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农业发展目标与合作社的作用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在新时期“公平与效率”理论的指导下,实地调研了青海省共和县的部分合作社。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与合作社社长及社员座谈等形式收集资料,分析了政府的相关政策以及合作社自身的发展概况。调研发现,当地政府更偏重于支持有实力的农业大户而忽略贫困农户,村庄内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同时政府对已经成立的合作社疏于管理,未形成良好的监管体制,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名存实亡;另外,当地的合作社大多数由乡村精英领办,其余的参与者为普通农户,并且在加入合作社时面临门槛限制,存在贫困农户被边缘化的趋势。
关键词:合作社;公平与效率;贫困;弱势群体;青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起步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6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蓬勃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新时期。西北地区自2007年之后合作社的数量也快速增长,与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次调查将真实地展现调研组实地考察的合作社的现状,显示政府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内容、方式与实际效果,有助于真实准确地认识中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民合作运动的特征,为中央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一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首要目标,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心目标。”农业的发展需要特殊的扶持,也需要特殊的措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国家实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途径。笔者从农业发展目标与合作社的作用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在新时期“公平与效率”理论的指导下,实地调研了青海省共和县的部分合作社,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运行良好的合作社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地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有关农业合作社的政策时面临的困境,深入思考当地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二、整体调研概况及个案合作社情况
(一)共和县调研概况
共和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主要以牧业为主,同时也是农业县,全县有1814万亩可利用的草场,是青海省主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截止2009年青海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50家,参加社员人数11.8万人,带动非社员人数22.2万人。2011年8月,课题组前往和县进行调研,实地走访了8个村庄,共调研了8家合作社,见表1。
(二)典型案例简介
本文选取此次调研位于铁盖乡下合乐寺村比较典型的胜达县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详细介绍合作社的成立背景、运行现状。
1. 村情概况
铁盖乡下合乐寺村,1985年由于龙羊峡水电站水库工程,进行搬迁安置,与乡政府相距仅1.5公里,与共和县城的距离大约是15公里。该村共有村民小组4个,住户235户,人口950人,有6个民族,分别是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有300多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100多人。据介绍,该村有4.93万亩草场,有1600多亩总耕地面积,人均的耕地面积是1.69亩。
2. 合作社情况
盛达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8月成立,10月开始正式运行,拥有社员11人。合作社共投资191万元,其中105万元为贷款,是社员以联保方式,申请了农村信用联社的贴息贷款,年利息是1分,其中的5厘由畜牧局进行补贴,剩余的68万元为社员自筹资金,畜牧局又通过专项资金拨付了18万元。合作社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牛羊育肥养殖,组织收购、销售社员生产产品,并提供以下几种服务: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引进、举办养殖技术的培训、开展信息交流、相关信息的咨询等。截止2011年3月份育肥羊出栏800多只,获利近7万元。合作社共有25座畜棚,占地面积约为6300平方米,建有10个水窖,可容纳300吨水,同时有6间办公室,约90平方米,消毒室和兽医室各1间,均占地15平方米。
此次走访共和县盛达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时,社长外出联系羊群销售,调研组拜见了合作社的会计和出纳,他们详细的介绍了合作社的成立背景、成员构成及运行现状。由于该村的集体土地闲置,经与村委会负责人协商,最终将村集体土地中的320平方米借给合作社,作为养殖场地,20年的免费使用期限。合作社成员的组成如下:9人为回族,1人为藏族,另外1人是汉族。在与合作社出纳交谈时得知,规定社员入社的最低出资额是1000元,而实际上入社的社员养殖规模都很大,平均每户社员达到100多只。合作社每年将财务信息公开两次。管理比较民主,只要是与合作社发展有关的事情,都会通知社员开会,并听取社员意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合作社的重大决定。每到年末提留公积金约2万元,剩余盈利将按照社员入股进行分红。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包括:饲料的采购实行统一购买,对牛羊的接种、打疫苗、预防针集中进行,待牛羊到出栏时间,合作社负责联系销售渠道,县畜牧局定期给社员做培训,合作社成立以来共进行了3次培训。社员之间的互助活动较多,在牛羊育肥和出售高峰期时,社长会负责销售渠道的联系。育肥高峰期过后,合作社统一安排两名社员负责日常的清扫工作和喂养事宜,并给每人各支付1000元/月的误工费,其他成员则主要将精力转移到自家的农活。通过与会计交谈发现,目前制约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资金,解决不好资金问题,就没有能力更新基础设施,合作社的养殖规模也很难扩大。
三、实际情况的评价与反思
