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胃息肉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该病临床表现复杂,中西医治疗效果均有待提高。文章试从“水寒土湿木郁”理论探讨胃息肉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胃息肉;水寒土湿木郁;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6.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7-0004-03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部向胃腔内隆起的一种良性病变,目前已将胃息肉归为癌前疾病[1],《灵枢·水胀》篇最先提出息肉的發病,其曰:“寒气客于肠外,与胃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毒乃起,息肉乃生[2]。”胃息肉临床表现包括上腹疼痛、饱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胃脘部灼热等,临床很难根据某一个症状而确诊。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为“胃脘痛”、“痞满”、“积聚”等范畴[3]。目前该病确诊的唯一办法即胃镜,但确诊的困难性导致胃息肉容易被忽视。近年来随着胃镜技术及病理组织学的不断提高与发展,胃息肉发病率正向性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其预防与治疗。目前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是切除后复发率高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中医虽然对胃息肉的治疗效果有待提高,但在降低手术后复发率上有一定成效。目前胃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4],多认为其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HP感染、黏膜损伤、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反流性疾病、慢性胃炎、性别与年龄、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等,但其具体相关性仍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1 胃息肉病因病机初探
中医认为,胃息肉的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中医对胃息肉病机的认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部分认为胃息肉产生的本质为脾胃虚弱,中医理论强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如曾斌芳[5]、唐付才[6]等认为胃息肉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化生气血之力不足,导致机体气血不足,易生息肉。另一部分认为气滞血瘀,如刘泽延[7]、何世东[8]、杨璐等[9]、戴永生[10]等。此外,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寒为关键因素,如谢胜等[11]认为胃息肉的病因病机为寒客肠胃,寒气聚集,即所谓“阴成形”而成息肉。综上,目前大部分中医医家认为其病机为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为标。
2 从“水寒土湿木郁”探讨胃息肉的中医理论基础
肝属木,“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可以引申为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故肝木有沟通上下的作用。肾藏水被称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共同被称为元气之本。二者都藏于地下,象征万物之根基[12]。即人体生命活动中,肝木、脾土、肾水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理功能的联系紧密,任何一个脏腑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病理状态的出现。黄元御[13]云:“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风恬。”认为肝、脾、肾皆属于三阴之脏,需要借助阳气的扶持,则阴得阳助生化不息。火为土之母,肾中命门火密,元阳之气充盛,可温煦脾土,故脾阳健旺。以五行学说来阐述,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肾中真阳为本,肾阳充足则元阳旺盛,温煦机体,即可以达到脾肾阳足的状态,肝脏自然得以温养而调达。吴荣祖[14]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指出,水寒、土湿、木郁是三阴脏寒的总纲,阳虚阴盛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水寒,土湿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木郁影响气血调达。现代生活中,社会及群体的压力渐增,七情致病愈发增多。《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15],是指疾病来袭肝先受,七情致病首先累及肝脏,形成木郁。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气受损,木气克土,形成土湿。肾中元阴元阳受损,现代人生活不规律,饮食习惯违背养生的自然法则,长期熬夜及嗜食辛辣刺激、寒凉之品损耗肾中阳气,导致水寒,最终形成“水寒土湿木郁”。这也是临床中为何大多数胃息肉均可归纳于此种证型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水寒土湿木郁实际上是指由于命门火衰,阳气无以生发,火不生土,土为湿困。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如今水寒而土湿,则肝木无以立足,肝气失于疏泄导致木郁。
3 “水寒土湿木郁”是胃息肉形成的主要病机
随着抗生素大量应用于临床,一些急性热性传染病明显减少, 但过度运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阳气损耗加剧。此外,中医药治疗方面,过分强调热证而运用一些清热解毒的寒凉药,同样导致了阳气的耗损。绳荣湍等[16]等在胃息肉中医体质研究中发现,脾胃虚寒型占大多数。所谓阳化气阴成形,阳气不足则见阴寒内生,《灵枢·水胀》篇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由此可见,根本原因是寒气客于肠外,而息肉本质在于脾胃虚弱。三阴之脏,得阳为贵,阴得阳助,生化不息。肾为水脏,真阳密于其中,则水不下寒。火能生土,命门火密则脾阳健旺[17]。人体肾中元阳耗伤,形成水寒体质,水寒则火不生土,则成土湿。水寒土湿已成,加之过怒伤肝,肝郁乘脾,加重土湿。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寒土湿,肝木无以生长,自然形成肝郁,水寒土湿木郁已成,则息肉乃生。
