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从而也带来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崩溃,社会失去了普遍的信仰。不同阶级的思想家纷纷拿出自己的观点来解释世界,作为农民阶级代表的农家学派也参与其中,表明自己的立场。
一、先秦农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农家著作原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尹都尉》十四篇、《赵氏》五篇等等”,[1]但现在均已散失。虽然农家没有一本专著留世,但农家的思想还可散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孟子》等书中。就农家经济思想来看,以《孟子·滕文公上》与《吕氏春秋·士容》所体现的农家经济思想最为典型,因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可将农家分为“平民农家学派”和“官方农家学派”。
(一)“平民农家学派”的经济思想
许行的思想主要体现于许行的学生陈相与孟子的辩论之中。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许行在滕国亲自耕种,自食所种之粮。当时有儒门后学陈相“负耒耜而自宋至滕”,因推崇许行的学说而弃儒家学说,学习农家思想。陈相在向孟子宣扬许行的思想时说“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2](P93)孟子则通过“社会分工”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进行了反驳,并质问陈相该如何治国?陈相曰“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2](P94)从陈相与孟子辩论的内容来看许行的经济思想主要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是“重农”,许行所强调的重农是强调农业生产对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性,许行从楚地到滕国边种地边宣传自己的思想,与其他思想家只宣传思想而靠农民养活的行为形成对比,以身作则亲自耕种,自食所种之粮,以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二是“君民并耕”的思想,“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要求君主与平民同耕同食,主张人人自食其力从事农业生产,反对剥削。其中除了要求君主也参加农业劳动外,更多的是反对君主剥削农民的劳动成果,要求平民与君主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
第三是“市贾不贰”,即“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3]就像农民受到政治剥削一样,许行认为农民也要受到商人的剥削。商人往往通过交换中的差价来牟利,但日常生活中的交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反对商人的剥削就只能提出“市贾不贰”的方法来防止差价。
(二)“官方农家学派”的经济思想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招揽大量学士编纂而成。他命学者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其中关于农业的记述主要集中于《吕氏春秋·士容》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其中《上农》主要谈及农业政策和经济思想.
《上农》中的经济思想,集中于一点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但它所强调的重农与许行所强调的重农有异。《上农》中记载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4]P(1718)从中可以看出“吕氏”强调的“重农”侧重的是农业对时风世俗的影响,强调重农“非徒为地利也”,而是为了使民情质朴,安土重迁易于统治。
其次,在“重农”的同时强调“抑商”,它认为如果农民从事商业,则风俗诡诈,农民就会不安分守己,故又说:“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5](P1719)
二、先秦农家经济思想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重农意识自夏商便有之,但真正将重农提升到理论水平应自春秋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出现开始。农家两个学派因其代表不同阶级,提出了不同的经济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有很大不同。
(一)“官方农家学派”思想的影响
“官方农家学派”强调的“重农”是强调发展农业可以使人民安定、社会稳定、有利于统治。秦国商鞅不仅把发展农业看作是稳定社会的一剂良药,更把发展农业看成是增强国力,对外争霸的手段。他在重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耕战政策”,同时他极力反对“商贾技巧之人”强调“治国能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商君书·农战》)[6](P7)主张重农抑商。
自此“重农抑商”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以其为准则。西汉名相贾谊和晁错都很重视农业,贾谊曾指出“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苟利多而财有余 ,何为不成。以攻则取 ,以守则固 ,以战则胜。怀敌附远 ,何招不至。”(《食货志上》)[7](P52)晁错则写有著名的《论贵粟疏》主张重农以改善农民生活。唐宋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统治阶级在重农的基础上对商业的抑制相对减小。唐朝的陆贽主张“劝农”、“固本业”,但反对压制工商业,而是把“通商务农”看成是治国的基本措施之一。宋代的司马光在肯定“农者天下之本”的同时,又明确指出:“夫农工商贾者 ,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论财利疏》)[8](卷二十五)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商人的限制反而增多。
重农抑商思想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虽然在前期起到了稳定社会、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但由于后来抑商措施极端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平民农家学派”思想的影响
“平民农家学派”的经济思想除了重视农业生产之外,还提出“反对剥削,要求平等”。这对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思想为历代农民起义领袖所继承。在宋代的以前的农民起义中虽也有所体现,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
首次提出“均贫富”口号的是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淳化四年春,茶农王小波领导旁户农民在故乡青城县起义,王小波向群众宣告“我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实行“均田免粮”的政策,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宣布 “三年不上粮”或“五年不征“的政策,提出“公平买卖”的口号。到清朝太平天国起义,《天朝田亩制度》“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想要实现“无处不温饱,无处不均匀”的大同社会。
这种反对剥削要求平等的思想虽然能够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封建专制势力,但由于缺乏科学性,不具备实施条件,最终只是一个空想。
三、结语
先秦农家经济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平民农家学派”提出的反对剥削、要求平等的“君民并耕”、“市贾不二”的经济思想和“官方农家学派”强调农业稳定社会作用的“重农”思想以及起到示范作用的“君民并耕”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大意义。
第一,两个派别都强调的“重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业的基础地位更显突出。自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十分发达的今天更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它不仅关系到国内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第二,“平民农家学派”反对剥削、要求平等的思想也启示我们在发展农业时尤其要注意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注重公平、二是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公平问题”如今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为了实现公平,就需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化国宇,曹磊.先秦农家思想研究的法律视域初探[J].阴山学刊,2010,(2).
