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学好语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忽视语文学科特点,与学生生活脱离。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就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进行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生活化 方法策略
小学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课程,正在推广积极的实践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大力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语文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强化,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有效指导,发挥教师生活化教学的引领作用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积极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其导向作用。要想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现语文学科真正的价值意义,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领悟语文学科的真谛。
首先,放下身段。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懂得学生的精神需求。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才能为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其次,善于观察。小学生对生活中任何陌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善于观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只有学生有了积极的心态,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特点。
最后,以身作则。小学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做人,用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高兴趣,发挥学生语文教学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角。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要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其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产生浓厚兴趣,甚至会有抵触心理。因此,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制订些符合学生兴趣发展的教学计划,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
三、精心设置,创新语文生活化教学手段
1.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无论怎样学习,只要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正置身于语文教学的情境中,真实领悟生活中的语文内涵,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创设与语文内容相符合的生活情境,使文章要表达的思想能够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文章中。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章进行有效对接,使教学情境的创设更生活化,强化教学效果。
2.积极参与,尽情表现。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与传统的教材有所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但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来看,有的内容会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思想难以做到精准到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内容的形式进行适当改革。比方说,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故事编排成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进行实践演绎,使学生更精确地了解知识,更深刻地掌握知识。
3.动手实践,感悟生活。
当前的小学课本,编排有很多诗歌或者歌谣,这些内容都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具体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手画出诗歌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领悟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4.改变模式,激发热情。
单调的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唤醒学生在生活中的启发和经验,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发学生对课文的认同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或者设置和教学内容相似的情节,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地感悟文本、感情。
5.设置问题,引发辩论。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各有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体现了每一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思想的不统一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恰恰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所以,语文教师要精心设置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小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不能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让他们充分争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探讨中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注重引导,鼓励创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不易理解的问题,对于不懂的地方,教师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充分思考,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信息时代,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搜集所需资料,再在课堂上和其他学生交流合作。这种学习方法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既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又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要想强化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必须让语文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将生活作为教学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新课改的精神,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使多彩的教学更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莲萍.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66-67.
[2]安玮.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8):74-75.
[3]佘玉红.让语文走向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5):108.
[4]朱爱兰.全面树立新型理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问题[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10):120-12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生活化 方法策略
小学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课程,正在推广积极的实践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大力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语文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强化,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有效指导,发挥教师生活化教学的引领作用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积极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其导向作用。要想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现语文学科真正的价值意义,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领悟语文学科的真谛。
首先,放下身段。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懂得学生的精神需求。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才能为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其次,善于观察。小学生对生活中任何陌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善于观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只有学生有了积极的心态,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特点。
最后,以身作则。小学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做人,用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高兴趣,发挥学生语文教学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角。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要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其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产生浓厚兴趣,甚至会有抵触心理。因此,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制订些符合学生兴趣发展的教学计划,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
三、精心设置,创新语文生活化教学手段
1.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无论怎样学习,只要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正置身于语文教学的情境中,真实领悟生活中的语文内涵,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创设与语文内容相符合的生活情境,使文章要表达的思想能够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文章中。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章进行有效对接,使教学情境的创设更生活化,强化教学效果。
2.积极参与,尽情表现。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与传统的教材有所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但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来看,有的内容会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思想难以做到精准到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内容的形式进行适当改革。比方说,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故事编排成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进行实践演绎,使学生更精确地了解知识,更深刻地掌握知识。
3.动手实践,感悟生活。
当前的小学课本,编排有很多诗歌或者歌谣,这些内容都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具体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手画出诗歌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领悟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4.改变模式,激发热情。
单调的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唤醒学生在生活中的启发和经验,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发学生对课文的认同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或者设置和教学内容相似的情节,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地感悟文本、感情。
5.设置问题,引发辩论。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各有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体现了每一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思想的不统一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恰恰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所以,语文教师要精心设置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小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不能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让他们充分争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探讨中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注重引导,鼓励创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不易理解的问题,对于不懂的地方,教师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充分思考,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信息时代,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搜集所需资料,再在课堂上和其他学生交流合作。这种学习方法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既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又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要想强化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必须让语文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将生活作为教学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新课改的精神,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使多彩的教学更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莲萍.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66-67.
[2]安玮.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8):74-75.
[3]佘玉红.让语文走向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5):108.
[4]朱爱兰.全面树立新型理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问题[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1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