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秘档流失记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宝蒙尘无人识 机密档案成废纸
  
  1922年的一天,北京城里最繁华的长安大街上,一辆挨一辆的五十来辆马拉大车浩浩荡荡。车上都堆满了麻袋,引得无数路人驻足观看。
  马车队由紫禁城出来,往西行进,负责押运的人是西单一家纸店的两个老伙计。麻袋里的东西大部分被运到河北的造纸厂。可是过了没几天,这些东西又运了回来,价钱比原先涨了两倍。此时,京城传言,这家纸店买卖的是故宫里的东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些麻袋里装的真是传言中的大内之物吗?
  曾经担任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整理部主任的秦国经,从事明清档案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四十多年,他为我们讲述了这段档案史上有名的事件。
  档案,是对以往史事的真实记录。而大内档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却陌生而神秘,深宫内院,皇室,有多少秘密隐藏其中。
  秦国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前档案研究部 主任):大内档案是明清700年来存于皇宫的档案,当时的人将京城或者皇宫内称之大内,所以存在那里的档案就叫大内档案(图1)。
  
  


  (1)大内档案(部分)
  
  大内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的珍贵资料。清朝时就被人们视为秘藏之物,清代有本笔记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九卿、翰林有终生不得窥其一字者”。翰林,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官位到了这种程度,都可能一辈子难见到的这么机密的皇家档案,怎么会卖给了一家纸店呢?
  民国十一年,也就是1922年,北京城老字号云集的西单路口西南角,一家名叫同懋增的纸店里,几位顾客正在店里挑选宣纸。这时,又一位顾客上了门,一个眼尖的伙计认出,来人是历史博物馆的傅庶务。庶务,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伙计赶快将他让到里间,并且请来了经理。
  寒暄之后,傅庶务接下来的一番话,有些出乎程经理的意料,原来,傅庶务今天不是来买东西的,而是要卖给程经理一批货,
  因为从没收过这样的货,总价又非常高,程经理有点为难,然而禁不住庶务的连番劝说,“放着这笔生意你不争取,将来肯定会后悔的”。
  就这样,同懋增用四千零五十元银元买下了这批货,一批在他眼里能带来丰厚利润的货。
  四千多银元,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钱,足以在京城繁华地带买下一个两进的四合院,
  重金买来的这些货物全装在麻袋里,总共有8000只麻袋。重量大约是十四万六千斤。随后,纸店对这些货物进行了一些特殊的处理。
  秦国经:他买下并不是为了收藏或者阅读,而是为了造纸化纸浆。运往哪儿呢,一个是唐山造纸厂,一个是定兴造纸厂。
  于是,就出现了故事开头那一幕。
  纸店平时的生意往来,基本都是零卖纸张,大宗的买卖,也不过是一两车就拉完了,像这回如此大规模地进货,还是头一遭。让人吃惊的事还在后面,没过多久,这批货竟然能以进价的3倍转卖出去,这在当时可是件稀奇事,小小一家纸店,买进来的是废纸,怎么一转手,像倒古董一样,反而值了大价钱?买主又是何许人呢?
  
  商家无意居奇货 仁者有心洒重金
  
  有一天,一个人来到同懋增,要见一见从历史博物馆进的这批货。看过之后,来人说出了让程经理无论如何想象不到的事:他愿意出价一万两千银元,将这些麻袋里的东西全部买下。
  关于这件事情查找到一篇由徐仲舒所撰写的文章《内阁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其中提到“由罗氏以三倍之值,将原物买回”(图2)。
  
  


  (2)徐中舒著《内阁档案之由来及整理》部分章节
  
  文章中所提到的罗氏,姓罗名振玉,字雪堂,一个清朝遗老,爱好收藏,被清廷聘用专门鉴定文物(图3)。显然,他懂得这批大内档案的价值,无论如何,它们也不能被当成废纸。
  
  


  


  (3)图组:(3-1)罗振玉着朝服像(3-2)罗振玉编著的《清内阁库贮旧档辑刊》
  
  罗振玉的长子罗福颐,多年跟随其父工作,曾专门将罗振玉收购和整理大内档案的过程记录下来(图4)。这本书至今保存在罗振玉的孙子,罗福颐的儿子罗随祖手中。罗振玉1940年去世,其子罗福颐去世于1985年,罗福颐的儿子罗随祖,1952年出生,在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工作,他谈起了自己祖父和大内秘档的故事(图5)。
  