根据笔者在青海省的调研发现,有实质的合作行为,同时又为合作社成员提供较多服务,运营较好的合作社,更多的是强者带头弱者参与;同时当地政府出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成效,更愿意扶持这种类型的合作社,资源更倾向于强者,导致间接的扶持村庄内部的富裕户。然而在农村不仅乡村精英需要合作,贫困农户更需要合作,随着合作社逐步的正规化和规模化,单独的农户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分散的贫困农户面临的处境更加艰难,最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户放弃继续留在土地而选择外出打工。西部地区调研到的合作社所表现出的情况以及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取向,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及其社会根源,既有好的一方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成立合作社带动了当地的养殖产业、促进养牛养羊产业的兴起。比如此次调研的共和县盛达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和兴平乡肉羊舍饲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均为当地的养羊养牛大户,通过成立合作社,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对于养殖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对分散的农户的养殖业具有带动和促进作用。合作社成立之后,提高了当地养殖业与外界市场的谈判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实力,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有利于更多相关产业的信息传播,如牛羊的防疫及其接种、牛羊销售行情、饲料供求及其销售等,对普通农户来说也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村庄能人通过成立合作社,不仅自身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参与到合作社的社员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同时为其他农户学习如何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次选取合作社案例运行比较好,社员均为该村的养殖大户和养殖能人,与社长的养殖规模不相上下,这种社员的布局有利于合作社民主氛围的形成,社员实力相当可以避免有人以自身自然禀赋优于其他成员而控制合作社,进而确保所有成员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调研发现,两个合作社社员生活水平与其他普通农户相比要高出很多,加入合作社带给社员的利益会吸引更多的农户愿意加入合作社。同时合作社要持续稳定的发展,也需要吸收更多的社员,更要带动村庄中占多数的弱势群体脱贫致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良好行政生态的形成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消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时期,农业的参与主体不断的增多,出现了很多旨在增加农业产出的新途径,贫困农户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政府又将项目拨给合作社,导致间接补贴富人。笔者在调研期间发现,很多合作社都是一些生活比较富裕的农户带动成立,同时了解到已经参与合作社的社员自身情况均比较好,大部分社员已经搬到市里居住,而普通农户想要加入合作社均有一定的门槛限制。笔者认为,合作社的社员均为村庄比较富裕的农户,这对村子内部其他农户形成了无形的压力,即使有意愿有条件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可能会担心自身实力不强而在合作社内部没有实实质的影响力。弱小的贫困农户分散经营,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根本无力扩大养殖规模,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政府项目和资源,同时把村庄内比较富裕的农户集中组织起来,容易形成规模经营,也更容易抵抗外在的风险。本来贫困农户处境就比较艰难,他们被排斥在合作社之外,发展养殖业更加困难,单个应对市场的弱势地位从根本上得不到改善,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多,比如来自组织化的合作社的竞争压力,更得不到政府的相关扶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光会导致富裕农户与贫困农户收入上的更大差距,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促使村庄中的弱势群体走向破产。
参考文献:
[1]陈柳钦,胡振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历史变迁[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
[2]韩国明,高颖.西部地区参与式扶贫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互动研究[J].农村经济,2009(10).
[3]夏冬泓,杨杰.合作社收益及其归属新探[J].农业经济问题,2010(04).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关键词:合作社;公平与效率;贫困;弱势群体;青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起步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6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蓬勃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新时期。西北地区自2007年之后合作社的数量也快速增长,与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次调查将真实地展现调研组实地考察的合作社的现状,显示政府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内容、方式与实际效果,有助于真实准确地认识中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民合作运动的特征,为中央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一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首要目标,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心目标。”农业的发展需要特殊的扶持,也需要特殊的措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国家实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途径。笔者从农业发展目标与合作社的作用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在新时期“公平与效率”理论的指导下,实地调研了青海省共和县的部分合作社,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运行良好的合作社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地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有关农业合作社的政策时面临的困境,深入思考当地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二、整体调研概况及个案合作社情况
(一)共和县调研概况
共和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主要以牧业为主,同时也是农业县,全县有1814万亩可利用的草场,是青海省主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截止2009年青海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50家,参加社员人数11.8万人,带动非社员人数22.2万人。2011年8月,课题组前往和县进行调研,实地走访了8个村庄,共调研了8家合作社,见表1。
(二)典型案例简介
本文选取此次调研位于铁盖乡下合乐寺村比较典型的胜达县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详细介绍合作社的成立背景、运行现状。
1. 村情概况
铁盖乡下合乐寺村,1985年由于龙羊峡水电站水库工程,进行搬迁安置,与乡政府相距仅1.5公里,与共和县城的距离大约是15公里。该村共有村民小组4个,住户235户,人口950人,有6个民族,分别是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有300多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100多人。据介绍,该村有4.93万亩草场,有1600多亩总耕地面积,人均的耕地面积是1.69亩。
