的艺术美。文章首先从声音以及画面两个角度介绍了其散文中的词汇运用,然后从整散句、长短句的交叉运用探讨了其句式选择,最后,从古典以及幽默两个层面分析了其散文的独特意蕴。  关健词:郁达夫 散文 艺术美  作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郁达夫在其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中
扎米亚金的反乌托邦小说《我们》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联众国”的管理处处体现了阿伦特所界定的“极权国家”要素,学界也一直着力于对小说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聊斋志异》总共近五百篇,体式、题材、作法和风格多种多样,思想和艺术境界是不平衡的。大部分篇章叙写的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有的是人入幻境幻域,有的是异类化入人间,也有人、物互变的内容,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特别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花妖狐媚世界更是摇曳生姿、引人入胜。  《聊斋志异》里的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自他个人的心灵的创造,个中便有所寄托、寓意。一个明显的例子是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因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把自己的希望和生命交付给对宝玉的爱情,也因此付出了生命。可以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林黛玉,她用她的生命唱出了一首缠绵哀怨的情歌。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似乎是命中注定。因为他们初次相逢就彼此有了惊异之感,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但是,天生就是情痴的宝玉并不仅仅属于黛玉一个人,正当林妹妹沉浸在甜美而纯真的爱情中的时候,薛宝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