  


  (4)罗福颐所著有关大内档案变迁的书
  


  (5)罗振玉之孙罗随祖讲述祖父和大内秘档的故事
  
  罗振玉住在天津,经常往来于京津两地,只要到了北京,有一个地方是他必去的,那就是琉璃厂。琉璃厂,自清代起就是古玩字画的交易场所,市井小民,富商巨贾,都爱上这儿逛逛。酷爱收藏的罗振玉,也是这里的常客。这一天,罗振玉来到一家卖字画碑帖的摊子前,突然间,他的脸色变了。
  罗随祖(罗振玉之孙):他一下看到了明代洪承畴的揭贴,洪承畴案子是明代一个很重要的案子嘛。还看到了朝鲜国对中国进贡的贺表,就是外交文书,这东西他认得。可这些东西不可能出在别的地方,只能在档案大库,他就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在罗振玉的朋友、另一个清朝遗老金梁写的《瓜圃丛刊叙录》中也有记载:询其来处坚不肯言,亟以重价饵之。 这篇文章名为《内阁大库档案访求记》。
  罗随祖:他联合了几个人一起到琉璃厂去访,追这个来源,到古董铺追问这个东西哪儿来的,最后就追到纸庄。
  罗振玉立即和金梁等人一起,登门同懋增纸店。
  罗随祖:进去以后,他让人打开库房,一看库房里还有很多,一问呢,说已经有一半多运到定兴去造纸,已经运走了。
  听到这个情况,罗振玉大惊,说这还了得,这么重要的文献,做还魂纸。一旦把纸往化浆池一倒,就全都没有了,这些都是历史文物,有重要价值。就立刻许愿说,你只要运回来,我以3倍价钱给你,你马上派人赶快跑去通知,千万别动。
  重金购买大库档案的事,《瓜圃丛刊叙录》中也有记载:速追回余件三倍其原值酬之。
  原价的3倍就是一万两千银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罗振玉不仅用上了自己全部的积蓄,据后代回忆,他还跟老朋友金梁借了不少钱。
  关于档案的数目,罗福颐的记载和通常的说法有些出入,人们熟知的是8000麻袋,而在这篇记述中却是7000麻袋。
  罗随祖:在运回来的路上,琉璃厂已经传开了,说罗某人发现这东西,要这东西,于是路上就有很多人偷取麻袋,整袋偷,这样损失了很大部分,最终运回来的是7000麻袋15万斤。
  
   大内档案遭厄运 挺身护宝免火焚
  
  没过多久,社会上围绕大内档案的流失传得沸沸扬扬,这时候纸店老板才明白,他们眼里的这些“烂纸”原来是宝。那么大内秘档,到底都有些什么,罗振玉为什么舍得花那么高的价钱把它买回来呢?
  大内档案,就是存于内阁大库之中的档案。
  通俗地讲,内阁就是皇帝的办公厅,内阁大学士也就是皇帝的高级秘书。皇帝颁发的政令由内阁传达下去,内外奏章由内阁呈递上去,所有经内阁办结的文书都存在内阁大库中。积年累月,内阁大库里已是堆积如山。
  从故宫建成起这里就被当作库房。库房共两大间,一名红本库;一名实录库。皇帝用朱笔御批,红本库里放的就是皇上批过的奏本;实录库,则存放奏章、题本、外国表章、历科殿试卷子等文件(图6)。
  
  


  


  (6)图组:(6-1)位于故宫内的内阁大库(6-2)内阁大库内部(旧照)
  
