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大选之年美国的参选者针对中国释放出了并不友好的信号,尽管年初以来美国政府不断地对中国扬起贸易制裁大棒,但似乎并没有羁绊住中国企业挺进美国的资本脚步。据纽约资讯公司荣鼎集团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184亿美元,不仅远超去年同期的三倍有余,而且超过去年全年的总和。另外,荣鼎集团的报告称,中资企业还有230亿美元的收购行动已经启动但尚未有结果,由此可以推断,今年中国在美投资大破历史记录已是铁定无疑。
新的阵容与架构
稍微拉长一下时间链条。10年前,中国对美年度直接投资只有7亿美元,之后突破10亿美元用了3年(2005-2008年)时间,平均每年仅增长一亿美元;以10亿美元为跳板,抵达50亿美元时,仅用了2年(2008-2010年)时间,年均增长加大至20亿美元;站上了更高的平台,跃上100亿美元的投资高位,也用了2年(2010-2013年)时间,年均增速提至25亿美元;从100亿美元再跃进,即便按照外界的保守预测,今年中国对美投资将攀到300亿美元,3年(2013-2016年)时段中年均增长加速至100亿美元。显然,中资企业对美投资已然进入快道。
观察发现,由于兼并收购能够较快地获得存量资产、商业模式以及人才资源等优势,因此这一资本通道依然是中企入美的最爱,在全部交易项目的占比达到了90%。不过,据荣鼎集团的统计数据,80%以上的中资企业采取并购并不是一种财务投资,而是一种战略安排,比如海尔斥资56亿美元买下通用电气的家电部门、大连万达出资35亿美元收购传奇影业等都是基于强化自身主营业务或者转型升级之需。
与兼并收购相并行的是绿地投资,也称新创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法律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其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一种投资方式。由于绿地投资可以形成更大的就业增量,因此比兼并收购更容易受到美方的欢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企在美绿地投资超过20亿美元,虽然在投资总量重占比不大,但增长速度已超兼并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17%,进一步扩身的势头非常良好。
作为最近5年多来不断被强化的一种现象,民营企业目前构成了中国对美投资的主体阵容。数据显示,去年向美国投资的企业有84%为私人企业,而5年前这个数字仅仅是19%。及至今年上半年,私营部门又在美完成了55笔交易,占中企在美投资比重的51.6%,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行业选择上,完全不同于以前大量聚焦于能源和采掘制造业,更多的中国企业将真金白银投向了房地产、娱乐等服务业以及信息、医疗、生物技术等科技产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所完成的交易项目中,有近40笔都涉及到服务与科技公司,价值超过24亿美元。因此,表面上看,虽然中企投资遍及全美各州,但大部分却分布在纽约、加州、华盛顿以及新泽西等地。因为这些地区正是美国高科技、租赁和商贸服务、金融、商业地产和文化娱乐等最为发达的地带。
内外推拉力量
据中国商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了888.6亿美元,同比增长58.7%,在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本输出最活跃国家的同时,美国也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这就意味着,中企对美投资的快速叠加是在中国对外投资放量增长的共同背景下进行的,同时也有着特殊的生成机理。
除了决策层鼓励企业“走出去”和国内企业海外投资审批程序不断简化以及融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从何形成了对中资企业投资海外的政策驱动力之外。中国经济增速的明显放缓与人民币价值的未来变数更是刺激中企加大国外投资的直接原因。今年上半年,中国GDP虽然录得了6.7%这一略超预期的增速,但未来依然存在下行的压力;而在美元升值的作用下。上半年人民币已经贬值2.67%,下半年极有可能逼近7的关口。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国内资本尤其是国内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在制定业务多样化的发展战略时,就会加大对海外资产的配置比重,特别是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的资产。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内“去产能”力度的加强,更多的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收购转移过剩产能以达到更优的对接与配置。同时,处在转型升级中的许多中国企业已经不再靠扩大生产规模来谋求越来越薄的边际利润,而是追求更高的单位利润,这些利润分布在上游的设计、下游的分销以及零售和品牌管理环节,而美国则是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利润的主要集中地,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目标首选。不仅如此,美国拥有全球最强的教育系统,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大学中美国占了32所,美国还是世界科技和创新最发达的国家,也拥有世界最大、最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就能够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的要素资源,从而增强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与国际竞争实力。
