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数据时代为教育领域带来了众多可利用的工具以及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的更新,本文从大数据本身的特性入手,结合其特点为思政教育所用的方面,探析当前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和理念的创新,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东风获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数据 思政 教育
一、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悄然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信息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力度的开拓。一个普通的数字,如阿拉伯数字“1”,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其简约至极的外在形式,但若将其置于一个三百六十度全方位释义的解构空间之中,我们对“1”的了解程度可以呈现正无穷的态势:“1”中文写法是“一”;读音是“yī”;英语表达是“one”,读音为“[]”;作为阿拉伯数字的代表,其为现今国际通用数字……由一个简单的数值衍生出背后支撑其存在的庞大依据,这便是大数据时代对“数据”二字的理解。数字不同于数据,数据不仅是数字,大数据时代要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去思索数字背后巨大信息量的所指,分析特定信号基因决定外在呈现形式的机缘。由粗放到精细,从一般到个别,这也正是大数据时代尊重各方数据客观存在,有效开发数据存在价值的思维方式,其为教育带来的启示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或许是有颠覆性意义的。
二、使用大数据工具进行教育方式创新
近现代教育延续了工业时代批量生产的模式,以标准化规格输出预想中教学效果与学生素质均整齐划一的人才,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课程、同样的作息、同样的考题等,均可对此模式窥得一二。然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为“因材施教”的方式提供无限创新可能,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数据更是源头活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也即是互联网的普及度最为广大的群体。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即为打造以大数据为依托的互联网教育与信息平台。
1.坚守大数据阵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了实现教育的有针对性与检视思想引导的成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传播研究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大数据所依托的呈现平台之一—互联网媒介足以印证这一点。互联网可以延伸人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可以开拓我们未可知的领域,这一切均来自于支撑其作为媒介的根源——高度整合与沟通的大数据。思政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可以从大数据入手,得到更为全面、详实、客观、细化的认知。如,学生对社会时政要闻的认知与观点,在个人社交网络平台和评论区里所表达的内容如何?对某种问题的评价持何种态度,赞或者踩的情况如何,转发与跟帖的数量如何?学生单位群体里是否存在意见领袖,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如何?学生看待某事件某人物某行为的心理状况和情绪态势如何,是否有一边倾的发展趋势?这些问题均可以在微博、微信、博客、BBS论坛乃至是校园网的信息发布与接收中形成海量的数据库,支撑教师作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参考与论据,这也正是思政教育实现针对性与精细化的首要步骤。
2.依托大数据平台,了解学生各方需求。从学生录取开始,学生信息库便开始形成,教师便可围绕此数据库开展一系列的数据利用动作。奖贷助补资格认定、学生综合评价、心理问题排查、职业发展规划等学生工作均可以通过学校学生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相关信息的共享、整合与分析。如,学生日常在校用餐刷卡消费情况如何,平时课堂出勤情况如何,参与团学部门活动的数量与成效如何,学生个体的职业规划和择业选择如何等,参考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行为记录,便可以得到较为全面而客观的信息。将理性数据加入学生评价体系,取代以往完全依赖经验与直觉判断的方式,服务育人的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对象定位才能更具准确性,思政教育也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个体需要的普及与引导。
3.开发大数据价值,实现有效课堂教育。传统课堂教育讲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与检阅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对学生代表的提问也仅仅是在随机抽样的层面来了解课堂讲授质量,而且在提问学生过程当中,一些较为积极的同学往往成为意见领袖替代班级其他成员发声而导致调查的样本单一,随机抽样的局限性即刻显现。如此,教师在制定进一步的教学计划及确定教学重点的环节上便处于了被动的地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是为解决传受双方均处于被动地位的窘境提供了新的方式。如现在各高校开始推广开来的慕课学习,以互联网为载体提供学生线上学习资源,不仅可以跟踪具体某个学生的学习进展,还能记录其微小的学习行为,比如某一段进行了快进或者后退操作,某部分重复学习,完成具体某道题花费时长,错误题目类型分析……细节均被详尽记录在系统后台,教师可对学生线下学习的薄弱环节和教学过程中亟待加强的部分有着全局把握。
三、使用大数据思维进行教育理念创新
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育工具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大数据思维方式讲求信息获取程度的最大化,全知视角取代单一视阈。真正的全员教育是建立在被教育个体得到充分尊重与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大数据思维即是“千方百计”认知教育对象个体的思维方式。
