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要介绍1970、80、90年代广州岭南园林的经典作品兰圃、草暖公园和珠江公园,回顾过往50年广州在现代岭南园林设计与建设的实践成果,并通过对这些园林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追溯和探讨真正的岭南园林精神与特色。
关键词:岭南园林;兰圃;草暖公园;珠江公园;特色;广州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6-0000-00
2012年金秋,在庆祝广东园林学会成立50周年之际,广州现代岭南园林,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在广州,岭南园林的现代实践,始于上世纪50年代。50年代到70年代,园林设计建设最重要的方式方法来自于传统园林的造园经验,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城市公园,如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等,都借鉴了传统园林的一些造园手法。作为公共绿地,这些城市公园必须兼顾面向公众的服务功能,因此也学习了西方公共园林以及前苏联的部分布局手法。7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初,广东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新思潮、新形式大量涌入,使广州的公共园林出现了清新活泼的新气象,也成为新时期岭南园林的新风貌。
过去五十年是现代岭南园林发展的黄金年代。由于广东所处在的特殊情况,广州一直是计划经济时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为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相对开放的环境,使岭南地区在观念上比较开放包容,务实求利[1]。在这样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的背景下,这个时期的园林设计和建设探索,比较少意识形态上的束缚,有着相对于国内其他地方更为宽松的创作环境,园林设计者们才有机会放开手脚进行富于新意的创作探索。岭南园林界的前辈们开拓创新,精心设计和营建,出现了很多园林精品,地方园林景观逐渐建立了有别与其他地区的清晰面貌,在现代意义上建立起声名、自成为流派。我们今天所说的岭南园林,已经不仅是以广东四大名园为首的传统岭南园林,更多的是指岭南园林的现代成就。
兰圃、草暖公园和珠江公园,分别代表了上世纪70、80、90年代岭南园林的经典作品。这三个年代园林精品风格迥异,多元并存,充分体现了广州现代岭南园林的建设成就。通过对这些园林精品的赏析,我们将回顾广州在现代岭南园林设计与建设的实践成果,也希望从这些景观表达迥然不同的园林中,去追溯和探讨真正的岭南园林精神与特色。
1 三个园林作品:
1.1兰圃:70年代的经典
兰圃,前身是植物标本园,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改建成中国第一座以兰花为主题的专类公园(图1)。造园过程历经二、三十年,缓慢而有序,风格始终保持统一,到1970年代后,基本完成现有园林格局(图2)。
兰圃面积不大,总面积约4hm?,地块狭长。在设计上吸取了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规划布局化直为曲,在狭长地带巧妙安排岭南园林风格的四大景区,使单一直线型的空间变为多样的曲折空间,兰棚、亭榭、荷塘、溪涧、山石点缀其间,景观序列变化丰富,园林空间含蓄隐秀,小中见大,突出体现了“静、秀、趣、雅”的传统园林风格。
兰圃是一个向传统岭南园林致敬的作品,整个园林的营造手法都体现了传统造园精神。空间精巧多变,步移景异,通过不同尺度景观空间的收放抑扬,在一个狭小的场地上营建出变化多样、余韵无穷的园林胜境;娴熟运用了古典园林的借景、框景、障景、对景等手法,通过形式各异的景门、景窗、通廊、花格、树丛等扩大园林景深,使园林空间更曲折丰富,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图3)。
园中建筑小品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形式古朴典雅。建筑空间布局自由,轻盈通透,与植物、山石、溪涧所组成的室外空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图4)。
