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广大中学英语教师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大家都以极大的热忱纷纷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去,部分教师已经开始了尝试和实践。但英语学习活动观与以往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实践和落实中可能会有哪些情况发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1. 英语学习活动观概要
根据课标及课标研制组核心专家们在各种时间和场合的表述(梅德明2018;王蔷2018;2019;高洪德2018),将英语学习活动观关键信息梳理概要如下:
1.1 提出背景
在课标研制过程中,专家们苦苦思索如何通过课程内容的实施实现课程目标,他们研究分析了过去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碎片化”“表层化”和“模式化”的现象,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解决方案。
1.2 内涵
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
2. 正确定位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在对以往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教训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创新更有继承,而非绝对的新事物。比如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活动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均存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早在上世纪就有大量实践,任务型教学法与英语学习活动观从理念到操作都会有相似之处。课标提倡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站位更高、指向更明,更系统,更理性。明确上述定位非常重要,否则,一方面会给广大教师带来困惑:以前费尽心血做出的教学设计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否都不好使了?另一方面可能会催生一些违背外语学习规律、盲目求新求异的教学行为或模式。
早在新课标正式颁布之前,得益于现代媒体的高效率传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英语学习活动观等理念在广大英语教师中便已耳熟能详,不少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堂教学设计已见诸各种期刊、学术会议和网络上。然而仔细研究这些教学设计会发现,它们的设计思路和活动类型大都似曾相识,有些甚至可以说毫无新意,只不过都被贴上了新的标签。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践是很难离开继承的。那么,站在历史新高度,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改进,哪些该放弃,哪里有缺失需创新,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3. 理性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
3.1 活动设计要注意宏观和微观结合
立足单元整体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活动,有利于使各项活动紧紧围绕主题意义展开,有利于实现单元课程的目标。但宏观层面的学习活动,特别是迁移创新活动,往往用时较多且多在话题方面与所学内容契合,在语言运用方面则只能部分涉及。微观学习活动恰恰能弥补此项不足。小到一词一句的学习理解,紧跟着趁热打铁的实践应用,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迁移创新,在实现学用结合的同时也可指向核心素养目标。
3.2 活动设计要注意“动”“静”结合
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大都是围绕语篇展开的,语篇学习理解活动需要学生心无旁骛,潜心阅读。这种学习活动会使课堂显得“沉闷”,但实际上,学生与文本和作者在心智和情感上的互动有时是很强烈的,这种“沉闷”是必要的,不能刻意回避。以往的许多公开课暴露出的表层化和模式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独立阅读时间不足,没有真正完成学习理解任务,教师只提问浅层次的问题,只按设计好的层序走,因而许多专家提出了“Does language learning actually take place?”的疑虑。
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活动可能更多地表现为“活”和“动”,但写的输出活动又会表现为“静”。所以“动”或“静”要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性质而定。
3.3 活动设计要注意课内课外结合
自从班级授课制形成以来,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越性和减少其局限性也一直是重要研究领域。我国的大班教学令其局限性更加凸显,对外语教学尤其不利。同一个班的学生的智能类型、学习风格和语言能力都有较大差异,要想设计出对全班学生都适合的学习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内学习活动设计必需慎之又慎,千方百計最大限度地顾及全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课内学习活动重在“得法”,使学生摸清学习规律,掌握思维方法,指导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活动重在自主体验,要指导学生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名人演讲、英文名著、科普读物等优质资源进行大量听说读写看的语言实践。
4. 避免缺乏实效的“假活动”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最常出现“假活动”的是“Discussion”环节。“Discussion”活动通常出现在阅读课的“Post-reading”中,这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因通常是4人相向而坐,被专家谑称“麻将桌”。多数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不会用英语说,要么沉默不语要么胡乱说些什么。
“Discussion”需要的是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该技能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大的短板。高中英语产出性活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生的思维高度发达和英语语言水平尚处在幼稚阶段的矛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在设计“Discussion”活动时,要求不能太高,话题必需明确具体,所需语言必需已充分输入,才有可能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1. 英语学习活动观概要