1.教育对象部分和整体的内涵转变。当今教育普及的目标是个体全方位的评价指数均衡且平均值高,而并非仅仅追求平均值片面偏高而忽视平衡,对平衡的需求则需要对个体进行全面审视。在日常的思政课堂中,教师仅仅局限在讲完教案内容即完成教育的层面,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授,而只是传话。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纵然学生整体的考试结果不功不过,但部分学生的差距之大却是对教学质量的否定,这也是短板效应所能适用的案例。因此,对教育对象学习成效的评价要从单一的对整体平均值的概括,转变为对各个具体部分确定值的分析后再进行综合审视。如此,全员教育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每个个体均被重视且得到有针对性引导的全员化教育,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理应如此,最终方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2.善于发现完整的人。作为一种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規范来影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教育对象的意识、思想、价值观念,本身就具有浓重的主体性在其中。思政教师除了身体力行地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思想品德感染学生,更要使得学生能够将其内化于心,自我教育并将之传承,这同样回归到教育的根本目的上,那就是助人自助。每个教育对象都是独立的主体,对世界、人生、社会的认识不尽相同,对形形色色的个体的思想意识引导并非造就千篇一律的呆头呆脑,而是在保持个性化与主体性的基础上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思想品德相契合。那么,全面了解学生个体便是开展针对性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大数据时代提供了全方位获取信息的途径渠道,也启发了极尽可能去认识全面的人,继而因材施教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及时转变思路,提高贴近学生与了解学生的积极性。获取信息渠道不多或数据冗乱繁杂等都不是一位好老师不去完整地认识一位学生的借口,思想的引领首先需要读懂人的需求。
四、结语
评价一位老师,我认为,并不在于这位老师一天为多少学生上了课,而在于这位老师改变了一位学生多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更新,以往圉于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某些目的与方式的问题也正迎刃而解,教师理应顺势而为,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继续深化,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全员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增添充分的论据。
参考文献:
[1] 傅雅琦,蓝少鸥.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9).
[2] 马令存.大数据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3] 胡子祥,余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02).
[4] 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3).
[5] 凌小萍,邓伯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关键词:大数据 思政 教育
一、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悄然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信息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力度的开拓。一个普通的数字,如阿拉伯数字“1”,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其简约至极的外在形式,但若将其置于一个三百六十度全方位释义的解构空间之中,我们对“1”的了解程度可以呈现正无穷的态势:“1”中文写法是“一”;读音是“yī”;英语表达是“one”,读音为“[]”;作为阿拉伯数字的代表,其为现今国际通用数字……由一个简单的数值衍生出背后支撑其存在的庞大依据,这便是大数据时代对“数据”二字的理解。数字不同于数据,数据不仅是数字,大数据时代要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去思索数字背后巨大信息量的所指,分析特定信号基因决定外在呈现形式的机缘。由粗放到精细,从一般到个别,这也正是大数据时代尊重各方数据客观存在,有效开发数据存在价值的思维方式,其为教育带来的启示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或许是有颠覆性意义的。
二、使用大数据工具进行教育方式创新
近现代教育延续了工业时代批量生产的模式,以标准化规格输出预想中教学效果与学生素质均整齐划一的人才,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课程、同样的作息、同样的考题等,均可对此模式窥得一二。然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为“因材施教”的方式提供无限创新可能,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数据更是源头活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也即是互联网的普及度最为广大的群体。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即为打造以大数据为依托的互联网教育与信息平台。
1.坚守大数据阵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了实现教育的有针对性与检视思想引导的成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传播研究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大数据所依托的呈现平台之一—互联网媒介足以印证这一点。互联网可以延伸人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可以开拓我们未可知的领域,这一切均来自于支撑其作为媒介的根源——高度整合与沟通的大数据。思政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可以从大数据入手,得到更为全面、详实、客观、细化的认知。如,学生对社会时政要闻的认知与观点,在个人社交网络平台和评论区里所表达的内容如何?对某种问题的评价持何种态度,赞或者踩的情况如何,转发与跟帖的数量如何?学生单位群体里是否存在意见领袖,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如何?学生看待某事件某人物某行为的心理状况和情绪态势如何,是否有一边倾的发展趋势?这些问题均可以在微博、微信、博客、BBS论坛乃至是校园网的信息发布与接收中形成海量的数据库,支撑教师作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参考与论据,这也正是思政教育实现针对性与精细化的首要步骤。
