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记:
这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追逐别人认为不可能成真的梦想。他们会听到别人将自己的梦想评得一文不值。但不管怎样还是有人会去尝试,只是成功之前会摔无数跟头。而我们和那些在貌似不可能的梦想中成功的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他们去做了并且坚持了下来。
资深摄影人彭建,是青岛摄影圈里面为数不多的几个多次进藏的人。
在采访彭建之前,对于他西藏之旅的了解仅限于24年内6次进藏。其实刚开始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特别,有比他去西藏次数多的人,也有比他去得早的人。然而,采访之后才发现,原来他6次的西藏之旅是如此不同。从1989年第一次进入藏区,到2007年第六次去往西藏,他见过美丽的雪山,到达过珠峰大本营,他当过背包客,也有过自驾行,他经历过生死,感受过大自然的力量,也因为不懈地坚持让自己梦想成真……
6次进藏,西藏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人想要去深入了解、感受它?
对于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西藏永远是一个诱惑。它是许多人心中的朝圣地,一块可以净化心灵的“天堂”。无论你当初去西藏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猎奇也好,想要感受高原反应也好,还是希望看到在内陆城市见不到的水洗一样天空,在感受和接触到西藏之后,原本的那些都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迈出了前往西藏的那一步,并且去到西藏。
“最初,去西藏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采采风,找些与沿海地区或者说平原地区不同的风景,比如雪山、高原的风景。”1989年,在没有像样的通讯设备,没有靠谱的旅游攻略,对西藏的风土人情、地貌地形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彭建抱着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开始了他的西藏之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西藏并没有很好的旅行方式。“我们当时都是搭车去的,在路边拦林场的大货车,一般要走三四天才能进入藏区。”对风土人情的不了解,对气候地形的不适应,还有因为语言问题无法与当地人进行最基本的交流,彭建说他们就像探险一样进入了藏区,而当时的西藏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却很闭塞的地方。
也许正是因为相互的不了解,才会让人们对西藏更加向往。这次之后,彭建又连着两年前往西藏。三年的积累让彭建办起了关于西藏的摄影展,让人们了解镜头下的西藏,也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西藏。
有时,旅行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你最初看到那些风景时对你的意义,而在于回来后每每想起时的感触。
回忆6次西藏之旅,1999年的西藏行,成为了彭建生命里最特殊的记忆,也是他生命中不可多得的经历。
在彭建的手记里,对当时他所经历的情景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滑坡!整个山体的滑坡!车被困在盐井——芒康(滇藏线、西藏边界)7公里处,被迫折回云南再经四川进藏。车进入四川德荣,天突然黑下来,紧接着电闪雷鸣,狂风夹着冰雹和雨水倾盆而至,大量泥石流从悬崖峭壁冲向路边,滑入江中……”
从青岛到拉萨,彭建走了29天。在这29天中,彭建说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到达拉萨。而这29天的经历对彭建来说,不仅仅是旅游、探险,更多的是对心灵的撞击和生命的触动。
“周围一片漆黑,突然一道闪电照亮周围的环境,这时你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就像置身在3D大片中。而我只能往前冲,一次次与大自然抗衡”,彭建说。
去过西藏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物资匮乏和交通的恶劣程度并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车子行走在碎石路上,那种连续的颠簸感会让你异常痛苦,因糟糕的道路状况一天只能跑出二三十公里的现实,会让你的身心都备受煎熬,你会问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受苦,甚至会对人生产生疑问。而因大雨造成的山体滑坡和江水的不断上涨,也在刺激着你的感官。当你一次次想到达目标却无法实现时,那种无助和彷徨感油然而生。
可是,经历了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一切又变得豁然开朗。你才会认识到,你所向往的并不是西藏的风光,而是身心在经受磨难之后得到的那种快乐。
经幡,白塔,当看到那些纯朴而又虔诚藏民时,你会对他们肃然起敬。也许是高原特有的气候与风光,也许是藏民的纯朴和对信仰的虔诚态度,也许是藏文化的魅力,似乎,每一个去过西藏的人都有共同的感受,心灵的洗涤。你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在某一瞬得到升华,原本所追求的、原有的想法多少都会发生改变,而这些只有当你亲自去西藏走一趟才会真切地感受到。
24年,6次进藏,彭建不仅得到了难忘人生经历也见证了西藏的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前往西藏已经不像彭建当时那样艰辛号惊险。而今,去西藏旅游,亦然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各种方式前往那片被称为“净土”的地方。在人们不断了解西藏的同时,西藏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美丽而闭塞的地方。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西藏仅仅是在别人口中和眼中的西藏。西藏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想必,只有亲身前往,才能真正感受和了解它。
正如《ELLE》主编晓雪在微博上写过的一段话:与其买房,不如买包;与其买包,不如买张票出门旅行。住小房子或租房子,想要有家的温馨,一样可以有;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只有外面的世界无限大;趁年轻,能走多远走多远。
这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追逐别人认为不可能成真的梦想。他们会听到别人将自己的梦想评得一文不值。但不管怎样还是有人会去尝试,只是成功之前会摔无数跟头。而我们和那些在貌似不可能的梦想中成功的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他们去做了并且坚持了下来。
资深摄影人彭建,是青岛摄影圈里面为数不多的几个多次进藏的人。
在采访彭建之前,对于他西藏之旅的了解仅限于24年内6次进藏。其实刚开始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特别,有比他去西藏次数多的人,也有比他去得早的人。然而,采访之后才发现,原来他6次的西藏之旅是如此不同。从1989年第一次进入藏区,到2007年第六次去往西藏,他见过美丽的雪山,到达过珠峰大本营,他当过背包客,也有过自驾行,他经历过生死,感受过大自然的力量,也因为不懈地坚持让自己梦想成真……
6次进藏,西藏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人想要去深入了解、感受它?