4 应用温水燥土达木原则治疗胃息肉
水寒土湿木郁的病机已成,其预防及治疗应从温水燥土达木入手。温水即补命门真火;燥土,即是恢复中焦气机升降。温水燥土实质为补火生土,无水寒土湿,木气自然得升,此即所谓温水燥土达木调节人体气机及运转。温水燥土达木法的主要代表方为吴萸四逆汤,临床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而灵活化裁。
5 温水燥土达木法治疗胃息肉验案
刘某,女,48岁,2018年9月17日因“反复胃脘部疼痛2年”初诊。自诉平素饮食不规律,近2年反复出现胃脘部疼痛,伴嗳气、反酸等,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平素畏寒,四末欠温。易上火,纳食欠佳,睡眠差,难入睡,易惊醒,梦多,急躁易怒,大便不成形,小便可。舌淡暗夹青,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中根部白厚腻,脉双尺部沉细,左关弦。2年前于外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底腺多发息肉,近两年行胃息肉切除术,术后易复发。现寻求中医治疗。中医诊断为胃痛-水寒土湿木郁,治以温水燥土达木,方用吴萸四逆汤加味,具体方药:附片30g(配方颗粒),酒吴茱萸10g,干姜20g,烫骨碎补30g,细辛6g,肉桂15g,砂仁10g,黄柏10g,淫羊藿20g,鸡内金15g,厚朴10g,川芎10g,佛手15g,煅瓦楞20g,丁香10g,肉桂10g,龙骨20g,牡蛎20g,乌梅15g,白术20g,炙甘草10g,大枣10g。连服5剂,嘱患者忌酸冷、水果、菌类。9月28日二诊,患者诉胃脘部疼痛、口干口苦缓解,嗳气、烧心感减轻。继续原方基础上加用陈皮10g,苍术15g,豆蔻10g加强行气燥湿之功,继服6剂。10月20日三诊,患者诉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大便可成形,嘱其复查胃镜,结果提示未见息肉。 按语:患者平素饮食及生活不规律,耗伤脾肾阳气,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后天并伤,致脾肾阳虚。查体见脉象双尺沉弱,倦怠乏力,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为病入少阴,少阴阳虚里寒已成,此即肾水寒之象,肾水寒则命门之火不能敛降而浮越于上,灼伤津液则易出现口干之症,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能下降于肾,导致相火不潜而虚火上炎,君火不明而相火妄動,故患者平素易上火,相火扰动君火,心神不能内守则睡眠欠佳。水寒而侮土,加之饮食不规律损害脾胃阳气,患者舌苔中根部厚腻,舌苔中根部乃脾胃所主。现水寒土湿,故木郁不达,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木郁横逆犯脾,故出现胃脘部疼痛、嗳气、反酸等中焦失常之症。息肉生长条件充分,故虽经手术切除复发率仍高。吴萸四逆汤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可通行十二经,补坎中真阳。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共温脾肾之阳。砂仁辛温,可温中止泻,干姜配砂仁补后天之脾阳,散中焦之寒。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温阳止泻,入肝经是温肝第一要药。干姜配吴茱萸一则温脾阳,二则温肾中之阳,交通上下。川芎配佛手疏肝理气恢复圆运动。肉桂色赤入心,性热而助血中温气,强心温肾暖肝、引火归源,细辛散寒以扫清道路。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者,调和水火之枢机。患者口干口苦平素易上火,加用潜阳封髓丹敛秘相火。配以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改善睡眠。脾胃升降失司,湿气阻滞则见大便不成形,加用“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全方为用,改善水寒土湿木郁之内环境,预防息肉形成及复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33-442.
[2]河北中医学院.灵枢经校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46.
[3]宋琳琳.胃息肉与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4]杨振,张呈艳.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与诊治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5,35(4):266-269
[5]赵智宏,曾斌芳.曾斌芳治疗胃息肉中医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7):108-110.
[6] 唐付才, 王小芳.微波联合中药治疗胃息肉30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1,7(4):162.
[7] 刘泽延.胃息肉的中医辨证治疗[J].河南中医, 2006,26(10):82-83.
[8] 朱碧媛,邓丽娥,何少初.何世东老中医治疗胃息肉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3,45(10):173-174.
[9] 杨璐,陈大权.中医药治疗胃肠道腺瘤性多发息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630-631.
[10]戴永生.五行辨治三则例析[J].中医药学刊, 2004,22(5):805-806.
[11]谢胜,侯秋科.温胃阳汤预防胃肠道息肉复发的机制及临床研究初探——感悟中医的胃肠道息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21-22.
[12]吴昊天, 张保春,刘刚,等.以天地六位藏象图对易水学派脏腑辩证的初步解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21(2):120-122.
[13]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8-19.
[14]吴文笛.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5.
[15]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4.
[16]绳荣湍,平倩,陈良荣,等.336例胃息肉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布规律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3):554-556,670-671.
[17]吴文笛,姜莉云.吴荣祖教授运用温水燥土达木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机理探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4):38-40.
