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差异。故事是小学生的最爱,将故事引入数学课堂,不仅可以让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鲜活生动,趣味横生,更可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学生豁然开朗。
关键词:数学;故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一、科学筛选故事,链接数学教学内容
科学筛选故事是运用故事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科学地筛选故事,链接数学教学的内容。对故事的选择,要与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如在教学“升与毫升”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初步了解“容量”的概念。再如,在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可以给同学们讲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小猴子摘桃子。”故事内容如下:“又到了秋天,小猴子又该去地里摘桃子了。它摘了6个,结果在路上不小心丢掉一个,被小松鼠捡去了,那老师问大家,现在小猴子手里还剩几个桃子呢?”同学们回答:“5个。”“为什么是5个呢?”学生有很多种回答,但是总体而言是少了一个。这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板书数字6和数字5(写6-1),最后写6-1=5,在写的过程中边给学生讲述减号和等号的意思,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数学加减法运算知识。
二、有效讲述故事,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故事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教师有效地讲述故事,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让学生能够走进故事,在故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讲 “间隔排列”的知识点时,可以讲述相关的故事。在课上,教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和小乌龟一块儿来排队了,大家可要留心要帮助小乌龟找到自己的位置哦。”师:“有25只小乌龟在排队,为了保证排队时队列整齐,它们请来了小鱼帮忙。已知每两只小乌龟中间有一条小鱼,那它们一共需要请多少条小鱼帮忙呢?”接着,要求学生分组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走进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学生得出很多结论,有的说23条小鱼,有的说24条小鱼,有的说25条小鱼。通过一系列讨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探讨小乌龟间隔排列游戏,让班级中女同学和男同学分别扮演小乌龟和小鱼的角色,真实地体验间隔排列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间隔排列的规律,进而得出间隔排列中的数量关系,即排列在两端的物体个数减去1 ,就等于排列在中间的物体个数,并举例让学生熟悉这一规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30只乌龟排队,需要多少条小鱼帮忙呢?”
三、合理续写故事,延伸数学课堂内容
数学教学中的故事续写就是指“举一反三教学法”,“一”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的故事;所谓“三”,就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故事,从中总结出一定的数学规律,然后将这一规律合理地运用到类似的故事中,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对这一知识很陌生,教师通过讲解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分苹果的故事来引入分数的概念。故事大意为:“白雪公主将7个苹果中的三个分别分成3、6、9份,然后3个小矮人分别取其中的1、2、3份……”然后让学生思考白雪公主这样的分配方式是不是不公平。学生通过激烈讨论后,得出白雪公主的分法是公平的,因为虽然分配的方式不同,但是小矮人得到的苹果份数是相同的。然后让学生续写故事也就是新编故事,将故事的主人公或者是事件换掉以后再进一步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
总之,将故事与小学教学有机融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有效地开展教学,用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淑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故事教学[J].学周刊,2011,(24):182.
[2]刘龙俊.浅谈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4,(6).
关键词:数学;故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一、科学筛选故事,链接数学教学内容
科学筛选故事是运用故事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科学地筛选故事,链接数学教学的内容。对故事的选择,要与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如在教学“升与毫升”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初步了解“容量”的概念。再如,在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可以给同学们讲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小猴子摘桃子。”故事内容如下:“又到了秋天,小猴子又该去地里摘桃子了。它摘了6个,结果在路上不小心丢掉一个,被小松鼠捡去了,那老师问大家,现在小猴子手里还剩几个桃子呢?”同学们回答:“5个。”“为什么是5个呢?”学生有很多种回答,但是总体而言是少了一个。这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板书数字6和数字5(写6-1),最后写6-1=5,在写的过程中边给学生讲述减号和等号的意思,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数学加减法运算知识。
二、有效讲述故事,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故事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教师有效地讲述故事,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让学生能够走进故事,在故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讲 “间隔排列”的知识点时,可以讲述相关的故事。在课上,教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和小乌龟一块儿来排队了,大家可要留心要帮助小乌龟找到自己的位置哦。”师:“有25只小乌龟在排队,为了保证排队时队列整齐,它们请来了小鱼帮忙。已知每两只小乌龟中间有一条小鱼,那它们一共需要请多少条小鱼帮忙呢?”接着,要求学生分组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走进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学生得出很多结论,有的说23条小鱼,有的说24条小鱼,有的说25条小鱼。通过一系列讨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探讨小乌龟间隔排列游戏,让班级中女同学和男同学分别扮演小乌龟和小鱼的角色,真实地体验间隔排列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间隔排列的规律,进而得出间隔排列中的数量关系,即排列在两端的物体个数减去1 ,就等于排列在中间的物体个数,并举例让学生熟悉这一规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30只乌龟排队,需要多少条小鱼帮忙呢?”
三、合理续写故事,延伸数学课堂内容
数学教学中的故事续写就是指“举一反三教学法”,“一”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的故事;所谓“三”,就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故事,从中总结出一定的数学规律,然后将这一规律合理地运用到类似的故事中,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对这一知识很陌生,教师通过讲解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分苹果的故事来引入分数的概念。故事大意为:“白雪公主将7个苹果中的三个分别分成3、6、9份,然后3个小矮人分别取其中的1、2、3份……”然后让学生思考白雪公主这样的分配方式是不是不公平。学生通过激烈讨论后,得出白雪公主的分法是公平的,因为虽然分配的方式不同,但是小矮人得到的苹果份数是相同的。然后让学生续写故事也就是新编故事,将故事的主人公或者是事件换掉以后再进一步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
总之,将故事与小学教学有机融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有效地开展教学,用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淑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故事教学[J].学周刊,2011,(24):182.
[2]刘龙俊.浅谈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