景石、溪涧和建筑装折等园林细部的手法工艺取法传统,如玲珑剔透的湖石假山,彩色蚀刻玻璃花窗、石制栏杆等的古典构件等,使园林充满古典韵味(图5、6)。
1.2草暖公园:80年代的富丽
草暖公园,面积1.34 hm?,建于1985年,取唐代李贺“草暖云昏万里春” [2]之意命名。草暖公园面积虽然很小,才1hm?多,但是特别能体现1980年代的时代精神。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充满朝气蓬勃的建设热情,敢为天下先,园林设计师大胆创新,创作出解放后我国第一例采用西式方法营造的城市园林——草暖公园,在全国园林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园内以大片草坪为中心,草坪上散落修剪的灌木球,间以树木、花丛、建筑和喷水池,构成色彩丰富、线条流畅、节奏明快的园林美景,景观开阔而明朗。园林建筑为白墙红瓦的西班牙式建筑(图7),高低错落,尖顶、老虎窗等造型突出了南欧风情(图8),与白色的西式雕塑、铁艺花架亭相映成趣,园林色彩浓艳富丽。
音乐喷泉厅的室内设有彩灯音乐喷泉,喷水池面积达100m?,是广州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声光电子音乐喷泉装置(本世纪复建后已不存)。
1.3 珠江公园:90年代的清新
珠江公园面积为28.3hm?,1990年代建成。园址地势平坦,通过地形的设计改造,形成自然山水园的骨架。造园的最大特点是是植物造景,全园设了六个主题专类植物景区,分别为风景林区、萌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湖滨区,均以专类植物作为造景主体,以突出植物造景为原则,运用丰富的植物品种组合成各具特色的植物群落,形成错落有致、层次丰富、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植物景观,谱写出一曲丰富绚丽的植物交响诗。
珠江公园建筑物不多,满目葱茏,格调清新自然。主园路根据东西南北的分区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行道树,形成舒适的林荫道,联系各个景区(图9)。
1.3.1风景林区 风景林区在全园最高的山上,种植混交林,间有不同品种的开花乔木,根据树种不同的季相特点和花期,营造出植物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山林景观。山林南面的“奔雷”瀑布声势浩大、雄伟壮观,瀑布下的溪涧流过山林,蜿蜒曲折。溪涧注重与绿化植物配合,使植物景观融入溪涧中,造就出自然山林水涧的效果(图10)。 1.3.2荫生植物区 荫生植物区建有荫生植物棚、茶室、溪涧。荫棚内植以热带荫生植物,品种繁多,有多种珍稀植物品种,如有“活化石”之称的黑桫椤及澳洲苏铁等品种(图11)。山石溪涧“石涧鸣琴”贯穿整个景区,流淌在葱茏繁茂的植物中。
1.3.3专类园区 棕榈园种植有百多种棕榈科植物,各个品种都有不同的姿态特点,表现出独特的热带植物风光(图12)。桂花园设有别致的桂花廊,各种桂花盛开的秋季,香远益清。木兰园以种植木兰科植物为主,园中的荷花玉兰、玉堂春、二乔木兰和白兰,春天繁花似锦,争奇斗妍。
1.3.4中心湖区 中心湖取名为“快绿湖”,沿着湖区有 “椰风水榭”、曲桥、卵石滩等景点,湖边及岛中遍植落羽杉林、南洋杉林和棕榈林,组成起伏有致的湖区林冠线,湿地植物和开花灌木则增加了色彩和层次感(图13)。
珠江公园是1990年代到新世纪城市园林生态化设计的肇始,此前造园的植物配置尚在追求“入画”的纯景观效果,珠江公园比较早地开始了植物生境和景观结合的生态园林设计。从那以后,生态化设计逐渐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流。
2 岭南园林特色
前述现代岭南园林的三个年代作品,景观表达差异很大,风格迥然不同:兰圃延续了岭南园林的传统格局和形式,小中见大,精巧绝伦;草暖公园则是典型的西式园林,浓艳富丽,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热情和活力的表现;珠江公园则是1990年代后回归生态自然,充分体现植物的地域性景观营造的精彩设计。
三个园林作品,具象形式虽然不同,却同样体现了岭南园林的精神和特色,成为现代岭南园林的佳作。从这些风格殊异的园林精品中,我们不禁要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岭南园林特色?