还值得注意的是,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将遭遇连续第五年国际贸易增长低于趋势线、低于3%的水平,而这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糟糕”的时期。国际贸易的低迷伴随着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就在今年上半年,美国不仅对中国出口钢铁开征巨额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而且首次发起“337调查”,同时将中国第13此状告到世界贸易组织,且不排除这种贸易制裁措施未来还会升级。为了绕开这些日益抬高的贸易壁垒与摩擦,许多中国企业于是明智地选择去美国投资设厂。
前方关隘不少
虽然在拉长时间跨度的背景里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呈现出了激增和快进之势,但无论是相对于中国自身的对外投资存量还是相对于美国吸纳的直接投资存量,中资企业对美直接投资还是倍显式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美国非金融类投资仅为自身全部对外投资的1/8,也不到美国吸收外资的2%。总量盘子之所以如此微小,按照华盛顿知名智库企业研究所(AEI)的说法就是,中资企业在投资过程面临着“问题交易”所带来的障碍,即所谓合同以外因素的干扰,而且这种干扰今后将长期存在并可能强化。 首先必须正视,中美两国在政治上缺乏深度互信的确对中企赴美投资构成了最大阻碍。由于基本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加之长期贸易逆差导致的持续贸易摩擦,中美两国的信任度不仅不够稳定,还经常受到破坏。正因为如此,出于对中资企业赴美直接投资遭遇美国政治干预的担心,中国政府始终在国内企业对美投资的政策支持上显得异常保守和低调,而美国政府对部分中资企业尤其是具有央企背景的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动机更是半信半疑。彼此间的猜疑构成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巨大隐性阻力。
其次应当明确,美国政府基于“国家安全”考虑的严密审查势必会将许多中资企业无情地挡在门外。在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专门负责审查外国投资对于美国公司及机构在国家安全方面产生的影响。尽管CFIUS的审查符合国际惯例,且透明度较高,但其除了对传统制造业的审查态度略显宽松外,在其他领域尤其是高科技领域一直对中国企业保持着高压态势,以致中国在过去三年中成为了CFIUS审核申请最多的国家。不仅如此,如同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大量投资曾在美国引发争议一样,现今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也引起美国国内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也正是如此,CFIUS对中国企业的审查今后可能会格外严厉,尤其是具有央企背景的中资企业都可能成为CFIUS手下的祭品。同时,在《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通过之后,最近两年CFIUS对国家安全风险的应用已从国防工业扩展到了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中国企业未来受到的拦截面将会逐步扩大。
另外,我们还需清楚,技术转移一直是美国政商界人士对中国投资的一大忧虑。CFIUS的年报资料显示,美国政府非常忌讳中国企业对拥有关键技术的美国公司进行收购,尤其强烈反对外国政府为支持本国企业收购具有关键技术的美国公司而提供的定向激励。另外,美国政商界人士非常担心中国企业在收购美国企业后将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陆续转移到中国。众多的猜忌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无形之中必然会给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心理与实际进程设置屏障。
双方共同给力
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应当是一个互惠共赢的策略与战略安排。除了中方受益外,美方也获利不菲。从目前来,中资企业在美投资遍及全美42个州,在美的中资关联公司接近2000家,按照去年的相关数据推断,如果今年中资企业在美完成300亿美元的投资,至少可以为美创造1.4万个就业岗位,这样,中国企业在美投资为美国带来的就业岗位便可突破10万个。不仅如此,在去年美中贸易创出了3657亿美元的逆差记录后,今年上半年逆差规模了又扩大了1316亿美元。按照蒙代尔的观点,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两种方式进入他国市场,投资是对贸易的替代。既然如此,中国企业扩大在美投资就完全可以减轻美方的逆差压力,进而驱动中美贸易的再平衡。正是如此,中美双方应当力促中资企业在美投资保持趋势性增长。