对于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西藏永远是一个诱惑。它是许多人心中的朝圣地,一块可以净化心灵的“天堂”。无论你当初去西藏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猎奇也好,想要感受高原反应也好,还是希望看到在内陆城市见不到的水洗一样天空,在感受和接触到西藏之后,原本的那些都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迈出了前往西藏的那一步,并且去到西藏。
“最初,去西藏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采采风,找些与沿海地区或者说平原地区不同的风景,比如雪山、高原的风景。”1989年,在没有像样的通讯设备,没有靠谱的旅游攻略,对西藏的风土人情、地貌地形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彭建抱着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开始了他的西藏之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西藏并没有很好的旅行方式。“我们当时都是搭车去的,在路边拦林场的大货车,一般要走三四天才能进入藏区。”对风土人情的不了解,对气候地形的不适应,还有因为语言问题无法与当地人进行最基本的交流,彭建说他们就像探险一样进入了藏区,而当时的西藏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却很闭塞的地方。
也许正是因为相互的不了解,才会让人们对西藏更加向往。这次之后,彭建又连着两年前往西藏。三年的积累让彭建办起了关于西藏的摄影展,让人们了解镜头下的西藏,也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西藏。
有时,旅行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你最初看到那些风景时对你的意义,而在于回来后每每想起时的感触。
回忆6次西藏之旅,1999年的西藏行,成为了彭建生命里最特殊的记忆,也是他生命中不可多得的经历。
在彭建的手记里,对当时他所经历的情景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滑坡!整个山体的滑坡!车被困在盐井——芒康(滇藏线、西藏边界)7公里处,被迫折回云南再经四川进藏。车进入四川德荣,天突然黑下来,紧接着电闪雷鸣,狂风夹着冰雹和雨水倾盆而至,大量泥石流从悬崖峭壁冲向路边,滑入江中……”
从青岛到拉萨,彭建走了29天。在这29天中,彭建说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到达拉萨。而这29天的经历对彭建来说,不仅仅是旅游、探险,更多的是对心灵的撞击和生命的触动。
“周围一片漆黑,突然一道闪电照亮周围的环境,这时你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就像置身在3D大片中。而我只能往前冲,一次次与大自然抗衡”,彭建说。
去过西藏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物资匮乏和交通的恶劣程度并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车子行走在碎石路上,那种连续的颠簸感会让你异常痛苦,因糟糕的道路状况一天只能跑出二三十公里的现实,会让你的身心都备受煎熬,你会问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受苦,甚至会对人生产生疑问。而因大雨造成的山体滑坡和江水的不断上涨,也在刺激着你的感官。当你一次次想到达目标却无法实现时,那种无助和彷徨感油然而生。
可是,经历了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一切又变得豁然开朗。你才会认识到,你所向往的并不是西藏的风光,而是身心在经受磨难之后得到的那种快乐。
经幡,白塔,当看到那些纯朴而又虔诚藏民时,你会对他们肃然起敬。也许是高原特有的气候与风光,也许是藏民的纯朴和对信仰的虔诚态度,也许是藏文化的魅力,似乎,每一个去过西藏的人都有共同的感受,心灵的洗涤。你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在某一瞬得到升华,原本所追求的、原有的想法多少都会发生改变,而这些只有当你亲自去西藏走一趟才会真切地感受到。
24年,6次进藏,彭建不仅得到了难忘人生经历也见证了西藏的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前往西藏已经不像彭建当时那样艰辛号惊险。而今,去西藏旅游,亦然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各种方式前往那片被称为“净土”的地方。在人们不断了解西藏的同时,西藏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美丽而闭塞的地方。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西藏仅仅是在别人口中和眼中的西藏。西藏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想必,只有亲身前往,才能真正感受和了解它。
正如《ELLE》主编晓雪在微博上写过的一段话:与其买房,不如买包;与其买包,不如买张票出门旅行。住小房子或租房子,想要有家的温馨,一样可以有;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只有外面的世界无限大;趁年轻,能走多远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