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需要爱,教师须有爱,面对个性不同、成分复杂、背景各异的学生,教师光有爱是不够的,有爱是本能,懂爱会爱才是智慧,才能在师生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并彼此走进对方心里,在班级管理中才能赢得主动。教师的“四体”,即体贴学生的身心健康、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学生的喜乐得失、体谅学生的行为过失,真正诠释了什么是有爱和会爱。
关键词:有爱;会爱;学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根植于爱”。一位著名的外国教育家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了爱就没有教育”的说法。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福禄贝尔也说过:“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老师爱自己的学生,就如同父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这既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也是教育的亘古良知。但是,教师只“有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会爱”,真正的爱是“有智慧的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爱,是能够激发学生真情与人性的爱,一句话,要有爱、懂爱、会爱,才能在师生交往与互动中赢得主动,换得真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无他,唯“四体”而已。
一、体贴学生的身心健康
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在于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上,而在于细微精致的关怀体贴,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状况不佳的孩子,更应关怀备至。由于各种原因,身体虚弱、心理脆弱的学生越来越多,给生病的学生一句问候,给周末回家的孩子一句叮嘱,给长期住校身体不适的孩子一句忠告、一个建议,无不感动着他们脆弱的心灵。此時教师的言行在折射人性的光辉的同时,也如同春风化雨般感化着每个学生,他们一方面感受着、感动着这种“陌生”的爱,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模仿着来自自己尊敬和崇拜的人的关爱,他们需要的不是声色俱厉的恐吓,也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他、信任他,与他平等对话,伴他成长的引路人和解惑者。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有着强烈的向师性,向师性是指学生对老师有特殊的依赖感的心理状态,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教师亲和、严谨、细致,学生就会善良、知中、守正,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二、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个正常的中学生,除了生理上的成熟健康外,心理健康更重要,尤其是高中学生,在面对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生活环境时,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没有新方法,学习上往往会面临种种困难,人际关系上也许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扰,在处理异性的情感与学习的关系上还会面临难以诉说的困惑,久而久之会丧失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焦虑,或忧郁,或自卑,这时候,班主任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次谈心,都会触动每个脆弱而不堪重负的心。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总是自以为已经长大,试图挣脱父母的呵护,却又总是渴望父母以外的人的关爱,比如来自老师的、同学的,甚至异性的爱;有些学生说话随意大方,做事任性冲动,口无遮掩,固执偏激,却总希望别人关注他,尊重他,这些矛盾心理引发的不良后果往往体现在人际关系紧张,包括与父母的冲突、与同学的过节、与老师的不和等。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言语不多,在班级里表现出只和少数同性同学交往,基本上不跟异性和老师交流;有的则只和一两个固定的同学在固定的地点说悄悄话,看见老师远远地就避开,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主动地接近,努力和他们做朋友,以期最终走进他们的心里。对于个性张扬的学生,班主任对他们不压制、不排挤,不把他们当作“另类”看待,而是真诚地尊重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自由成长。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都一般的学生,最容易被老师忽视,这些学生其实特别需要老师的鼓励,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语言,一声亲切的问候,都可能使他们信心倍增,即使在犯错时,他们也会因为老师的鼓励而乐于接受批评,积极主动地改正错误,争取进步。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告诫我们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总而言之,和学生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要投入爱和精力,排除恨和阻力,忧他所忧,急他所急,想他所想,经过长此以往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就会平等和睦、亲密无间。
因性格的差异,开朗的学生喜欢跟老师亲近,表现出极强的向师性,他们对老师的关爱乐于接受,他们坦诚直率、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老师极易走近他们心里。相反,性格内向的学生防范意识比较强,老师太热情、太主动则往往适得其反,这些学生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对周边的环境很敏感,即便是谈话,地点、场合、时间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应选择比较清静,不受外来干扰,并且让学生感到亲切、自在的地方,在教室面对所有学生,会伤学生自尊,在办公室老师太多,易造成学生情绪紧张,采用适时、适地、适宜的谈话方式方法,师生沟通会更顺畅,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交谈方式无疑是班主任开启这些学生心灵之锁的一把钥匙。
三、体验学生的喜乐得失
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对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奖励与惩罚都比较敏感,而且都很看重,班主任对学生的哪怕是点滴进步,都不能视而不见,成绩与优点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并要表现出由衷的喜悦、钦佩和赞赏。对学生学习上的失误、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人际关系中的困扰,也应感同身受,表现出极度的关切、关注和关怀,以长者、智者的身份为学生化解矛盾,消除困难,排解忧愁,危难面前班主任更应该是学生的守护神。心理学研究发现,“共情或同理心对一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你想迅速地拉近和别人的距离,就应该和对方站在同一战线上”。所以,老师拥有同理心,学生就会放下戒备心,就愿意将自己的内心苦恼、喜悦,甚至是秘密告知最值得信赖的人,这对发现学生学习和情感上的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改进班级管理方法都相当重要。
四、体谅学生的行为过失