无疑,进一步放大中国对美投资的空间与份额首先必须最大程度地消除两国之间的政治隔阂,增强政治互信。一方面,投资不能是单行道,中国政府应当创造更多的互惠性市场准入,包括尽可能放开能源、电信、交通运输、金融等制造业与服务领域,同时加快厘清国企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间的关系,并以透明的信息向美方展示企业的所有权现状;另一方面,美方必须纠正对待中资对外直接投资审查过程中的“泛政治化”倾向,正确看待和评价中国企业投资的商业与经济动机,并适当放宽中资企业的投资限制。在此基础上。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应该更多地设计与历练投资艺术。
一方面,中资企业在美国投资应尽可能避开电信、石油天然气、港口以及电力等CFIUS非常敏感的行业,并尽可能选择并不需要CFIUS审查并能得到美国政府政策支持的绿地投资方式;另一方面,投资过程中除了与政府、国会议员沟通之外,中国企业还必须与社区领袖、媒体和竞争对手进行耐心而宽泛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投资的透明度,而且能够取得公众的体谅和支持。不仅如此,在投资前和项目推进中,中国企业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急预案。包括加强对投资标的的评估,以降低投资风险;善于利用“降低风险协议”(交易方可以在安全计划、限制外国人或机构接触某些特定信息或设备、设立检查安全职位等方面签订专项协定)以打消CFIUS对安全的顾虑;与此同时,中资企业还应向公众及时发布并购或投资消息,排除不必要的市场变数。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已历时8年的中美投资协定(BIT)谈判为中国企业迈出赴美投资的更大步伐制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一方面,BIT一旦落地,中美两国资本双向流动的绊脚石就被正式踢开,同时,在BIT的基础上,两国有望形成中美贸易投资协定(CHUSTIA)。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CHUSTIA将会使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41%,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达109%,在双方经常项目逐渐走向平衡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在资本项目上的预期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富有保障,其赴美投资的脚步将更为矫健与踏实。
新的阵容与架构
稍微拉长一下时间链条。10年前,中国对美年度直接投资只有7亿美元,之后突破10亿美元用了3年(2005-2008年)时间,平均每年仅增长一亿美元;以10亿美元为跳板,抵达50亿美元时,仅用了2年(2008-2010年)时间,年均增长加大至20亿美元;站上了更高的平台,跃上100亿美元的投资高位,也用了2年(2010-2013年)时间,年均增速提至25亿美元;从100亿美元再跃进,即便按照外界的保守预测,今年中国对美投资将攀到300亿美元,3年(2013-2016年)时段中年均增长加速至100亿美元。显然,中资企业对美投资已然进入快道。
观察发现,由于兼并收购能够较快地获得存量资产、商业模式以及人才资源等优势,因此这一资本通道依然是中企入美的最爱,在全部交易项目的占比达到了90%。不过,据荣鼎集团的统计数据,80%以上的中资企业采取并购并不是一种财务投资,而是一种战略安排,比如海尔斥资56亿美元买下通用电气的家电部门、大连万达出资35亿美元收购传奇影业等都是基于强化自身主营业务或者转型升级之需。
与兼并收购相并行的是绿地投资,也称新创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法律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其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一种投资方式。由于绿地投资可以形成更大的就业增量,因此比兼并收购更容易受到美方的欢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企在美绿地投资超过20亿美元,虽然在投资总量重占比不大,但增长速度已超兼并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17%,进一步扩身的势头非常良好。
作为最近5年多来不断被强化的一种现象,民营企业目前构成了中国对美投资的主体阵容。数据显示,去年向美国投资的企业有84%为私人企业,而5年前这个数字仅仅是19%。及至今年上半年,私营部门又在美完成了55笔交易,占中企在美投资比重的51.6%,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行业选择上,完全不同于以前大量聚焦于能源和采掘制造业,更多的中国企业将真金白银投向了房地产、娱乐等服务业以及信息、医疗、生物技术等科技产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所完成的交易项目中,有近40笔都涉及到服务与科技公司,价值超过24亿美元。因此,表面上看,虽然中企投资遍及全美各州,但大部分却分布在纽约、加州、华盛顿以及新泽西等地。因为这些地区正是美国高科技、租赁和商贸服务、金融、商业地产和文化娱乐等最为发达的地带。
