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背景.理情节.品对话.抓照应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改编的,主要讲了(吴)周瑜妒忌(蜀)诸葛亮的才干,借口作战所需,要赶造十万支箭,以此为难诸葛亮,诸葛亮则巧妙地用草船向(魏)曹操“借”十万支箭,挫败周瑜的阴谋。全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教材特点
  1 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是情节完整生动。本文虽是《三国演义》之片段,但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晰,情节完整生动。故事以“借”为线索,先写借箭的起因,接着写诸葛亮做借箭的准备,然后写用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周瑜自叹不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紧吸引着读者。二是人物特点鲜明。文中涉及的几个人物,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均显现了各自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三是大段运用对话。对话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四是前后多处照应。这一写法不仅让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彰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2 单元训练重点。
  本课编在本册教材的第五组。无论是单元前的阅读提示,还是单元后的回顾归纳,都明确告诉我们:教学本组课文,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并增强阅读名著的兴趣。显然,本组教材的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要引导学生能概括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简要分析人物性格;在阅读方法上,要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捕捉主要信息,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揣摩,深刻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二、教学建议
  1 补充背景,导入课文,激趣引情。
  (1)方法:课文故事发生在三国鼎立大背景之下,在教学前应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因此,在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草船借箭”的背景:刘备要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大军,就派诸葛亮前往吴国共商抗曹大事。通过交流,明白在此前的几个回合,诸葛亮的才能明显压住了吴军的统帅——周瑜,周瑜因而心怀妒忌,总想伺机发难于诸葛亮。当学生对背景有所了解后,便可相机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看看这次周瑜是如何刁难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巧妙化解的。
  (2)作用: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导入新课,另一方面也是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对人物初步的价值判断。例如诸葛亮这个人物,在“草船借箭”之前,就显示出了雄才大略而遭到周瑜的忌恨,学生自然对诸葛亮在情感态度上有一种支持的主观倾向,也引发了大家的阅读期待,收到了激趣引情的效果。
  2 紧扣“借箭”,感知情节,分清因果。
  (1)方法:本文是围绕“借箭”展开故事情节的,在学生充分读准字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以“借箭”为落脚点感知情节的发展过程,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并形成这样一条情节行进路线:借箭原因——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借箭结果。
  再依照以上提示,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用简洁的语言,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军令状把期限缩至三天,备好草船用计向曹操“借”箭十万支,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让周瑜自叹不如。
  (2)作用:结合“小说”文本特点,运用抓住“借箭”主线、捕捉关键信息的方法,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是感知情节、理清脉络、品评人物的前提。用复述故事、分清小说情节发展基本环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小说的思维方式。
  3 抓住特色,品读词句,感悟形象。
  (1)品读“对话”,深入内心悟形象。对话,即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反复品读人物的对话,就能捕捉人物的内心活动;剖析人物的对话,就能把握人物的个性品质。对话主要在周瑜与诸葛亮间展开,此外还有周瑜与鲁肃,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文中涉及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均鲜明地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第2自然段主要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主要人物的对话,也是文中两人唯一的一次正面语言交锋。随着对话的步步深入,人物形象也渐渐从文中树立起来。教学这一段,先要带领学生反复把文本读通顺,再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问题品味文字、揣摩内心:他们各自说了什么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学生就会透过文字走进人物内心。周瑜:忌才试探,提出疑问→顺水推舟,设下圈套→暗自高兴,步步紧逼;诸葛亮:胸有成竹,回答果断→满口应承,顺势反问→提前期限,立军令状。
  这一番对话看似平静,实则风起云涌,周瑜的狡猾奸诈表露无遗。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百般刁难,诸葛亮应对自如,游刃有余。细细剖析这一切,不得不让人对他心生佩服:①面对刁难,不动声色——顾全大局;②“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精通军事;③“只要三天”——才干非凡;④这一切早在他的意料之中——神机妙算,料到周瑜会借此加害自己,并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妙策。尽显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超群。
  最后再带着感悟返回文本,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第3自然段是周瑜与鲁肃的对话。读了这一段话,周瑜的险恶用心就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周瑜的话,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周瑜的特点。“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故意延迟”、“不给他准备齐全”,无不显示了周瑜的虚伪、阴险和狡诈。
  诸葛亮与鲁肃有两次对话。“借箭准备”部分,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体会诸葛亮的形象:一是从诸葛亮大段的语言中体会他对借箭一事周密的考虑与周全的安排。二是从“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领悟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了周瑜的用心。可见,开头他立下军令状并非意气用事,逞匹夫之勇,而是早有计划。三是尽管诸葛亮信任鲁肃,还是未把全部计划向其和盘托出。至此,诸葛亮办事周全、机智谨慎、不留破绽的形象,在读者脑海里逐渐鲜明起来。
  “取箭”部分是诸葛亮“笑着”说的。纵观全文,描写诸葛亮的语言有很多,均为最为简洁的提示语——“诸葛亮说”,唯有此处,他是“笑着说”。这一笑真是耐人寻味。我们不妨让学生反复读读,联系上下文,走进人物内心去体会诸葛亮笑什么?诸葛亮怎么会笑?第一问提示了“笑”的丰富内涵:笑曹操谨慎多疑要送箭,笑鲁肃忠厚老实多担心,笑自己神机妙算功将成,笑周瑜如意算盘要失算……这其中有轻蔑的笑,有友善的笑,有自信的笑,有得意的笑,有讥讽的笑……个中滋味难品尽。第二问完善人物形象:军令状的期限,大雾弥漫的恶劣天气,一支箭还未造……如此境遇又怎笑得出来?只有一个解释:一切皆在意料中。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形象水到渠成,在情节的高潮中达到了顶峰。
