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从新闻传媒得知这起“患者杀死医生”事件的,实在令人震惊。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不少患者因感到左上腹不适、有沉重感、饭后饱胀感,或者扪到腹部包块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脾脏明显肿大;一些患者可因健康体检或其他疾病验血象而发现白细胞显著增高,进一步检查才确诊患了这种病。
彭世宽去医院就诊时的主要症状是“反复乏力两年”,这是慢粒细胞大量增殖所致的代谢亢进的表现,医院诊断为慢粒(加速期)。慢粒一般分为三个演变期,开始是慢性期,平均为三年,经过长短不一的加速期,最后进入急性白血病期(急变期)。在慢性期阶段对病情的控制比较容易,一旦进入加速期和急变期,治疗就显得十分困难,患者多在急变后的半年内死亡。因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血癌,在目前条件下,是普通化疗所不能治愈的顽症。
近十年来,国内外血液病工作者在对慢粒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慢粒的治疗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些进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移植)是目前根治慢粒的惟一手段,采用亚致死剂量放化疗彻底毁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及正常造血组织和免疫功能后,再移植入他人的正常造血干细胞,使患者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从而使患者获得治愈。然而,这条路不是人人都行得通的,更何况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样的移植机会。在发达国家,约30%的慢粒患者有机会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而在中国则不到5%。这是由于缺乏白细胞抗原相同的供者,治疗费用昂贵也使一部分慢粒患者难以承受。
即使这样,“慢粒可以治愈”这一医学成果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因为其间经历了许多失败。可以这么说,医学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除了医学工作者的努力外,还离不开广大患者的支持和理解。医学科学正是在这种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
能否找到其他的治疗之路?从事血液病研究的医生一直在寻觅,在探索。王万林教授,一位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就是这支探索队伍中的一员。由他率领的医疗小组为彭世宽所采用的“筛选法自体骨髓移植”,就是一种尝试,是在找不到供体时可以选用的又一治疗方法。当然,谁也不能100%地保证,这种治疗能使慢粒患者获得痊愈。这个道理,凡具有一般知识的人都能明白。
医疗行为本身是有一定风险的。面对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其治疗方案各有不同,而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异。治疗之前,医生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这种治疗的可行性、预后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我有这么一个感觉,即现在有些病人或亲属似乎一点也“输不起”——“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但事实上,医生并不能包治百病。医学有它的特殊性,如高难度、高风险,因此,病人若以“必须治好我的病”为要求,显然是不合情理的。而像彭世宽这样,因不满治疗结果而丧心病狂,并将主管医生杀死而后快,真是天理难容。
虽说这起恶性案件是医患间矛盾激化的一个特例,但人们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如:怎样才能正确地、科学地认识疾病的预后?医生应该怎样与患者进行沟通?患者怎样看待没有达到预期疗效、却对自己竭尽全力的医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不少患者因感到左上腹不适、有沉重感、饭后饱胀感,或者扪到腹部包块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脾脏明显肿大;一些患者可因健康体检或其他疾病验血象而发现白细胞显著增高,进一步检查才确诊患了这种病。
彭世宽去医院就诊时的主要症状是“反复乏力两年”,这是慢粒细胞大量增殖所致的代谢亢进的表现,医院诊断为慢粒(加速期)。慢粒一般分为三个演变期,开始是慢性期,平均为三年,经过长短不一的加速期,最后进入急性白血病期(急变期)。在慢性期阶段对病情的控制比较容易,一旦进入加速期和急变期,治疗就显得十分困难,患者多在急变后的半年内死亡。因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血癌,在目前条件下,是普通化疗所不能治愈的顽症。
近十年来,国内外血液病工作者在对慢粒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慢粒的治疗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些进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移植)是目前根治慢粒的惟一手段,采用亚致死剂量放化疗彻底毁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及正常造血组织和免疫功能后,再移植入他人的正常造血干细胞,使患者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从而使患者获得治愈。然而,这条路不是人人都行得通的,更何况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样的移植机会。在发达国家,约30%的慢粒患者有机会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而在中国则不到5%。这是由于缺乏白细胞抗原相同的供者,治疗费用昂贵也使一部分慢粒患者难以承受。
即使这样,“慢粒可以治愈”这一医学成果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因为其间经历了许多失败。可以这么说,医学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除了医学工作者的努力外,还离不开广大患者的支持和理解。医学科学正是在这种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
能否找到其他的治疗之路?从事血液病研究的医生一直在寻觅,在探索。王万林教授,一位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就是这支探索队伍中的一员。由他率领的医疗小组为彭世宽所采用的“筛选法自体骨髓移植”,就是一种尝试,是在找不到供体时可以选用的又一治疗方法。当然,谁也不能100%地保证,这种治疗能使慢粒患者获得痊愈。这个道理,凡具有一般知识的人都能明白。
医疗行为本身是有一定风险的。面对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其治疗方案各有不同,而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异。治疗之前,医生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这种治疗的可行性、预后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我有这么一个感觉,即现在有些病人或亲属似乎一点也“输不起”——“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但事实上,医生并不能包治百病。医学有它的特殊性,如高难度、高风险,因此,病人若以“必须治好我的病”为要求,显然是不合情理的。而像彭世宽这样,因不满治疗结果而丧心病狂,并将主管医生杀死而后快,真是天理难容。
虽说这起恶性案件是医患间矛盾激化的一个特例,但人们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如:怎样才能正确地、科学地认识疾病的预后?医生应该怎样与患者进行沟通?患者怎样看待没有达到预期疗效、却对自己竭尽全力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