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北京兩會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抛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瞬間成為粵港澳三地廣泛關注的熱點議題。然而,稍有關注粵港澳三地政事者都知道,所謂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也並不是什麼新名詞,去年初國務院《關於深化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指出“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只是,當時這個內地官方文件並沒有引起港澳兩地的關注而未能廣為人知,更不用說,社會各界對此深入了解、思考和研究了。眼下,我們不得不感到詫異的,還有各種為粵港澳大灣區保駕護航的輿論正席捲三地,大有一味唱好粵港澳大灣區對港澳的利的輿論傾向,更有內地官員大膽直言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看齊。亦有房地產人士推波助蘭大力鼓吹樓市利好消息……一時間,光是聽聽都“醉了”。
對於內地官媒所報,粵港澳大灣區是將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目的是攜手港澳推進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組成成員有廣東省九市(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江門、中山、珠海、惠州、肇慶),其次有港澳兩個特區。一般認為,按照城市發展來看,港澳特區屬經濟發展前沿城市;代表粵方的,只有廣州、深圳、珠海最具資源優勢和經濟實力龍頭地位,而其他城市則相對次之。誠然,在一個國家之內,有中央政府進行協調統籌, 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也是理所應當的,但也要知己知彼。李克強總理所言“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就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尚在研究階段,離具體的發展規劃出臺,還路途漫漫,更非廣東省官員所說的那般容易與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經濟看齊。更不用說,作為一個尚在酝釀中的概念,何以有底氣和上述三大灣區相提並論?
當然,回到現實中,儘管當下有關粵港澳三地融合問題炒作得沸沸掦掦,這和種種矛盾的客觀存在不無關係,或者說還未找到最佳出路之時,正好反映了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期望很高。所以未來的大灣區城市群將如何真正做到協同發展,發揮地緣優勢,才是最應當關注的。廣東、香港和澳門,儘管地理相通、文化相近,然而彼此間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先天後天環境都不可有相比性,加上三地各自政治、社會和法律制度不同,諸多現實問題存在,若合作阻力一定不少。
於香港澳門而言,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大型基建數年內落成,但硬件有了還要有軟件配合,各種擺在枱面的矛盾重重,如何有效推進大灣區建設,做到全力配合廣東各市不存在難度,倒要擔心的是,澳門如何做到和廣東各市平起平坐,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實現市場、資金、人員和信息自由流動,及考慮符合澳門城市自身的承載能力,這些是保障澳門方,不在“一體化和融合發展”中逐漸被“吃掉”的底線。故立法會主席賀一誠早前表示:應着重經濟發展範疇,若相互模仿、相互競爭,大灣區便不會有好的效果,三地分工合作是大灣區最後的思路。這大概反應了港澳兩地社會精英的心聲,當然也未嘗不可理解為澳門政府管治者的立場,唯有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和而不同,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方能為澳門發展注入更多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由中央牽頭,將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目的是攜手港澳推進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自自然然成為三地尤其港澳社會關注的熱點,意見褒貶不一也是可理解的。畢竟,這個規劃牽涉的對象太多,牽涉的背後利益太廣,不論從經濟角度,還是政治角度,亦然。但是,換一個有競爭才有進步的角度來看,如今的澳門赶上了一趟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有機遇同時也有挑戰,當千載難逢的機遇來了,進不進入不是澳門自身能說了算的。所以,鑑於內在、外在因素,澳門是別無選擇,或者說前無去路,澳門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存澳門本身所有的核心優勢,如:“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自由港、低稅制, “一中心、一平臺”的發展定位,還有潛力無限的旅遊博彩娛樂事業等。當然,最重要的,更要借助天時人和等外來助力,積極和內地政府加强合作機制,主動融入內地城市群的發展規劃中去。儘管有人質疑“被規劃”會被吃掉,然而,一切猜測都只能說是杞人憂天,毫無事實根據可言。
無可否認,澳門是個微型經濟體,底子薄弱,更需要有融入珠三角的機遇,擴大彼此的生存、合作空間,正因如此,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相信哪一方都翹首以待。然而,如當年的廣東自貿區唱好多年,至今似乎雷聲大雨點小,更被視為各地樓價崛起之推動器,未見其利反受其害,這也是廣大澳門市民對種種遠景類的概念不那般有強烈心理預期的根源。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能否走出廣東自貿區的宿命,一切仍言之過早,我們且行且看。 (澳門/ 楊一鳴)
對於內地官媒所報,粵港澳大灣區是將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目的是攜手港澳推進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組成成員有廣東省九市(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江門、中山、珠海、惠州、肇慶),其次有港澳兩個特區。一般認為,按照城市發展來看,港澳特區屬經濟發展前沿城市;代表粵方的,只有廣州、深圳、珠海最具資源優勢和經濟實力龍頭地位,而其他城市則相對次之。誠然,在一個國家之內,有中央政府進行協調統籌, 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也是理所應當的,但也要知己知彼。李克強總理所言“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就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尚在研究階段,離具體的發展規劃出臺,還路途漫漫,更非廣東省官員所說的那般容易與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經濟看齊。更不用說,作為一個尚在酝釀中的概念,何以有底氣和上述三大灣區相提並論?
