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开展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提高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在总考核成绩中的权重赋值,初步形成课程 “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 的个性化考核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护理;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111-01
目前儿科护理学考试存在“重分数,轻能力”“重记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重考试,轻平时”“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为更好地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引导等积极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使考试成绩与综合能力相匹配,我们学科团队对三年高职的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改革前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法
我院现有课程考核方法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末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包括出勤情况、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等,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酌情评分。终末性考核包括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理论考试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40%,题型均为100道单选题。技能考试占30%,考试内容为书本上的操作,由教师指定操作项目,学生独立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1.理论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偏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考核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内容少。课程考核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激励,妨碍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2.考核比例设置不合理
平时成绩占10%,理论成绩占60%,理论考试成绩占比较重。学生重点关注终末考试,忽略平时学习,导致学生为分数而考、为考试而学。
二、改革后课程考核
充分讨论教学大纲、评估学生学习能力,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岗位能力接轨,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分值占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内容更加具体可测量。
(一)平时考核
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情况占5%,职业素养占5%,课堂表现占10%,课后作业占10%。职业素养主要考查学习态度、课堂合作度、参与度等。课堂表现,包括教师随机抽问和课堂小组讨论,课堂操作表现。各项考核均制定出具体的评分细则。
(二)期末技能考核
期末技能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由儿科临床护理人员与儿科护理教师共同制定操作项目、操作标准及评分细则。技能考试从制定的操作项目中随机选择几项,以小组为计分单位随机抽查考试,每个小组约5~7人,分别完成不同的指定题目,操作中设置与操作相关的知识,随机抽取小组成员做答,各成员得分之和为该小组的期末技能操作成绩。
三、效果评价
(一)总评成绩
分别从改革前后的两个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425名进行总评成绩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到T值为 -13.274,显著性P值为0.000(<0.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14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低于15级。
(二)问卷调查
采用自制问卷对改革后学生进行效果评测,问卷根据有关文献自行编制。考核完毕对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50份。
四、考核改革后效果分析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改善重考试、轻过程的学习
改革后的考核方法调整了考核比例,平时成绩占比从10%增加到30%,且制定出了细则评分标准,较之前更加客观公正,提高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积极性。从两个年级学生成绩的对比表格可以看出,学生的平均成绩较之前有明显提高,优秀人数、良好人数以及学生的及格率均有明显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临床工作的适应能力
考核标准的制定有临床护理人员的参與,结合了临床对儿科护士最新的考核要求,充分地将教学考核与工作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增加了小组考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入了病案讨论、见习报告等主观考核,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能适应临床工作。
综上所述,在三年高职儿科护理学的考核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明显成效的。但考核还存在问题,通过学生调查及教师讨论认为,操作成绩占的比例相对较少,缺乏平时操作考核标准。因此,在以后的考核中,增加操作成绩比值,且制定出操作平时考核评分标准,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
参考文献:
[1]于巧娥,王林毅.创新性人才培养与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育评论,2016(6).
[2]王福青,高风兰,刘红敏,等.关于医学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3).
[关 键 词] 高职护理;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111-01
目前儿科护理学考试存在“重分数,轻能力”“重记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重考试,轻平时”“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为更好地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引导等积极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使考试成绩与综合能力相匹配,我们学科团队对三年高职的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改革前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法
我院现有课程考核方法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末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包括出勤情况、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等,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酌情评分。终末性考核包括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理论考试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40%,题型均为100道单选题。技能考试占30%,考试内容为书本上的操作,由教师指定操作项目,学生独立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1.理论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偏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考核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内容少。课程考核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激励,妨碍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2.考核比例设置不合理
平时成绩占10%,理论成绩占60%,理论考试成绩占比较重。学生重点关注终末考试,忽略平时学习,导致学生为分数而考、为考试而学。
二、改革后课程考核
充分讨论教学大纲、评估学生学习能力,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岗位能力接轨,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分值占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内容更加具体可测量。
(一)平时考核
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情况占5%,职业素养占5%,课堂表现占10%,课后作业占10%。职业素养主要考查学习态度、课堂合作度、参与度等。课堂表现,包括教师随机抽问和课堂小组讨论,课堂操作表现。各项考核均制定出具体的评分细则。
(二)期末技能考核
期末技能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由儿科临床护理人员与儿科护理教师共同制定操作项目、操作标准及评分细则。技能考试从制定的操作项目中随机选择几项,以小组为计分单位随机抽查考试,每个小组约5~7人,分别完成不同的指定题目,操作中设置与操作相关的知识,随机抽取小组成员做答,各成员得分之和为该小组的期末技能操作成绩。
三、效果评价
(一)总评成绩
分别从改革前后的两个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425名进行总评成绩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到T值为 -13.274,显著性P值为0.000(<0.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14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低于15级。
(二)问卷调查
采用自制问卷对改革后学生进行效果评测,问卷根据有关文献自行编制。考核完毕对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50份。
四、考核改革后效果分析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改善重考试、轻过程的学习
改革后的考核方法调整了考核比例,平时成绩占比从10%增加到30%,且制定出了细则评分标准,较之前更加客观公正,提高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积极性。从两个年级学生成绩的对比表格可以看出,学生的平均成绩较之前有明显提高,优秀人数、良好人数以及学生的及格率均有明显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临床工作的适应能力
考核标准的制定有临床护理人员的参與,结合了临床对儿科护士最新的考核要求,充分地将教学考核与工作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增加了小组考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入了病案讨论、见习报告等主观考核,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能适应临床工作。
综上所述,在三年高职儿科护理学的考核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明显成效的。但考核还存在问题,通过学生调查及教师讨论认为,操作成绩占的比例相对较少,缺乏平时操作考核标准。因此,在以后的考核中,增加操作成绩比值,且制定出操作平时考核评分标准,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
参考文献:
[1]于巧娥,王林毅.创新性人才培养与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育评论,2016(6).
[2]王福青,高风兰,刘红敏,等.关于医学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