  秦国经:内阁大库啊,因为在大内,所以它存的尽是中央机关的最珍贵的,最机密的一些档案。
  不要说在民间,就是在宫廷内,大库也是一个森严而神秘的的地方。大内档案既是如此机密,如此重要,那么,它们怎么会流散到宫外了呢?
  ?事情要从100多年前说起。1898年,大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整个国家面临内忧外患。
  故宫,这座曾居住过明清历代帝王的宫殿,经历500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很多房屋年久失修。东华门附近的内阁大库也出现了严重的渗漏。存放档案的屋舍绝对不能渗水,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于是内务府决定进行修缮。不料尚未施工,整个大清国,遭受了一次重大的打击。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等地大肆掠夺,侵略者的枪林弹雨对紫禁城的威胁,其险恶的程度大大超过了渗水对于内阁大库的侵害。此情此景下,修缮内阁大库的事情清政府自然再也顾不上了。结果这一搁就搁了十多年。
  一晃到了1909年,年仅3岁的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登上皇位。刚刚被封为摄政王的光绪的弟弟载沣,打算查阅清初摄政典礼的档案,以便为自己举办一个既风光又符合祖制的就职大典。没想到,这一次查档对大库里的档案来说却是致命的。
  派去查档的官员,面对满目皆是的档案无心细查,无功而返,却上奏说大库内堆积了大量毫无用处的档案,不如焚毁。
  罗随祖:内阁奏准后,皇帝也批复了,说你们自己去捡,有用的留下,没用的就按例焚毁。内阁成员便纷纷进入大库。
  一向戒备森严,一般人难以接近的内阁大库,忽然敞开了门,凡有资格进去的人,三分好奇,七分探秘,纷纷在里面淘宝(图7)。
  
  


  


  (7)图组:(7-1)内阁大库里已是凌乱不堪(7-2)内阁档案之《皇帝实录》
  
  这时候有个关键人物无意间走近了这批珍档,此人正是罗振玉。原来,他和大内秘档早有渊源,当档案限期焚毁的命令下达时,罗振玉任职学部参事。所谓参事,就是帮忙整理文物,虽无实权,但没事可以在宫内走动。有些内阁成员从大库里带出来考卷,甚至宋代的玉牒,他都见到了。听说大内档案要被焚毁,罗振玉急忙赶到大库。
  罗随祖:他跑到要焚毁的屋里一看,明代的揭贴,还有实录,柜子上很多大卷的地图,他说这地图是军事地图,清初时候绘制的,非常重要,为什么要焚毁?
  内阁的其他官员,都主张按旨行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你那么小一个官,多事!说照例焚毁你还罗嗦什么。我祖父就着急,到处奔走。
  ?罗振玉找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晚清重臣之一张之洞。张之洞曾联名上奏,要求废除科举。然而这次,这位内阁大学士兼学部大臣也嫌罗振玉多事。
  罗随祖:张之洞就说,皇帝已经批下来了,我怎么能说不焚毁,你这是给我找麻烦。他说不是麻烦的事情,这个太重要了,历史档案一旦焚毁了,后悔莫及,
  此时,一场大雨,大库一面墙坍塌了。对内阁大库进行维修终于排到了清政府的日程上。档案无法继续存放,但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转移,它们终究还是要被烧掉。大内秘档就是从这里,开始了它多灾多难的命运。要想避免被焚毁,这成千上万卷的档案,就必须挪出去。
  罗随祖:最后张之洞讲了,说你不要多说话,你悄悄把它保护起来就完了,不要让人家反对你。
  可这么多档案,如何转移?费用谁来承担?既然罗振玉想要保护档案,就必须想方设法自己解决。
  罗随祖:若要全部装箱需要五六百个箱子装,没有箱子装,就装在麻袋里头;没有运费他说我出运费,我个人出,运出来。
  就这样,大内秘档被装到麻袋里,足足装了8000袋。放在了学部后屋。这是罗振玉第一次保护大内档案,所以当他在琉璃厂见到档案时才会脸色突变。
  没过几天,学部的官员不满意,下令把它们搬出学部。这十多万斤档案,哪里才是它们的容身之地呢?
   乱世奇珍屡损毁颠沛流离无定所
  国子监在清朝称为太学,是科举考试的考场。自1906年清朝的科举制度废除后,这个地方就冷清了下来。于是从紫禁城迁移出来的大内秘档就放在这里。原本作为考场的敬一亭,被几千包麻袋填满了(图8),
  
  