对待有过失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往往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因为改正错误需要过程和时间,更需要勇气和力量,还离不开教师的信任和期望。老师虽然不喜欢学生犯错和犯错误的学生,但学生犯错的时候往往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一般情况下,当学生知错认错,需要帮助的时候;当学生犯了错误内心自责不安,急于求助,需要谅解的时候,教师不仅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而且要有坚定的信心相信学生,最重要的是还要为学生保密,免其自尊受到伤害,尤其是学生的家庭突遭不幸,悲痛万分,情绪不好,需要安慰排解的时候,或遇到困难一筹莫展的时候……班主任应该是及时雨、雪中炭。“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偏离,考试、分数等因素从教育的手段变成教育的目的……对分数的追求使原本宽厚、温暖的教育变得狭窄而冰冷……”尤其是中学生生活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和考试的阴影之下,班主任的体恤与体谅应该是班级这个大家庭最温暖的一束光。 对于常犯错误的学生,教师的爱一定要有耐心,因为有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改变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肯定需要时间和过程,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态度上要坚持有耐心,在处理方法上要讲究有严、有宽。然而,通过长期和学生接触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屡教不改的学生背后极有可能是一个不寻常的家庭,即问题家庭存在,这对孩子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也是长久的,找对原因方能对症下药。有些学生或因父母长辈从小溺爱,任性自私霸道,天下唯我独尊,和同学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有些學生作为留守儿童,从小远离父母,因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非观念不清,承担错误的担当意识很差;更有甚者是有家庭暴力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自卑与自闭兼而有之。面对如此复杂的学生和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老师一味地忍耐和包容,无异于进一步放纵学生的错误,此时老师如果能够善用戒尺,对他们施以一定的惩罚、惩戒,既是对一个孩子缺失的爱的补救,也是对一个家庭未来的挽救,此时的老师无异于正义的化身和公正的法官。爱,不只是甜言蜜语、温情脉脉,适度的惩罚也是。相信学生在感受到惩戒背后的爱时,一定能够用心改正、吸取教训、避免再犯。
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能体会为人师之苦,为人师之累,为人师之难,为人师之乐,都能明白什么叫有爱,会爱才会赢,赢得人心,赢在当下,赢在未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化解在“体贴”“体察”“体验”“体谅”这“四体”工作实践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有所作为,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并最终赢得教育的主动权,正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参考文献:
[1]戎伟宾.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1(6):165-166.
[2]赵芳.日常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20(20):167-168.
[3]王财儿.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20(87):20-21.
[4]吴秋君.在班级管理中构建德育导师团队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2(15):297,127.
[5]欧凤莲.如何调动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7):92-93.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城区寄宿制学校规范化管理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水一中为例”(立项号:GS[2020]GHBZ15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有爱;会爱;学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根植于爱”。一位著名的外国教育家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了爱就没有教育”的说法。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福禄贝尔也说过:“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老师爱自己的学生,就如同父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这既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也是教育的亘古良知。但是,教师只“有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会爱”,真正的爱是“有智慧的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爱,是能够激发学生真情与人性的爱,一句话,要有爱、懂爱、会爱,才能在师生交往与互动中赢得主动,换得真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无他,唯“四体”而已。
一、体贴学生的身心健康
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在于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上,而在于细微精致的关怀体贴,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状况不佳的孩子,更应关怀备至。由于各种原因,身体虚弱、心理脆弱的学生越来越多,给生病的学生一句问候,给周末回家的孩子一句叮嘱,给长期住校身体不适的孩子一句忠告、一个建议,无不感动着他们脆弱的心灵。此時教师的言行在折射人性的光辉的同时,也如同春风化雨般感化着每个学生,他们一方面感受着、感动着这种“陌生”的爱,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模仿着来自自己尊敬和崇拜的人的关爱,他们需要的不是声色俱厉的恐吓,也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他、信任他,与他平等对话,伴他成长的引路人和解惑者。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有着强烈的向师性,向师性是指学生对老师有特殊的依赖感的心理状态,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教师亲和、严谨、细致,学生就会善良、知中、守正,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二、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个正常的中学生,除了生理上的成熟健康外,心理健康更重要,尤其是高中学生,在面对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生活环境时,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没有新方法,学习上往往会面临种种困难,人际关系上也许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扰,在处理异性的情感与学习的关系上还会面临难以诉说的困惑,久而久之会丧失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焦虑,或忧郁,或自卑,这时候,班主任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次谈心,都会触动每个脆弱而不堪重负的心。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总是自以为已经长大,试图挣脱父母的呵护,却又总是渴望父母以外的人的关爱,比如来自老师的、同学的,甚至异性的爱;有些学生说话随意大方,做事任性冲动,口无遮掩,固执偏激,却总希望别人关注他,尊重他,这些矛盾心理引发的不良后果往往体现在人际关系紧张,包括与父母的冲突、与同学的过节、与老师的不和等。