2.依托大数据平台,了解学生各方需求。从学生录取开始,学生信息库便开始形成,教师便可围绕此数据库开展一系列的数据利用动作。奖贷助补资格认定、学生综合评价、心理问题排查、职业发展规划等学生工作均可以通过学校学生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相关信息的共享、整合与分析。如,学生日常在校用餐刷卡消费情况如何,平时课堂出勤情况如何,参与团学部门活动的数量与成效如何,学生个体的职业规划和择业选择如何等,参考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行为记录,便可以得到较为全面而客观的信息。将理性数据加入学生评价体系,取代以往完全依赖经验与直觉判断的方式,服务育人的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对象定位才能更具准确性,思政教育也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个体需要的普及与引导。
3.开发大数据价值,实现有效课堂教育。传统课堂教育讲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与检阅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对学生代表的提问也仅仅是在随机抽样的层面来了解课堂讲授质量,而且在提问学生过程当中,一些较为积极的同学往往成为意见领袖替代班级其他成员发声而导致调查的样本单一,随机抽样的局限性即刻显现。如此,教师在制定进一步的教学计划及确定教学重点的环节上便处于了被动的地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是为解决传受双方均处于被动地位的窘境提供了新的方式。如现在各高校开始推广开来的慕课学习,以互联网为载体提供学生线上学习资源,不仅可以跟踪具体某个学生的学习进展,还能记录其微小的学习行为,比如某一段进行了快进或者后退操作,某部分重复学习,完成具体某道题花费时长,错误题目类型分析……细节均被详尽记录在系统后台,教师可对学生线下学习的薄弱环节和教学过程中亟待加强的部分有着全局把握。
三、使用大数据思维进行教育理念创新
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育工具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大数据思维方式讲求信息获取程度的最大化,全知视角取代单一视阈。真正的全员教育是建立在被教育个体得到充分尊重与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大数据思维即是“千方百计”认知教育对象个体的思维方式。
1.教育对象部分和整体的内涵转变。当今教育普及的目标是个体全方位的评价指数均衡且平均值高,而并非仅仅追求平均值片面偏高而忽视平衡,对平衡的需求则需要对个体进行全面审视。在日常的思政课堂中,教师仅仅局限在讲完教案内容即完成教育的层面,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授,而只是传话。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纵然学生整体的考试结果不功不过,但部分学生的差距之大却是对教学质量的否定,这也是短板效应所能适用的案例。因此,对教育对象学习成效的评价要从单一的对整体平均值的概括,转变为对各个具体部分确定值的分析后再进行综合审视。如此,全员教育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每个个体均被重视且得到有针对性引导的全员化教育,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理应如此,最终方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2.善于发现完整的人。作为一种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規范来影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教育对象的意识、思想、价值观念,本身就具有浓重的主体性在其中。思政教师除了身体力行地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思想品德感染学生,更要使得学生能够将其内化于心,自我教育并将之传承,这同样回归到教育的根本目的上,那就是助人自助。每个教育对象都是独立的主体,对世界、人生、社会的认识不尽相同,对形形色色的个体的思想意识引导并非造就千篇一律的呆头呆脑,而是在保持个性化与主体性的基础上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思想品德相契合。那么,全面了解学生个体便是开展针对性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大数据时代提供了全方位获取信息的途径渠道,也启发了极尽可能去认识全面的人,继而因材施教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及时转变思路,提高贴近学生与了解学生的积极性。获取信息渠道不多或数据冗乱繁杂等都不是一位好老师不去完整地认识一位学生的借口,思想的引领首先需要读懂人的需求。
四、结语
评价一位老师,我认为,并不在于这位老师一天为多少学生上了课,而在于这位老师改变了一位学生多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更新,以往圉于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某些目的与方式的问题也正迎刃而解,教师理应顺势而为,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继续深化,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全员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增添充分的论据。
参考文献:
[1] 傅雅琦,蓝少鸥.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9).
[2] 马令存.大数据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3] 胡子祥,余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02).
[4] 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3).
[5] 凌小萍,邓伯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