  (8)曾存放内阁档案的国子监敬一亭
  
  1912年, 刚过而立之年的鲁迅,应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在教育部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就在这一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了历史博物馆,并在国子监成立了筹备处。存放在国子监的大内档案,理所当然就成了历史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
  后来,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至故宫午门楼,档案也随之移至午门外朝房里,还有一部分堆放在端门的门洞里。
  罗随祖:当时历史博物馆派十几个人,一人拿一个木棍,把麻袋挑开,拿棍子拨拉,说你看到完整的,水没有浸过的,整齐的就把它留下来;烂的,麻袋有破,进了水,露头就拨到一边,扔掉。名之曰整理,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本来是按年代按秩序装的麻袋,现在这么一弄全都搞乱了,都分散开了。
  1917年,教育总长的职务由傅增湘担任,这位傅先生,就是鲁迅先生文章中提到的F先生。
  这位新上任的教育总长,也给他的下属发出了整理那些麻袋的命令,鲁迅奉命开始整理档案。可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傅总长每次以整理为名拿走的档案,还回来的时候总是少了一些。
  孙郁(鲁迅博物馆馆长):傅增湘是一个藏书家,他很喜欢这些东西,鲁迅也就知道了他们因为太喜欢,在整理过程当中就把自己喜欢的留下了。
  傅增湘在《藏园群书题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余于戊午(一九一八)长教部时,发敬一亭所庋内阁红本麻袋,拣出宋残本数册,命储之历史博物馆中。其散落于厂市者,李椒微收到数册,余亦收得二册。宋版书当时的价格,已是一页一两黄金了。
  鲁迅当时很悲哀,说这些应该是国家的东西嘛,但是他们自己给留下了,鲁迅也很感慨,在中国公共的文物太不容易保护。如果是行家,会被偷光;如果是外行,就会把它糟蹋光。
  如果以为这些大内档案放在了历史博物馆算是有了自己的归属,从此可以安定,那就错了。1922年前后,时值军阀曹琨贿选时期,政府财政空虚,以致像教育部这样的机关连工资都发不出了。工资拖欠太久,难免怨声四起。教育部所属历史博物馆无奈之下,经请示批准,就将放置于故宫的档案出卖了。于是就有了历史博物馆和同懋增纸店之间的交易。
  罗振玉花高价买下的大内档案,好不容易运了回来,可是存放在哪里呢?又让他犯了难。
  罗随祖:他就赶快在广安门外租了一个货栈,三十几间屋子,从地面一直摞到顶棚。
  又过了几年,北洋政府财政状况稍好一些了,看到档案颇有油水,又想从罗振玉手中购回这批档案。清史馆想要,日本人也在窥伺。一下子,这曾经被变卖的废纸又成了抢手货。
  罗随祖:出乎意料,也很有戏剧性,本来当作废纸的东西,还有这样的价值。很多外国人听到消息后,也来请求希望买这个档案,而且通过当时的外交途径,通过使馆来提出购买档案,被我祖父一口回绝了。
  ?渐渐地,彰仪门货栈的租金,罗振玉也支付不起了。他找到了南城一家名叫善果寺的寺庙,把麻袋堆放在寺里的空房里。这是当时他所能找到的价钱最便宜的库房了。但是,档案整理也需要资金,它令罗振玉捉襟见肘。
  终于,罗振玉决定把大库档案卖掉。买主姓李,名盛铎。被后人评价为“文物档案贩子”。之前他曾趁机从大内档案中淘过宝。交易前,罗振玉向他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条件。
  罗随祖:当时和李盛铎约定,档案无论如何不能够卖给外国人,不能够散失,这是他们交易的唯一一个条件。
  李盛铎以1.6万元的高价,买下了这批大内档案。他在里面又淘了一次,捞了不少珍奇东西。 1928年李盛铎又以1.8万元转卖给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此时的档案约有10万斤,搬来倒去,十分杂乱。抗战前夕,历史语言研究所将部分档案带到南京,几经周折,又迁到台湾。剩下的大约5万斤,约有1700麻袋,存放在(故宫)午门楼上,这1700个麻袋一直躺到新中国成立,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管至今。
其他文献
唐诗有一类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咏史诗,歌咏历史人物,歌咏历史故事。    唐朝是一个特别重视历史的时代。唐以前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好不容易统一了,人们特别注重历史的经验教训,由此也促使诗坛产生了很多咏史诗。  唐诗中间有哪些好的咏史诗呢?  中国历史上的咏史诗是从晋代开始的,当时左思写了一组咏史诗叫《咏史八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他说,山谷
期刊