岭南园林的特色形成,离不开岭南文化的土壤,岭南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务实创新,使得实用性和创新性是岭南园林一脉相承、延续至今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固步自封的僵化思想。这,才是岭南园林的核心精神。
在这样的精神内核影响下,岭南园林的创作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根据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等特点,在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中凸显地域色彩和文化特征,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变的面貌。具体到园林设计和建设的实践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园林空间布局
岭南园林的空间布局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根据功能需要适当安排,随机应变,设施求实重效,顺从人意,灵活汲取多元文化和景观艺术风格加以变化运用。
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穿插交融,结构精巧、形式多变,不拘自然随形或几何构图。
2.2 园林建筑
岭南园林建筑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巧于因借”是气候适应性设计在地域条件下的表现,充分利用南方长夏无冬、温暖宜人的气候特点,以“虚”代“实”,模糊建筑室内外的界限,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使建筑与园林环境融为一体(图14)。“精在体宜”则体现在园林建筑轻盈灵巧、明朗通透,色彩清新淡雅(图15)。
2.3 园林植物
公共园林是为人服务的,在广州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气候适应性设计也在植物配置上充分体现出来,岭南园林多选择冠大荫浓的乔木,为游人提供足够的遮阴,因此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浓荫成为植物景观的基调。
自然形成的在地植物群落本身就是体现地域景观的天然标杆,因此岭南园林植物配置多采用自然群落式组团,来模拟地域性自然植物群落,以乔木-小乔-灌木-地被形成葱茏繁密的复层结构,呈现出高郁闭度的典型岭南植物景观(图16)。
突出岭南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凸显四季长绿、繁花如云的地域优势。大量运用各类地带性植物,以棕榈科、木质大藤本等亚热带植物体现出特有的南国情调(图17)。
乡土树种为造园植物的主体,体现岭南园林的地方风貌。适当选用已经驯化、适生性良好的外来树种丰富园林植物景观。
2.4 园林水景
岭南民俗注重风水,普遍认为水能旺财,因而十分重视水景的创造和利用。岭南园林理水形式多样,尤其注重结合建筑设置水景,使水景空间渗透于建筑内外。如珠江公园荫棚中,溪涧与小径的穿插构成了室内的基本骨架,溪涧流出室外,汇入中心湖区(图18)。
岭南园林水景主题化、意境化,不同与其他地区的古典园林,较少直接模拟自然山水格局,而是通过高度抽象概括出山水意象,水中叠石,以石代山,形成玲珑精致的水石格局。这也是从五代“九曜园”的水石庭开始,延续千年的岭南园林独有理水方式[3~4]。
几何形的水池也是岭南园林水景的一大特色,岭南园林从南越国宫苑园林中继承的理水传统,有别于其他地区,体现在规则几何形池岸的娴熟运用,或采用规则几何式与自然山水形式的结合体,池岸色彩与材质丰富多变。
2.5园林材料和工艺特色
岭南园林的营建特别强调就地取材,巧用本地材料,低材高用、粗材精用、精材巧用,降低造园成本,彰显地域风格。园林中常运用水产动物废料、乡土植物材料等作为建设材料,简朴而不简陋,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和园林小品。园林工艺特色为精工巧制、秀美繁丽,运用在园林装饰中,多采用塑石、塑木、水磨石等工艺手法,匠心巧运,粗材精制,工艺精湛绝伦,突出体现地方工艺的传统价值。如草暖公园采用红色地砖菱形铺设,模拟当时很少见的红色西瓦,最终的鱼鳞状瓦屋顶富有趣味,是低材高用的范例(图19);兰圃中园林小品的水磨石、水刷石工艺极为精湛,装饰线条宽度只有5mm,充分体现了粗材精用的精神(图20)。
结语
什么是真正的现代岭南园林特色?
我们认为,现代岭南园林特色肯定不是僵化的教条,更不会是什么固定的形式或者视觉符号,其精神内核来自岭南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务实创新,这种开放的文化态度,使得岭南园林一直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景观风貌。同时,务实创新的精神,也使岭南园林尊重和适应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因地制宜,产生了富于地域性特征的园林空间和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石安海,林兆璋,陈泽泓.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9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广州公园建设编委会. 广州公园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周琳洁. 广东近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李青(1970-),女,四川人,园林设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岭南园林;兰圃;草暖公园;珠江公园;特色;广州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6-0000-00