内外推拉力量
据中国商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了888.6亿美元,同比增长58.7%,在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本输出最活跃国家的同时,美国也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这就意味着,中企对美投资的快速叠加是在中国对外投资放量增长的共同背景下进行的,同时也有着特殊的生成机理。
除了决策层鼓励企业“走出去”和国内企业海外投资审批程序不断简化以及融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从何形成了对中资企业投资海外的政策驱动力之外。中国经济增速的明显放缓与人民币价值的未来变数更是刺激中企加大国外投资的直接原因。今年上半年,中国GDP虽然录得了6.7%这一略超预期的增速,但未来依然存在下行的压力;而在美元升值的作用下。上半年人民币已经贬值2.67%,下半年极有可能逼近7的关口。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国内资本尤其是国内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在制定业务多样化的发展战略时,就会加大对海外资产的配置比重,特别是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的资产。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内“去产能”力度的加强,更多的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收购转移过剩产能以达到更优的对接与配置。同时,处在转型升级中的许多中国企业已经不再靠扩大生产规模来谋求越来越薄的边际利润,而是追求更高的单位利润,这些利润分布在上游的设计、下游的分销以及零售和品牌管理环节,而美国则是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利润的主要集中地,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目标首选。不仅如此,美国拥有全球最强的教育系统,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大学中美国占了32所,美国还是世界科技和创新最发达的国家,也拥有世界最大、最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就能够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的要素资源,从而增强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与国际竞争实力。
还值得注意的是,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将遭遇连续第五年国际贸易增长低于趋势线、低于3%的水平,而这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糟糕”的时期。国际贸易的低迷伴随着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就在今年上半年,美国不仅对中国出口钢铁开征巨额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而且首次发起“337调查”,同时将中国第13此状告到世界贸易组织,且不排除这种贸易制裁措施未来还会升级。为了绕开这些日益抬高的贸易壁垒与摩擦,许多中国企业于是明智地选择去美国投资设厂。
前方关隘不少
虽然在拉长时间跨度的背景里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呈现出了激增和快进之势,但无论是相对于中国自身的对外投资存量还是相对于美国吸纳的直接投资存量,中资企业对美直接投资还是倍显式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美国非金融类投资仅为自身全部对外投资的1/8,也不到美国吸收外资的2%。总量盘子之所以如此微小,按照华盛顿知名智库企业研究所(AEI)的说法就是,中资企业在投资过程面临着“问题交易”所带来的障碍,即所谓合同以外因素的干扰,而且这种干扰今后将长期存在并可能强化。 首先必须正视,中美两国在政治上缺乏深度互信的确对中企赴美投资构成了最大阻碍。由于基本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加之长期贸易逆差导致的持续贸易摩擦,中美两国的信任度不仅不够稳定,还经常受到破坏。正因为如此,出于对中资企业赴美直接投资遭遇美国政治干预的担心,中国政府始终在国内企业对美投资的政策支持上显得异常保守和低调,而美国政府对部分中资企业尤其是具有央企背景的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动机更是半信半疑。彼此间的猜疑构成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巨大隐性阻力。