  (2)品析“照应”,前后联系悟品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他诸多特点中最为典型的,是最能概括其人物品质的。而要能充分体会其“神”与“妙”,就要借助文中的“照应”,前后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纵观全文,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一组组细细品味:算准鲁肃乃可用之人,“鲁肃答应了”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算准天气利于借箭,“只要三天”与“第三天江上大雾漫天,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算准曹操必会用箭,“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与“曹操下令只叫弓弩手射箭”;算准环境利于脱身,“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算准周瑜定会疑惑,安排鲁肃一起借箭……在前后照应的行文过程中,在玄机不断的情节发展中,诸葛亮的策略真是丝丝入扣,步步精准,神妙无比,深入人心,让人不得不佩服,连周瑜也自叹不如,与开头呼应,让周瑜的心胸狭窄、阴险奸诈把诸葛亮烘托得高大无比,神不可测。
  (3)学习方法,形成技能。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阅读技能。通过对人物“对话”的品读,努力形成关于品读“人物对话”的基本方法步骤:说了什么话?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中体会到什么?通过对“照应”的品读,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前后联系的眼光,整体评判人物的阅读方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孟子》里记载着这么一段故事:弈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甲学生听课一向专心致志,后来棋艺与老师不相上下;乙学生上课老是心不在焉,常“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结果学是学了,却棋艺平平,与甲相比,不免相形见绌。这则故事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以《学棋》为题再现。反复品读,不禁有感。  同是一个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老师执教,而两个学生学习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在上述故事中人们常把乙生的学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五年级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有一定难度,本课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分为朗读、诵读、赏读和综合性学习4个教学环节,以此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等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 学会3个生字、会认6个字,掌握8个参考注释;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期刊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系统过程。要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必须“突出主体,注重过程,关注发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全面、系统地复习了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既是全册教材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
期刊
编前语: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历了10年的实践与探索,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认真总结多年来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把纷繁的教学现象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对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专家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归纳为专业阅读、教学实践和专业写作三个方面。可见,专业写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许多教师都能认识到数学教学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也能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分析自己在教学中的有
期刊
梁万美(师宗县丹凤镇友清希望小学):我对教学论文写作有几点体会。第一,写作可以使自己勤奋。要写教学论文,就要搞教学研究,要勤奋学习、深入思考、注重调查、长期实践,经历了一系列的磨练后,才能写出有新意的并被别人认可的东西。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第二,写作可以使自己严谨。写教育教学论文,必须讲究科学性、逻辑性、适用性、严谨性,做到周密、有序,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大到教育的观念及思想方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课文选择“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一些动物的异常行为往往预示着某种变化。课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提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活动的变化来观测天气的方法。  教学本课,我注意三点:(1)抓联系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雨前动物活动的变化与天气状况的联系,理解内容并
期刊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雷雨》,叙述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两幅彩图描绘了与课文对应的雷雨时和雷雨后的景色。文章语言通俗浅显,具体形象;画面色彩鲜明,景点清晰。教学可通过联系生活使内容活化、画面动化,引导学生走进情境,理解内容,体会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  一、联系生活,进入情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期刊
在写作数学教学论文的过程中,只有运用创造性思维,才能使写出的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才能吸引读者。  “文章的创造过程是一个谜,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谜”,这个“谜”至今无人能解。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中,会有意无意地实践和观察到一些教学现象,产生一些体验和想法,以及对于事实、事件、人物、图景的感受,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想法、体验记录下来,凝聚在一起,就能成为分析、提炼论文主题的素材。  笔者有幸
期刊
《再见了,亲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著名作家魏巍用动情的笔调,再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文章以话别的口吻,满怀深情地追述了大娘送打糕累昏、救伤员失孙,小金花救老王失母,大嫂挖野菜致残等几件感人泪下的往事,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
期刊
一、说教材,揭示课文主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这篇优美散文是对生命存在的诗意表达。台湾作者杏林子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用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第一个,飞蛾求生的事,揭示了生命既是一碰就碎的美丽纤细之物,又是执著地朝向光明和永恒的伟大个体;第二个,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向我们述说,任何生命都会在冥冥之中坚守着被称为生命的任务,那就是萌芽,成长,向上,向上;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