當然,回到現實中,儘管當下有關粵港澳三地融合問題炒作得沸沸掦掦,這和種種矛盾的客觀存在不無關係,或者說還未找到最佳出路之時,正好反映了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期望很高。所以未來的大灣區城市群將如何真正做到協同發展,發揮地緣優勢,才是最應當關注的。廣東、香港和澳門,儘管地理相通、文化相近,然而彼此間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先天後天環境都不可有相比性,加上三地各自政治、社會和法律制度不同,諸多現實問題存在,若合作阻力一定不少。
於香港澳門而言,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大型基建數年內落成,但硬件有了還要有軟件配合,各種擺在枱面的矛盾重重,如何有效推進大灣區建設,做到全力配合廣東各市不存在難度,倒要擔心的是,澳門如何做到和廣東各市平起平坐,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實現市場、資金、人員和信息自由流動,及考慮符合澳門城市自身的承載能力,這些是保障澳門方,不在“一體化和融合發展”中逐漸被“吃掉”的底線。故立法會主席賀一誠早前表示:應着重經濟發展範疇,若相互模仿、相互競爭,大灣區便不會有好的效果,三地分工合作是大灣區最後的思路。這大概反應了港澳兩地社會精英的心聲,當然也未嘗不可理解為澳門政府管治者的立場,唯有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和而不同,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方能為澳門發展注入更多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由中央牽頭,將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目的是攜手港澳推進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自自然然成為三地尤其港澳社會關注的熱點,意見褒貶不一也是可理解的。畢竟,這個規劃牽涉的對象太多,牽涉的背後利益太廣,不論從經濟角度,還是政治角度,亦然。但是,換一個有競爭才有進步的角度來看,如今的澳門赶上了一趟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有機遇同時也有挑戰,當千載難逢的機遇來了,進不進入不是澳門自身能說了算的。所以,鑑於內在、外在因素,澳門是別無選擇,或者說前無去路,澳門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存澳門本身所有的核心優勢,如:“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自由港、低稅制, “一中心、一平臺”的發展定位,還有潛力無限的旅遊博彩娛樂事業等。當然,最重要的,更要借助天時人和等外來助力,積極和內地政府加强合作機制,主動融入內地城市群的發展規劃中去。儘管有人質疑“被規劃”會被吃掉,然而,一切猜測都只能說是杞人憂天,毫無事實根據可言。
無可否認,澳門是個微型經濟體,底子薄弱,更需要有融入珠三角的機遇,擴大彼此的生存、合作空間,正因如此,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相信哪一方都翹首以待。然而,如當年的廣東自貿區唱好多年,至今似乎雷聲大雨點小,更被視為各地樓價崛起之推動器,未見其利反受其害,這也是廣大澳門市民對種種遠景類的概念不那般有強烈心理預期的根源。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能否走出廣東自貿區的宿命,一切仍言之過早,我們且行且看。 (澳門/ 楊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