其次应当明确,美国政府基于“国家安全”考虑的严密审查势必会将许多中资企业无情地挡在门外。在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专门负责审查外国投资对于美国公司及机构在国家安全方面产生的影响。尽管CFIUS的审查符合国际惯例,且透明度较高,但其除了对传统制造业的审查态度略显宽松外,在其他领域尤其是高科技领域一直对中国企业保持着高压态势,以致中国在过去三年中成为了CFIUS审核申请最多的国家。不仅如此,如同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大量投资曾在美国引发争议一样,现今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也引起美国国内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也正是如此,CFIUS对中国企业的审查今后可能会格外严厉,尤其是具有央企背景的中资企业都可能成为CFIUS手下的祭品。同时,在《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通过之后,最近两年CFIUS对国家安全风险的应用已从国防工业扩展到了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中国企业未来受到的拦截面将会逐步扩大。
另外,我们还需清楚,技术转移一直是美国政商界人士对中国投资的一大忧虑。CFIUS的年报资料显示,美国政府非常忌讳中国企业对拥有关键技术的美国公司进行收购,尤其强烈反对外国政府为支持本国企业收购具有关键技术的美国公司而提供的定向激励。另外,美国政商界人士非常担心中国企业在收购美国企业后将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陆续转移到中国。众多的猜忌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无形之中必然会给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心理与实际进程设置屏障。
双方共同给力
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应当是一个互惠共赢的策略与战略安排。除了中方受益外,美方也获利不菲。从目前来,中资企业在美投资遍及全美42个州,在美的中资关联公司接近2000家,按照去年的相关数据推断,如果今年中资企业在美完成300亿美元的投资,至少可以为美创造1.4万个就业岗位,这样,中国企业在美投资为美国带来的就业岗位便可突破10万个。不仅如此,在去年美中贸易创出了3657亿美元的逆差记录后,今年上半年逆差规模了又扩大了1316亿美元。按照蒙代尔的观点,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两种方式进入他国市场,投资是对贸易的替代。既然如此,中国企业扩大在美投资就完全可以减轻美方的逆差压力,进而驱动中美贸易的再平衡。正是如此,中美双方应当力促中资企业在美投资保持趋势性增长。
无疑,进一步放大中国对美投资的空间与份额首先必须最大程度地消除两国之间的政治隔阂,增强政治互信。一方面,投资不能是单行道,中国政府应当创造更多的互惠性市场准入,包括尽可能放开能源、电信、交通运输、金融等制造业与服务领域,同时加快厘清国企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间的关系,并以透明的信息向美方展示企业的所有权现状;另一方面,美方必须纠正对待中资对外直接投资审查过程中的“泛政治化”倾向,正确看待和评价中国企业投资的商业与经济动机,并适当放宽中资企业的投资限制。在此基础上。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应该更多地设计与历练投资艺术。
一方面,中资企业在美国投资应尽可能避开电信、石油天然气、港口以及电力等CFIUS非常敏感的行业,并尽可能选择并不需要CFIUS审查并能得到美国政府政策支持的绿地投资方式;另一方面,投资过程中除了与政府、国会议员沟通之外,中国企业还必须与社区领袖、媒体和竞争对手进行耐心而宽泛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投资的透明度,而且能够取得公众的体谅和支持。不仅如此,在投资前和项目推进中,中国企业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急预案。包括加强对投资标的的评估,以降低投资风险;善于利用“降低风险协议”(交易方可以在安全计划、限制外国人或机构接触某些特定信息或设备、设立检查安全职位等方面签订专项协定)以打消CFIUS对安全的顾虑;与此同时,中资企业还应向公众及时发布并购或投资消息,排除不必要的市场变数。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已历时8年的中美投资协定(BIT)谈判为中国企业迈出赴美投资的更大步伐制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一方面,BIT一旦落地,中美两国资本双向流动的绊脚石就被正式踢开,同时,在BIT的基础上,两国有望形成中美贸易投资协定(CHUSTIA)。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CHUSTIA将会使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41%,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达109%,在双方经常项目逐渐走向平衡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在资本项目上的预期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富有保障,其赴美投资的脚步将更为矫健与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