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课堂教学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评价理念。课程改革实施近一年来,我在学习研究生物课程标准和有关课程改革、探究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组织了县教研员和学校生物教研组长对探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新课程环境下的生物学探究课堂教学评标准(见下表),并把这一评价标准运用到全实验区生物探究课堂教学评比中,对生物教师的探究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虽然在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我们发现原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已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符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 重师轻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行为为中心的,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材把握是否正确,教材运用是否灵活,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规范等等,都是从教师课堂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很少顾及。即使对学生主体有所关注,也只是将其作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点缀”。
2、 重教轻学
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中,考虑最多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而对教师有没有指导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效果如何则关注不够。
3、重知轻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项目中,教学内容一项的权重在25%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关于知识传授方面的要求,如知识的讲解符合科学性、思想性原则,教学内容、容量恰当等,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则没有具体的要求。
4、重“静”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对静态的教学要素的评价,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而对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学生的参与、讨论、实验,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成功体验等涉及得很少。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缺陷,使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教师的公开课成为了表演课、作秀课,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二、 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对一堂课的评价,虽然没有一个完全公认的标准,但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我们认为,评价内容应把学生的学习表现放在首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堂课的优劣。在吸收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把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分为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师的基本素质3个部分。
1、学生的学习表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的学习表现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参与的热情、情感体验如何;是否形成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风尚。
探究学习:学生是否通过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习有关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如何?
(2)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来体现的。一般来说,衡量学生参与程度的标准包括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广度,一要看学生参与的人数是否是大多数,是否涉及到学生的各个层面;二要看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上是否有保证。深度,要看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所解决的问题是否是深层次的问题,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还是被动地参与。
(3)学生的学习效果
知识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新知识,是否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信息资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是否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
2、教师的教学行为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在重视关注学生学习表现的同时,并不忽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而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能否促进学生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达到内省和内化。
(2)教材内容的处理与转化
教师能否根据生物学科新的课程体系(人与生物圈)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是否注重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
(3)学习环境的营造与管理
教师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发、利用有关的课程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能否注意赞赏各类学生;是否注意培育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对教材提出质疑。
(4)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教师能否根据新课程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
3、教师的基本素质
(1)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有没有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否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是否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是否做到公正,是否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做到了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认真负责。
(3)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专业知识是否扎实;语言表达是否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板书设计是否合理,书写是否工整、有条理;实验操作是否熟练、规范。
(4)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是否形成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的教学技能,如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学教学,搜集和处理信息等能力。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虽然在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我们发现原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已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符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 重师轻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行为为中心的,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材把握是否正确,教材运用是否灵活,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规范等等,都是从教师课堂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很少顾及。即使对学生主体有所关注,也只是将其作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点缀”。
2、 重教轻学
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中,考虑最多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而对教师有没有指导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效果如何则关注不够。
3、重知轻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项目中,教学内容一项的权重在25%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关于知识传授方面的要求,如知识的讲解符合科学性、思想性原则,教学内容、容量恰当等,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则没有具体的要求。
4、重“静”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对静态的教学要素的评价,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而对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学生的参与、讨论、实验,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成功体验等涉及得很少。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缺陷,使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教师的公开课成为了表演课、作秀课,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二、 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对一堂课的评价,虽然没有一个完全公认的标准,但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我们认为,评价内容应把学生的学习表现放在首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堂课的优劣。在吸收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把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分为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师的基本素质3个部分。
1、学生的学习表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的学习表现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参与的热情、情感体验如何;是否形成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风尚。
探究学习:学生是否通过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习有关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如何?
(2)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来体现的。一般来说,衡量学生参与程度的标准包括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广度,一要看学生参与的人数是否是大多数,是否涉及到学生的各个层面;二要看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上是否有保证。深度,要看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所解决的问题是否是深层次的问题,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还是被动地参与。
(3)学生的学习效果
知识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新知识,是否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信息资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是否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
2、教师的教学行为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在重视关注学生学习表现的同时,并不忽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而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能否促进学生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达到内省和内化。
(2)教材内容的处理与转化
教师能否根据生物学科新的课程体系(人与生物圈)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是否注重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
(3)学习环境的营造与管理
教师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发、利用有关的课程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能否注意赞赏各类学生;是否注意培育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对教材提出质疑。
(4)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教师能否根据新课程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
3、教师的基本素质
(1)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有没有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否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是否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是否做到公正,是否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做到了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认真负责。
(3)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专业知识是否扎实;语言表达是否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板书设计是否合理,书写是否工整、有条理;实验操作是否熟练、规范。
(4)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是否形成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的教学技能,如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学教学,搜集和处理信息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