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如何实现突破发展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既是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或“中国经济模式”的独特优势所在。总结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中重获新生,在市场竞争中壮大成长。如今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全球化时代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外,还肩负了建立市场竞争基础和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的职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扩大开放,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我国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是新国企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国有企业需要在竞争性领域发展壮大。更为重要的是,在竞争性领域发展壮大更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數私营企业还远没有发展到与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地步,而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发展壮大不但可以与大型的跨国公司抗衡,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在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为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做贡献的同时,还可以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有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财政部2011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央企实现利润11301.9亿元,同比增长37.8%,再创新高。应该注意的是,央企利润的不断增加,是央企实力提升的表现。
   随着央企实力的逐渐提升,在国际排行榜上也越来越多地见到央企的身影,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中,有30家央企上榜,比2005年增加20家,其中,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进入前10强。
   针对国有企业近年来的集体性崛起和爆发式增长,不少学者和媒体将此定义为“国进民退”,把中央企业做大做强的努力贬斥为“央企凶猛”;有的学者更甚,认为国有企业做强做大了就会挤压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利于非公经济的发展。
   诚如著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所言,“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后发国家,依靠私营企业很难赶上发达国家。在南北竞争的背景下,在西方国家独占、主导、垄断的前提下,你只能培养自己的500强航母,而不是摧毁它。我们自己的老国有企业可能因为老体制生锈了,你可以给它除除锈,改革机制,卸掉包袱,让它向新型企业转变,但绝对不能把它变成私营企业。俄罗斯当年全部私有化,导致列宁称之为的‘国家脊梁’的国有企业都没有了。中国则是‘抓大放小’,保证了国家安全的完整性。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国家脊梁真正培养起来。”
  但不可否认,传统国企在体制、管理和文化方面存在着种种弊端:
   弊端之一是政府直接经营企业导致政企不分。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制订财经政策、规划发展战略、安排财政收支、进行宏观调控,为企业发展、外资引进创造良好的环境等,而不是直接经营企业。政府直接经营企业必然导致政企不分,企业行为紊乱,官僚主义滋生,甚至出现腐败,造成企业亏损。
   弊端之二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导致企业不能自主经营。企业是市场主体、公司法人,但在政府直接经营企业再加上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必然难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致使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和算盘珠。企业一旦失去了自主权,就不可能有多少活力和动力。
   弊端之三是外行管企业。在政企不分的条件下,企业的领导人由政府委派,昨日的县长今天就可能成为厂长;甚至昨日的团长今天就变成了经理。不排斥外行经过长期磨炼可以成为内行,但直接让党政干部搞经营,不能不说是用人不当。
   弊端之四是“等、靠、要”的企业文化必然使企业缺乏动力。老国企资金由国家拨、人员由国家调、原材料和燃料由国家供、产品由国家收、价格由国家定、利润向国家交、亏损由国家补,以致企业积淀着一种浓厚的“等、靠、要”的文化氛围。老国企的发展项目和任务“等”政府给,经营中的困难“靠”政府解决,资金和资源向政府“要”,谁也不愿主动经营,谁也不能主动经营,谁也不想负起责任,谁也不敢承担风险,总之,谁也难以有所作为。
   三、积极探索央企经营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做强做大,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
   国资委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1-4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0834.9亿元,同比增长24.1%;应缴税费总额5539.9亿元,同比增长27.3%;累计实现净利润2906.9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917.7亿元,同比增长20.4%。
   有学者认为,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向跨国公司看齐,把国有企业培养成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控制力、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各国有各国发展的模式,国情不同,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不同,国企成长路径自有差别。学习、模仿及超越,在遇到本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实际问题时候,原有的经验会成为前进道路上无法逾越的障碍。
   中国的国有企业如何发展,中国的国有经济如何发展,必须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情和国情出发,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发展新的道路或模式。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即所谓“央企市营”。
   作为“央企”,从它的公有制性质和社会作用来看应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保持国有控股地位不动摇、坚持企业中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职工群众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二是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带头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带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主动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四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国家保值增值,为全民积累财富,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顶梁柱。
   关于“市营”,即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改革央企的内部机制和运行模式,主要有5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就是产权多元化。与单一产权相比,多元化股份制能使公司更有活力。现在央企单一产权的很少,很多央企旗下都有上市公司或者多元化的公司。也就是说,央企的多元化产权改造已经不断深入。
   二是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央企过去没有董事会,国资委推行董事会试点工作的几年来,部分央企建立了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形成了“国资委—央企董事会—央企经理层—全体职工”的清晰的委托代理模式。国资委是出资人代表,董事会是被委托经营企业的机构,请一些有决策能力和水平的董事做决策,再找一群年富力强的职业经理人执行。这样就形成了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真正分离的规范的治理结构。这几年中国建材的运营证明,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确保企业稳定发展的组织保证。
   三是职业经理人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既包括经理,也包括董事,董事也应该从市场中来。中国建材股份公司有6位独立董事,都来自于企业外部。经理层由董事会聘任,更应该是职业经理人。中国建材职业经理人有3种来源:第一种是企业自己培养,第二种是从市场上选用招聘,第三种是在重组过程中跟着重组企业进来的。对于职业经理人,坚持按市场论价,根据做过什么,有多大能力,有没有职业操守,给予职业化待遇,做不好也有退出机制。虽然这样做常会有压力,但最后能够让企业有效率,让国家资产保值增值,给国家一个好端端的企业。
   四是公司内部机制市场化。过去常讲企业用人用工与激励3项制度改革,就是内部机制。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升能降,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没那么简单。现在各类企业里不同的职务收入差距已经拉开,央企也是这样。就那么多位置,怎么保证优秀的人上来?一定要市场化,只有内部机制市场化企业才有真正的动力。
   五是按照市场规则开展企业经营。企业在市场上不向国家要一些高过国民待遇的优惠条件,关键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而是迈开双脚在市场里拼搏,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尊重。同时,央企要提倡包容性的增长,和社会非公有制企业和睦相处、共生多赢。秉承“蓝海”战略,提倡与竞争者和谐,追求竞合关系,营造健康与良性的市场环境,因为只有行业健康了企业才能健康成长。
   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与民营企业相比较,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在改革中有3点尤其要注意:
   第一,国有企业、中央企业更要“公平竞争”。正因为这些国有企业、中央企业是在竞争性领域,为了达到战胜甚至打败竞争对手目的,少数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可能会利用“特殊地位”,政府权力这只“看得见的手”可能会伸向市场“看不见的手”;这种现象必须要力戒。
   第二,国有企业、中央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约束与监督。国有企业存在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实现全社会福利最大化,所以,社会无法接受国有企业管理层“高薪酬,高消费”。国有企业要想赢得全社会认可,也必须接受这一现实。
   第三,国有企业、中央企业更要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当前涉及到社会慈善、食品安全、物价稳定、环境保护等方面,要为全社会各类企业做出榜样。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广告业平均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稳步增长,广告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举世瞩目。文章从广告的经济学价值角度入手,对广告的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发展"主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听是人类使用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它是人类认识新事物、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据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里弗斯(W.M.Rivers)和坦珀利(M.S.Temperly
期刊
目的:观察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20例COPD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经鼻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改用鼻面
目的:观察医用生物蛋白胶在预防气管切开患者继发出血中的作用。方法:98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生物蛋白胶止血。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11例发生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