[4][5]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2002.
[6]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54.
[7]郑天挺.汉书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宋]司马光.传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一、先秦农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农家著作原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尹都尉》十四篇、《赵氏》五篇等等”,[1]但现在均已散失。虽然农家没有一本专著留世,但农家的思想还可散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孟子》等书中。就农家经济思想来看,以《孟子·滕文公上》与《吕氏春秋·士容》所体现的农家经济思想最为典型,因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可将农家分为“平民农家学派”和“官方农家学派”。
(一)“平民农家学派”的经济思想
许行的思想主要体现于许行的学生陈相与孟子的辩论之中。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许行在滕国亲自耕种,自食所种之粮。当时有儒门后学陈相“负耒耜而自宋至滕”,因推崇许行的学说而弃儒家学说,学习农家思想。陈相在向孟子宣扬许行的思想时说“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2](P93)孟子则通过“社会分工”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进行了反驳,并质问陈相该如何治国?陈相曰“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2](P94)从陈相与孟子辩论的内容来看许行的经济思想主要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是“重农”,许行所强调的重农是强调农业生产对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性,许行从楚地到滕国边种地边宣传自己的思想,与其他思想家只宣传思想而靠农民养活的行为形成对比,以身作则亲自耕种,自食所种之粮,以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二是“君民并耕”的思想,“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要求君主与平民同耕同食,主张人人自食其力从事农业生产,反对剥削。其中除了要求君主也参加农业劳动外,更多的是反对君主剥削农民的劳动成果,要求平民与君主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
第三是“市贾不贰”,即“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3]就像农民受到政治剥削一样,许行认为农民也要受到商人的剥削。商人往往通过交换中的差价来牟利,但日常生活中的交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反对商人的剥削就只能提出“市贾不贰”的方法来防止差价。
(二)“官方农家学派”的经济思想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招揽大量学士编纂而成。他命学者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其中关于农业的记述主要集中于《吕氏春秋·士容》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其中《上农》主要谈及农业政策和经济思想.
《上农》中的经济思想,集中于一点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但它所强调的重农与许行所强调的重农有异。《上农》中记载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4]P(1718)从中可以看出“吕氏”强调的“重农”侧重的是农业对时风世俗的影响,强调重农“非徒为地利也”,而是为了使民情质朴,安土重迁易于统治。
其次,在“重农”的同时强调“抑商”,它认为如果农民从事商业,则风俗诡诈,农民就会不安分守己,故又说:“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5](P1719)
二、先秦农家经济思想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重农意识自夏商便有之,但真正将重农提升到理论水平应自春秋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出现开始。农家两个学派因其代表不同阶级,提出了不同的经济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有很大不同。
(一)“官方农家学派”思想的影响
“官方农家学派”强调的“重农”是强调发展农业可以使人民安定、社会稳定、有利于统治。秦国商鞅不仅把发展农业看作是稳定社会的一剂良药,更把发展农业看成是增强国力,对外争霸的手段。他在重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耕战政策”,同时他极力反对“商贾技巧之人”强调“治国能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商君书·农战》)[6](P7)主张重农抑商。
自此“重农抑商”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以其为准则。西汉名相贾谊和晁错都很重视农业,贾谊曾指出“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苟利多而财有余 ,何为不成。以攻则取 ,以守则固 ,以战则胜。怀敌附远 ,何招不至。”(《食货志上》)[7](P52)晁错则写有著名的《论贵粟疏》主张重农以改善农民生活。唐宋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统治阶级在重农的基础上对商业的抑制相对减小。唐朝的陆贽主张“劝农”、“固本业”,但反对压制工商业,而是把“通商务农”看成是治国的基本措施之一。宋代的司马光在肯定“农者天下之本”的同时,又明确指出:“夫农工商贾者 ,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论财利疏》)[8](卷二十五)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商人的限制反而增多。
重农抑商思想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虽然在前期起到了稳定社会、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但由于后来抑商措施极端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平民农家学派”思想的影响
“平民农家学派”的经济思想除了重视农业生产之外,还提出“反对剥削,要求平等”。这对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思想为历代农民起义领袖所继承。在宋代的以前的农民起义中虽也有所体现,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
首次提出“均贫富”口号的是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淳化四年春,茶农王小波领导旁户农民在故乡青城县起义,王小波向群众宣告“我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实行“均田免粮”的政策,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宣布 “三年不上粮”或“五年不征“的政策,提出“公平买卖”的口号。到清朝太平天国起义,《天朝田亩制度》“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想要实现“无处不温饱,无处不均匀”的大同社会。
这种反对剥削要求平等的思想虽然能够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封建专制势力,但由于缺乏科学性,不具备实施条件,最终只是一个空想。
三、结语
先秦农家经济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平民农家学派”提出的反对剥削、要求平等的“君民并耕”、“市贾不二”的经济思想和“官方农家学派”强调农业稳定社会作用的“重农”思想以及起到示范作用的“君民并耕”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大意义。
第一,两个派别都强调的“重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业的基础地位更显突出。自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十分发达的今天更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它不仅关系到国内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第二,“平民农家学派”反对剥削、要求平等的思想也启示我们在发展农业时尤其要注意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注重公平、二是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公平问题”如今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为了实现公平,就需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化国宇,曹磊.先秦农家思想研究的法律视域初探[J].阴山学刊,2010,(2).
[4][5]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2002.
[6]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54.
[7]郑天挺.汉书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宋]司马光.传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