2. 合作社情况
盛达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8月成立,10月开始正式运行,拥有社员11人。合作社共投资191万元,其中105万元为贷款,是社员以联保方式,申请了农村信用联社的贴息贷款,年利息是1分,其中的5厘由畜牧局进行补贴,剩余的68万元为社员自筹资金,畜牧局又通过专项资金拨付了18万元。合作社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牛羊育肥养殖,组织收购、销售社员生产产品,并提供以下几种服务: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引进、举办养殖技术的培训、开展信息交流、相关信息的咨询等。截止2011年3月份育肥羊出栏800多只,获利近7万元。合作社共有25座畜棚,占地面积约为6300平方米,建有10个水窖,可容纳300吨水,同时有6间办公室,约90平方米,消毒室和兽医室各1间,均占地15平方米。
此次走访共和县盛达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时,社长外出联系羊群销售,调研组拜见了合作社的会计和出纳,他们详细的介绍了合作社的成立背景、成员构成及运行现状。由于该村的集体土地闲置,经与村委会负责人协商,最终将村集体土地中的320平方米借给合作社,作为养殖场地,20年的免费使用期限。合作社成员的组成如下:9人为回族,1人为藏族,另外1人是汉族。在与合作社出纳交谈时得知,规定社员入社的最低出资额是1000元,而实际上入社的社员养殖规模都很大,平均每户社员达到100多只。合作社每年将财务信息公开两次。管理比较民主,只要是与合作社发展有关的事情,都会通知社员开会,并听取社员意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合作社的重大决定。每到年末提留公积金约2万元,剩余盈利将按照社员入股进行分红。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包括:饲料的采购实行统一购买,对牛羊的接种、打疫苗、预防针集中进行,待牛羊到出栏时间,合作社负责联系销售渠道,县畜牧局定期给社员做培训,合作社成立以来共进行了3次培训。社员之间的互助活动较多,在牛羊育肥和出售高峰期时,社长会负责销售渠道的联系。育肥高峰期过后,合作社统一安排两名社员负责日常的清扫工作和喂养事宜,并给每人各支付1000元/月的误工费,其他成员则主要将精力转移到自家的农活。通过与会计交谈发现,目前制约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资金,解决不好资金问题,就没有能力更新基础设施,合作社的养殖规模也很难扩大。
三、实际情况的评价与反思
根据笔者在青海省的调研发现,有实质的合作行为,同时又为合作社成员提供较多服务,运营较好的合作社,更多的是强者带头弱者参与;同时当地政府出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成效,更愿意扶持这种类型的合作社,资源更倾向于强者,导致间接的扶持村庄内部的富裕户。然而在农村不仅乡村精英需要合作,贫困农户更需要合作,随着合作社逐步的正规化和规模化,单独的农户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分散的贫困农户面临的处境更加艰难,最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户放弃继续留在土地而选择外出打工。西部地区调研到的合作社所表现出的情况以及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取向,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及其社会根源,既有好的一方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成立合作社带动了当地的养殖产业、促进养牛养羊产业的兴起。比如此次调研的共和县盛达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和兴平乡肉羊舍饲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均为当地的养羊养牛大户,通过成立合作社,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对于养殖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对分散的农户的养殖业具有带动和促进作用。合作社成立之后,提高了当地养殖业与外界市场的谈判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实力,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有利于更多相关产业的信息传播,如牛羊的防疫及其接种、牛羊销售行情、饲料供求及其销售等,对普通农户来说也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村庄能人通过成立合作社,不仅自身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参与到合作社的社员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同时为其他农户学习如何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次选取合作社案例运行比较好,社员均为该村的养殖大户和养殖能人,与社长的养殖规模不相上下,这种社员的布局有利于合作社民主氛围的形成,社员实力相当可以避免有人以自身自然禀赋优于其他成员而控制合作社,进而确保所有成员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调研发现,两个合作社社员生活水平与其他普通农户相比要高出很多,加入合作社带给社员的利益会吸引更多的农户愿意加入合作社。同时合作社要持续稳定的发展,也需要吸收更多的社员,更要带动村庄中占多数的弱势群体脱贫致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良好行政生态的形成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消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时期,农业的参与主体不断的增多,出现了很多旨在增加农业产出的新途径,贫困农户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政府又将项目拨给合作社,导致间接补贴富人。笔者在调研期间发现,很多合作社都是一些生活比较富裕的农户带动成立,同时了解到已经参与合作社的社员自身情况均比较好,大部分社员已经搬到市里居住,而普通农户想要加入合作社均有一定的门槛限制。笔者认为,合作社的社员均为村庄比较富裕的农户,这对村子内部其他农户形成了无形的压力,即使有意愿有条件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可能会担心自身实力不强而在合作社内部没有实实质的影响力。弱小的贫困农户分散经营,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根本无力扩大养殖规模,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政府项目和资源,同时把村庄内比较富裕的农户集中组织起来,容易形成规模经营,也更容易抵抗外在的风险。本来贫困农户处境就比较艰难,他们被排斥在合作社之外,发展养殖业更加困难,单个应对市场的弱势地位从根本上得不到改善,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多,比如来自组织化的合作社的竞争压力,更得不到政府的相关扶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光会导致富裕农户与贫困农户收入上的更大差距,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促使村庄中的弱势群体走向破产。
参考文献:
[1]陈柳钦,胡振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历史变迁[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
[2]韩国明,高颖.西部地区参与式扶贫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互动研究[J].农村经济,2009(10).
[3]夏冬泓,杨杰.合作社收益及其归属新探[J].农业经济问题,2010(04).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