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言语不多,在班级里表现出只和少数同性同学交往,基本上不跟异性和老师交流;有的则只和一两个固定的同学在固定的地点说悄悄话,看见老师远远地就避开,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主动地接近,努力和他们做朋友,以期最终走进他们的心里。对于个性张扬的学生,班主任对他们不压制、不排挤,不把他们当作“另类”看待,而是真诚地尊重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自由成长。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都一般的学生,最容易被老师忽视,这些学生其实特别需要老师的鼓励,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语言,一声亲切的问候,都可能使他们信心倍增,即使在犯错时,他们也会因为老师的鼓励而乐于接受批评,积极主动地改正错误,争取进步。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告诫我们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总而言之,和学生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要投入爱和精力,排除恨和阻力,忧他所忧,急他所急,想他所想,经过长此以往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就会平等和睦、亲密无间。
因性格的差异,开朗的学生喜欢跟老师亲近,表现出极强的向师性,他们对老师的关爱乐于接受,他们坦诚直率、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老师极易走近他们心里。相反,性格内向的学生防范意识比较强,老师太热情、太主动则往往适得其反,这些学生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对周边的环境很敏感,即便是谈话,地点、场合、时间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应选择比较清静,不受外来干扰,并且让学生感到亲切、自在的地方,在教室面对所有学生,会伤学生自尊,在办公室老师太多,易造成学生情绪紧张,采用适时、适地、适宜的谈话方式方法,师生沟通会更顺畅,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交谈方式无疑是班主任开启这些学生心灵之锁的一把钥匙。
三、体验学生的喜乐得失
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对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奖励与惩罚都比较敏感,而且都很看重,班主任对学生的哪怕是点滴进步,都不能视而不见,成绩与优点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并要表现出由衷的喜悦、钦佩和赞赏。对学生学习上的失误、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人际关系中的困扰,也应感同身受,表现出极度的关切、关注和关怀,以长者、智者的身份为学生化解矛盾,消除困难,排解忧愁,危难面前班主任更应该是学生的守护神。心理学研究发现,“共情或同理心对一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你想迅速地拉近和别人的距离,就应该和对方站在同一战线上”。所以,老师拥有同理心,学生就会放下戒备心,就愿意将自己的内心苦恼、喜悦,甚至是秘密告知最值得信赖的人,这对发现学生学习和情感上的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改进班级管理方法都相当重要。
四、体谅学生的行为过失
对待有过失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往往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因为改正错误需要过程和时间,更需要勇气和力量,还离不开教师的信任和期望。老师虽然不喜欢学生犯错和犯错误的学生,但学生犯错的时候往往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一般情况下,当学生知错认错,需要帮助的时候;当学生犯了错误内心自责不安,急于求助,需要谅解的时候,教师不仅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而且要有坚定的信心相信学生,最重要的是还要为学生保密,免其自尊受到伤害,尤其是学生的家庭突遭不幸,悲痛万分,情绪不好,需要安慰排解的时候,或遇到困难一筹莫展的时候……班主任应该是及时雨、雪中炭。“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偏离,考试、分数等因素从教育的手段变成教育的目的……对分数的追求使原本宽厚、温暖的教育变得狭窄而冰冷……”尤其是中学生生活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和考试的阴影之下,班主任的体恤与体谅应该是班级这个大家庭最温暖的一束光。 对于常犯错误的学生,教师的爱一定要有耐心,因为有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改变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肯定需要时间和过程,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态度上要坚持有耐心,在处理方法上要讲究有严、有宽。然而,通过长期和学生接触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屡教不改的学生背后极有可能是一个不寻常的家庭,即问题家庭存在,这对孩子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也是长久的,找对原因方能对症下药。有些学生或因父母长辈从小溺爱,任性自私霸道,天下唯我独尊,和同学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有些學生作为留守儿童,从小远离父母,因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非观念不清,承担错误的担当意识很差;更有甚者是有家庭暴力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自卑与自闭兼而有之。面对如此复杂的学生和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老师一味地忍耐和包容,无异于进一步放纵学生的错误,此时老师如果能够善用戒尺,对他们施以一定的惩罚、惩戒,既是对一个孩子缺失的爱的补救,也是对一个家庭未来的挽救,此时的老师无异于正义的化身和公正的法官。爱,不只是甜言蜜语、温情脉脉,适度的惩罚也是。相信学生在感受到惩戒背后的爱时,一定能够用心改正、吸取教训、避免再犯。
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能体会为人师之苦,为人师之累,为人师之难,为人师之乐,都能明白什么叫有爱,会爱才会赢,赢得人心,赢在当下,赢在未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化解在“体贴”“体察”“体验”“体谅”这“四体”工作实践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有所作为,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并最终赢得教育的主动权,正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参考文献:
[1]戎伟宾.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1(6):165-166.
[2]赵芳.日常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20(20):167-168.
[3]王财儿.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20(87):20-21.
[4]吴秋君.在班级管理中构建德育导师团队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2(15):297,127.
[5]欧凤莲.如何调动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7):92-93.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城区寄宿制学校规范化管理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水一中为例”(立项号:GS[2020]GHBZ15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