根据课标及课标研制组核心专家们在各种时间和场合的表述(梅德明2018;王蔷2018;2019;高洪德2018),将英语学习活动观关键信息梳理概要如下:
1.1 提出背景
在课标研制过程中,专家们苦苦思索如何通过课程内容的实施实现课程目标,他们研究分析了过去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碎片化”“表层化”和“模式化”的现象,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解决方案。
1.2 内涵
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
2. 正确定位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在对以往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教训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创新更有继承,而非绝对的新事物。比如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活动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均存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早在上世纪就有大量实践,任务型教学法与英语学习活动观从理念到操作都会有相似之处。课标提倡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站位更高、指向更明,更系统,更理性。明确上述定位非常重要,否则,一方面会给广大教师带来困惑:以前费尽心血做出的教学设计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否都不好使了?另一方面可能会催生一些违背外语学习规律、盲目求新求异的教学行为或模式。
早在新课标正式颁布之前,得益于现代媒体的高效率传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英语学习活动观等理念在广大英语教师中便已耳熟能详,不少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堂教学设计已见诸各种期刊、学术会议和网络上。然而仔细研究这些教学设计会发现,它们的设计思路和活动类型大都似曾相识,有些甚至可以说毫无新意,只不过都被贴上了新的标签。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践是很难离开继承的。那么,站在历史新高度,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改进,哪些该放弃,哪里有缺失需创新,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3. 理性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
3.1 活动设计要注意宏观和微观结合
立足单元整体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活动,有利于使各项活动紧紧围绕主题意义展开,有利于实现单元课程的目标。但宏观层面的学习活动,特别是迁移创新活动,往往用时较多且多在话题方面与所学内容契合,在语言运用方面则只能部分涉及。微观学习活动恰恰能弥补此项不足。小到一词一句的学习理解,紧跟着趁热打铁的实践应用,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迁移创新,在实现学用结合的同时也可指向核心素养目标。
3.2 活动设计要注意“动”“静”结合
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大都是围绕语篇展开的,语篇学习理解活动需要学生心无旁骛,潜心阅读。这种学习活动会使课堂显得“沉闷”,但实际上,学生与文本和作者在心智和情感上的互动有时是很强烈的,这种“沉闷”是必要的,不能刻意回避。以往的许多公开课暴露出的表层化和模式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独立阅读时间不足,没有真正完成学习理解任务,教师只提问浅层次的问题,只按设计好的层序走,因而许多专家提出了“Does language learning actually take place?”的疑虑。
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活动可能更多地表现为“活”和“动”,但写的输出活动又会表现为“静”。所以“动”或“静”要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性质而定。
3.3 活动设计要注意课内课外结合
自从班级授课制形成以来,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越性和减少其局限性也一直是重要研究领域。我国的大班教学令其局限性更加凸显,对外语教学尤其不利。同一个班的学生的智能类型、学习风格和语言能力都有较大差异,要想设计出对全班学生都适合的学习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内学习活动设计必需慎之又慎,千方百計最大限度地顾及全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课内学习活动重在“得法”,使学生摸清学习规律,掌握思维方法,指导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活动重在自主体验,要指导学生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名人演讲、英文名著、科普读物等优质资源进行大量听说读写看的语言实践。
4. 避免缺乏实效的“假活动”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最常出现“假活动”的是“Discussion”环节。“Discussion”活动通常出现在阅读课的“Post-reading”中,这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因通常是4人相向而坐,被专家谑称“麻将桌”。多数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不会用英语说,要么沉默不语要么胡乱说些什么。
“Discussion”需要的是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该技能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大的短板。高中英语产出性活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生的思维高度发达和英语语言水平尚处在幼稚阶段的矛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在设计“Discussion”活动时,要求不能太高,话题必需明确具体,所需语言必需已充分输入,才有可能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