(收稿日期:2019-12-26 编辑:程鹏飞)
【关键词】 胃息肉;水寒土湿木郁;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6.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7-0004-03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部向胃腔内隆起的一种良性病变,目前已将胃息肉归为癌前疾病[1],《灵枢·水胀》篇最先提出息肉的發病,其曰:“寒气客于肠外,与胃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毒乃起,息肉乃生[2]。”胃息肉临床表现包括上腹疼痛、饱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胃脘部灼热等,临床很难根据某一个症状而确诊。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为“胃脘痛”、“痞满”、“积聚”等范畴[3]。目前该病确诊的唯一办法即胃镜,但确诊的困难性导致胃息肉容易被忽视。近年来随着胃镜技术及病理组织学的不断提高与发展,胃息肉发病率正向性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其预防与治疗。目前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是切除后复发率高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中医虽然对胃息肉的治疗效果有待提高,但在降低手术后复发率上有一定成效。目前胃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4],多认为其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HP感染、黏膜损伤、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反流性疾病、慢性胃炎、性别与年龄、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等,但其具体相关性仍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1 胃息肉病因病机初探
中医认为,胃息肉的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中医对胃息肉病机的认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部分认为胃息肉产生的本质为脾胃虚弱,中医理论强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如曾斌芳[5]、唐付才[6]等认为胃息肉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化生气血之力不足,导致机体气血不足,易生息肉。另一部分认为气滞血瘀,如刘泽延[7]、何世东[8]、杨璐等[9]、戴永生[10]等。此外,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寒为关键因素,如谢胜等[11]认为胃息肉的病因病机为寒客肠胃,寒气聚集,即所谓“阴成形”而成息肉。综上,目前大部分中医医家认为其病机为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为标。
2 从“水寒土湿木郁”探讨胃息肉的中医理论基础
肝属木,“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可以引申为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故肝木有沟通上下的作用。肾藏水被称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共同被称为元气之本。二者都藏于地下,象征万物之根基[12]。即人体生命活动中,肝木、脾土、肾水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理功能的联系紧密,任何一个脏腑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病理状态的出现。黄元御[13]云:“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风恬。”认为肝、脾、肾皆属于三阴之脏,需要借助阳气的扶持,则阴得阳助生化不息。火为土之母,肾中命门火密,元阳之气充盛,可温煦脾土,故脾阳健旺。以五行学说来阐述,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肾中真阳为本,肾阳充足则元阳旺盛,温煦机体,即可以达到脾肾阳足的状态,肝脏自然得以温养而调达。吴荣祖[14]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指出,水寒、土湿、木郁是三阴脏寒的总纲,阳虚阴盛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水寒,土湿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木郁影响气血调达。现代生活中,社会及群体的压力渐增,七情致病愈发增多。《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15],是指疾病来袭肝先受,七情致病首先累及肝脏,形成木郁。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气受损,木气克土,形成土湿。肾中元阴元阳受损,现代人生活不规律,饮食习惯违背养生的自然法则,长期熬夜及嗜食辛辣刺激、寒凉之品损耗肾中阳气,导致水寒,最终形成“水寒土湿木郁”。这也是临床中为何大多数胃息肉均可归纳于此种证型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水寒土湿木郁实际上是指由于命门火衰,阳气无以生发,火不生土,土为湿困。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如今水寒而土湿,则肝木无以立足,肝气失于疏泄导致木郁。
3 “水寒土湿木郁”是胃息肉形成的主要病机
随着抗生素大量应用于临床,一些急性热性传染病明显减少, 但过度运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阳气损耗加剧。此外,中医药治疗方面,过分强调热证而运用一些清热解毒的寒凉药,同样导致了阳气的耗损。绳荣湍等[16]等在胃息肉中医体质研究中发现,脾胃虚寒型占大多数。所谓阳化气阴成形,阳气不足则见阴寒内生,《灵枢·水胀》篇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由此可见,根本原因是寒气客于肠外,而息肉本质在于脾胃虚弱。三阴之脏,得阳为贵,阴得阳助,生化不息。肾为水脏,真阳密于其中,则水不下寒。火能生土,命门火密则脾阳健旺[17]。人体肾中元阳耗伤,形成水寒体质,水寒则火不生土,则成土湿。水寒土湿已成,加之过怒伤肝,肝郁乘脾,加重土湿。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寒土湿,肝木无以生长,自然形成肝郁,水寒土湿木郁已成,则息肉乃生。
4 应用温水燥土达木原则治疗胃息肉