一只制作非常精美的工艺品礼盒,它的材料来源于一种金属矿石。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金属呢?  今天我们请来两位嘉宾,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戴云欧(云南锡业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制作这个工艺品礼盒的原材料,就是产在我们云南锡业集团公司个旧一个矿山的锡矿石(图1)。        (1)图组:锡矿石以及金属锡制作的工艺品礼盒    主持人:这个就是锡矿石。  戴云欧:我们开采出来的锡矿石,有氧化矿、硫
期刊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战争过后伤害并没有停止,地下埋藏的不计其数的各种各样的地雷,仍在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一个灵活而又造型奇特的机器,能在地面上对地雷进行爆破。    战争的影响在战后多年仍会有很多残余,而遗留下的地雷就是最大的威胁。在德国,我们看到了一个发明家是如何用他的发明解决这个问题的。  克里斯托佛正在努力帮助那些生活在曾经是战场,而现是居住区的人们。战争结束了,可是死伤并没有停止
期刊
1998年12月的一天,俄罗斯伊万诺沃市天气寒冷刺骨,一对中国夫妇出现在一栋普通的居民楼前,这一天他们期盼了很久很久。  这是一段跨越整整半个世纪的感情,除了两位老人之外,没有人能真正体会泪水中到底埋藏了怎样的情感,诉说的是怎样一段辛酸的往事。  这位中国老人的名字叫黄健,要追述他的那段异国情缘,还要从70年前说起(图1)。      (1) 回忆起那段燃情岁月, 黄健并不后悔自己当年的的选择  
期刊
虽然跳水划归奥运会的水上项目并且属于国际泳联管辖,但游泳和跳水其实只能算“远亲”,体操才是跳水的“近亲”。只不过体操的空中动作落到地上,跳水的空中动作落在水中而已。1900年巴黎奥运会,瑞典选手就从塞纳河畔木材搭成的高台上凌空飞起,向公众展示了跳水的英姿。1904年圣路易奥运会上,10米跳台跳水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可惜当时还没有多少套路,只能比赛谁跳得更远,美国人谢尔登赢得了奥运历史上第一块跳水金牌
期刊
140多年前,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的蒸汽轮船“黄鹄”号诞生(图1)。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第一个独立制造的大型产品,它是真正的“中国制造”。因此,说它是晚清“自强运动”的第一标志,毫不为过。      (1) 晚清“自强远动”第一标志:蒸汽轮船“黄鹄”号模型    但有些奇怪的是,这第一标志并不是政府出资制造,而是曾国藩自掏腰包请徐寿、华衡芳等人历经4年研制成功的。制成后也仅仅为曾国藩自家私用。或许,曾国
期刊
船速似箭,船形如梭,彩色的浮标隔开6个赛道,翻飞的桨叶如手脚的延伸,赛艇运动的确很像游泳。不过这里的“游泳者”是船,这片“游泳池”的面积也大得多。从1829年开始,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泰晤士河上的校际赛艇对决成为伦敦的一大盛事。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也是赛艇高手,他亲自将赛艇项目安排进1896年首届雅典奥运会,可惜爱琴海湾的自然水域风高浪急致使比赛无法进行。1900年巴黎奥运会上,赛艇在塞纳河首次下水
期刊
我们的星球——地球,一个伟大壮丽,变幻无穷的世界,充满了大自然的奇迹。但这并不是地球最美妙之处,我们的星球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甚至在宇宙中也绝无同类。  这里要向大家介绍大海的力量。只有亲身来到这里,你才会完全体会到大海的浩瀚。地球四分之三被水覆盖着,所以我们称之为蓝色的星球。水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星球的一个特征。它遍布整个地球表面,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海洋已经存在约40亿年了,它雕刻着海岸线
期刊
一批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青铜重器历经千年风雨惊现于河南新郑,被誉为一曲“青铜时代的绝唱”。    1923年,河南新郑县南街李家楼的乡绅李锐挖出宝物的消息不胫而走。  这年的8月下旬,河南新郑县的天气出奇炎热。乡绅李锐眼看菜园里的蔬菜日见枯萎,决定打井灌溉。  8月25日,当直径2米的水井挖掘到9米深时,突然碰到一件坚硬物。仔细一看,是一件浑身长满绿锈的铜器。  这是一件大铜鼎,高约50厘米,口
期刊
以风为“燃料”,以帆为“马达”,在蓝天碧海间纵横驰骋、一争高下,这便是奥运会上最悦目赏心的水上项目帆船比赛。轻盈快捷的飞行荷兰人型、芬兰人型、470型、星型、激光型、49人型;稳健厚重的暴风雨型、索林型;双体合一的托纳多型、十平方米型;小巧玲珑、介于帆船和冲浪之间的米斯特拉、RSX帆板。五彩缤纷的帆船展开了奥运会上最辽阔壮美的海上风景,也成为高悬了十多块金牌的“战略要津”。  帆船是人类驾驭自然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