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x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两联抗栓方案(DAT)与三联抗栓方案(TAT)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比较基于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的抗栓方案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的疗效差异。

方法

通过检索Medline、Cochran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有关NOACs与华法林比较治疗房颤合并急性ACS患者PCI术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对患者全因死亡率、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大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CRNMB)、脑卒中、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共纳入4项研究,包括10 969例患者。DAT组与TAT组比较:DAT组患者的ISTH大出血(OR=0.65,95%CI 0.55~0.77,P<0.001),CRNMB(RR=0.69,95%CI 0.63~0.76,P<0.001)发生率低于TAT组。两组间全因死亡率、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AT组心肌梗死(OR=1.24,95%CI 1.00~1.54,P=0.05)及支架内血栓(OR=1.49,95%CI 0.98~2.25,P=0.06)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系DAT组达比加群酯110 mg、TAT组利伐沙班2.5 mg造成的偏倚,剔除后荟萃分析DAT组心肌梗死(OR=1.16,95%CI 0.91~1.48,P=0.23)及支架内血栓(OR=1.45,95%CI 0.89~2.38,P=0.14)发生率的升高趋势消失。基于NOACs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的比较:NOACs组的ISTH大出血(OR=1.63,95%CI 0.54~0.75,P<0.001),CRNMB(OR=0.70,95%CI 0.63~0.78,P<0.001)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两组脑卒中、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DAT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TAT组,基于NOACs的抗栓方案出血发生率低于基于华法林抗栓方案,而缺血事件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合并ACS患者PCI术后最佳的抗栓方案可能是一种P2Y12抑制剂联合一种全剂量的NOACs。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MCC)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异常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0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3例MCC,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观察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MCC患者,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74~93岁,中位年龄84
期刊
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s)是新近报道的一种肺部肿瘤,该文报道1例55岁女性病例,左肺下叶单发病灶,界不清;镜下观察肿瘤由平滑的双层支气管型上皮发生结节状增生变化,包括连续的基底细胞层,有乳头状结构,含有黏液细胞、纤毛细胞,肿瘤以完全贴壁生长的方式生长。免疫表型:血管内皮细胞(CD34)、肌上皮(p40/p63)、细胞角蛋白(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CK
期刊
目的探索右心室拖带时与心动过速时冠状静脉窦(CS)导管最短室房(VA)间期是否可用于鉴别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间隔或右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射频导管消融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排除了心动过速时CS导管明确离心性传导者、1种机制以上的SVT以及不能拖带者,最终纳入患者120例
希氏束起搏(HBP)常规从左侧血管路径植入,然而,临床上部分患者因其他原因需要通过右侧血管路径植入HBP,利用现有希氏束植入工具难度较大。如果这类患者还同时存在临时起搏器依赖等原因导致术中无法标测或标测不到希氏束(His)电位,手术难度将进一步增加。现报道1例利用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指导右侧血管路径心室侧希氏束起搏植入。
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对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低强度经皮迷走神经刺激不仅可以拮抗肾上腺素能效应和胆碱能效应,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缩短房颤的持续时间。经皮迷走神经刺激的方法具有无创、经济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为临床治疗房颤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近期对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发布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本文对专家共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共识并指导临床实践。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心房颤动(房颤)抗凝治疗领域主要的进展之一是建立了对房颤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的评估体系。从筛选出高危人群转为找出不需要抗凝治疗的低危人群并根据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进行针对性地防治。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的药物经历了阿司匹林、华法林,目前进入了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时代。然而,对于高危人群抗凝治疗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期一组文章探讨了抗凝治疗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扰、医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患者常易合并各种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Fontan术后患者。本例患者主因"间断心悸2年"入院,11年前诊断"复杂性先心病右位心大动脉转位单心室内脏转位"曾分别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双向Gleen术及改良Fontan术。术中明确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标测提示存在双房室结,分别于低位房室结及高位房室结放电消融后,心动过速不再诱发。
目的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室间隔穿孔的影像学与电学特征,探讨规避室间隔穿孔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的患者40例,术中使用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超声心动图及CT检查有无室间隔穿孔,分为穿孔组(7例)及非穿孔组(33例),比较两组术中心室导线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功能等指标。结果穿孔组与非穿孔组患者性别、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length,CCL)对其诱发窗口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经食管心房调搏术时诱发出243阵心动过速的142例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心动过速均经过心内电生理确诊为AVRT,探讨诱发AVRT时的S1S1刺激周期、S1S2脉冲联律间期与AVRT的CCL的关系,并从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