水寒土湿木郁的病机已成,其预防及治疗应从温水燥土达木入手。温水即补命门真火;燥土,即是恢复中焦气机升降。温水燥土实质为补火生土,无水寒土湿,木气自然得升,此即所谓温水燥土达木调节人体气机及运转。温水燥土达木法的主要代表方为吴萸四逆汤,临床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而灵活化裁。
5 温水燥土达木法治疗胃息肉验案
刘某,女,48岁,2018年9月17日因“反复胃脘部疼痛2年”初诊。自诉平素饮食不规律,近2年反复出现胃脘部疼痛,伴嗳气、反酸等,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平素畏寒,四末欠温。易上火,纳食欠佳,睡眠差,难入睡,易惊醒,梦多,急躁易怒,大便不成形,小便可。舌淡暗夹青,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中根部白厚腻,脉双尺部沉细,左关弦。2年前于外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底腺多发息肉,近两年行胃息肉切除术,术后易复发。现寻求中医治疗。中医诊断为胃痛-水寒土湿木郁,治以温水燥土达木,方用吴萸四逆汤加味,具体方药:附片30g(配方颗粒),酒吴茱萸10g,干姜20g,烫骨碎补30g,细辛6g,肉桂15g,砂仁10g,黄柏10g,淫羊藿20g,鸡内金15g,厚朴10g,川芎10g,佛手15g,煅瓦楞20g,丁香10g,肉桂10g,龙骨20g,牡蛎20g,乌梅15g,白术20g,炙甘草10g,大枣10g。连服5剂,嘱患者忌酸冷、水果、菌类。9月28日二诊,患者诉胃脘部疼痛、口干口苦缓解,嗳气、烧心感减轻。继续原方基础上加用陈皮10g,苍术15g,豆蔻10g加强行气燥湿之功,继服6剂。10月20日三诊,患者诉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大便可成形,嘱其复查胃镜,结果提示未见息肉。 按语:患者平素饮食及生活不规律,耗伤脾肾阳气,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后天并伤,致脾肾阳虚。查体见脉象双尺沉弱,倦怠乏力,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为病入少阴,少阴阳虚里寒已成,此即肾水寒之象,肾水寒则命门之火不能敛降而浮越于上,灼伤津液则易出现口干之症,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能下降于肾,导致相火不潜而虚火上炎,君火不明而相火妄動,故患者平素易上火,相火扰动君火,心神不能内守则睡眠欠佳。水寒而侮土,加之饮食不规律损害脾胃阳气,患者舌苔中根部厚腻,舌苔中根部乃脾胃所主。现水寒土湿,故木郁不达,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木郁横逆犯脾,故出现胃脘部疼痛、嗳气、反酸等中焦失常之症。息肉生长条件充分,故虽经手术切除复发率仍高。吴萸四逆汤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可通行十二经,补坎中真阳。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共温脾肾之阳。砂仁辛温,可温中止泻,干姜配砂仁补后天之脾阳,散中焦之寒。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温阳止泻,入肝经是温肝第一要药。干姜配吴茱萸一则温脾阳,二则温肾中之阳,交通上下。川芎配佛手疏肝理气恢复圆运动。肉桂色赤入心,性热而助血中温气,强心温肾暖肝、引火归源,细辛散寒以扫清道路。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者,调和水火之枢机。患者口干口苦平素易上火,加用潜阳封髓丹敛秘相火。配以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改善睡眠。脾胃升降失司,湿气阻滞则见大便不成形,加用“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全方为用,改善水寒土湿木郁之内环境,预防息肉形成及复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33-442.
[2]河北中医学院.灵枢经校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46.
[3]宋琳琳.胃息肉与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4]杨振,张呈艳.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与诊治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5,35(4):266-269
[5]赵智宏,曾斌芳.曾斌芳治疗胃息肉中医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7):108-110.
[6] 唐付才, 王小芳.微波联合中药治疗胃息肉30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1,7(4):162.
[7] 刘泽延.胃息肉的中医辨证治疗[J].河南中医, 2006,26(10):82-83.
[8] 朱碧媛,邓丽娥,何少初.何世东老中医治疗胃息肉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3,45(10):173-174.
[9] 杨璐,陈大权.中医药治疗胃肠道腺瘤性多发息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630-631.
[10]戴永生.五行辨治三则例析[J].中医药学刊, 2004,22(5):805-806.
[11]谢胜,侯秋科.温胃阳汤预防胃肠道息肉复发的机制及临床研究初探——感悟中医的胃肠道息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21-22.
[12]吴昊天, 张保春,刘刚,等.以天地六位藏象图对易水学派脏腑辩证的初步解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21(2):120-122.
[13]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8-19.
[14]吴文笛.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5.
[15]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4.
[16]绳荣湍,平倩,陈良荣,等.336例胃息肉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布规律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3):554-556,670-671.
[17]吴文笛,姜莉云.吴荣祖教授运用温水燥土达木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机理探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4):38-40.
(收稿日期:2019-12-26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