2012年金秋,在庆祝广东园林学会成立50周年之际,广州现代岭南园林,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在广州,岭南园林的现代实践,始于上世纪50年代。50年代到70年代,园林设计建设最重要的方式方法来自于传统园林的造园经验,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城市公园,如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等,都借鉴了传统园林的一些造园手法。作为公共绿地,这些城市公园必须兼顾面向公众的服务功能,因此也学习了西方公共园林以及前苏联的部分布局手法。7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初,广东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新思潮、新形式大量涌入,使广州的公共园林出现了清新活泼的新气象,也成为新时期岭南园林的新风貌。
过去五十年是现代岭南园林发展的黄金年代。由于广东所处在的特殊情况,广州一直是计划经济时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为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相对开放的环境,使岭南地区在观念上比较开放包容,务实求利[1]。在这样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的背景下,这个时期的园林设计和建设探索,比较少意识形态上的束缚,有着相对于国内其他地方更为宽松的创作环境,园林设计者们才有机会放开手脚进行富于新意的创作探索。岭南园林界的前辈们开拓创新,精心设计和营建,出现了很多园林精品,地方园林景观逐渐建立了有别与其他地区的清晰面貌,在现代意义上建立起声名、自成为流派。我们今天所说的岭南园林,已经不仅是以广东四大名园为首的传统岭南园林,更多的是指岭南园林的现代成就。
兰圃、草暖公园和珠江公园,分别代表了上世纪70、80、90年代岭南园林的经典作品。这三个年代园林精品风格迥异,多元并存,充分体现了广州现代岭南园林的建设成就。通过对这些园林精品的赏析,我们将回顾广州在现代岭南园林设计与建设的实践成果,也希望从这些景观表达迥然不同的园林中,去追溯和探讨真正的岭南园林精神与特色。
1 三个园林作品:
1.1兰圃:70年代的经典
兰圃,前身是植物标本园,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改建成中国第一座以兰花为主题的专类公园(图1)。造园过程历经二、三十年,缓慢而有序,风格始终保持统一,到1970年代后,基本完成现有园林格局(图2)。
兰圃面积不大,总面积约4hm?,地块狭长。在设计上吸取了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规划布局化直为曲,在狭长地带巧妙安排岭南园林风格的四大景区,使单一直线型的空间变为多样的曲折空间,兰棚、亭榭、荷塘、溪涧、山石点缀其间,景观序列变化丰富,园林空间含蓄隐秀,小中见大,突出体现了“静、秀、趣、雅”的传统园林风格。
兰圃是一个向传统岭南园林致敬的作品,整个园林的营造手法都体现了传统造园精神。空间精巧多变,步移景异,通过不同尺度景观空间的收放抑扬,在一个狭小的场地上营建出变化多样、余韵无穷的园林胜境;娴熟运用了古典园林的借景、框景、障景、对景等手法,通过形式各异的景门、景窗、通廊、花格、树丛等扩大园林景深,使园林空间更曲折丰富,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图3)。
园中建筑小品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形式古朴典雅。建筑空间布局自由,轻盈通透,与植物、山石、溪涧所组成的室外空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图4)。
景石、溪涧和建筑装折等园林细部的手法工艺取法传统,如玲珑剔透的湖石假山,彩色蚀刻玻璃花窗、石制栏杆等的古典构件等,使园林充满古典韵味(图5、6)。
1.2草暖公园:80年代的富丽
草暖公园,面积1.34 hm?,建于1985年,取唐代李贺“草暖云昏万里春” [2]之意命名。草暖公园面积虽然很小,才1hm?多,但是特别能体现1980年代的时代精神。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充满朝气蓬勃的建设热情,敢为天下先,园林设计师大胆创新,创作出解放后我国第一例采用西式方法营造的城市园林——草暖公园,在全国园林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园内以大片草坪为中心,草坪上散落修剪的灌木球,间以树木、花丛、建筑和喷水池,构成色彩丰富、线条流畅、节奏明快的园林美景,景观开阔而明朗。园林建筑为白墙红瓦的西班牙式建筑(图7),高低错落,尖顶、老虎窗等造型突出了南欧风情(图8),与白色的西式雕塑、铁艺花架亭相映成趣,园林色彩浓艳富丽。
音乐喷泉厅的室内设有彩灯音乐喷泉,喷水池面积达100m?,是广州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声光电子音乐喷泉装置(本世纪复建后已不存)。
1.3 珠江公园:90年代的清新
珠江公园面积为28.3hm?,1990年代建成。园址地势平坦,通过地形的设计改造,形成自然山水园的骨架。造园的最大特点是是植物造景,全园设了六个主题专类植物景区,分别为风景林区、萌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湖滨区,均以专类植物作为造景主体,以突出植物造景为原则,运用丰富的植物品种组合成各具特色的植物群落,形成错落有致、层次丰富、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植物景观,谱写出一曲丰富绚丽的植物交响诗。
珠江公园建筑物不多,满目葱茏,格调清新自然。主园路根据东西南北的分区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行道树,形成舒适的林荫道,联系各个景区(图9)。
1.3.1风景林区 风景林区在全园最高的山上,种植混交林,间有不同品种的开花乔木,根据树种不同的季相特点和花期,营造出植物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山林景观。山林南面的“奔雷”瀑布声势浩大、雄伟壮观,瀑布下的溪涧流过山林,蜿蜒曲折。溪涧注重与绿化植物配合,使植物景观融入溪涧中,造就出自然山林水涧的效果(图10)。 1.3.2荫生植物区 荫生植物区建有荫生植物棚、茶室、溪涧。荫棚内植以热带荫生植物,品种繁多,有多种珍稀植物品种,如有“活化石”之称的黑桫椤及澳洲苏铁等品种(图11)。山石溪涧“石涧鸣琴”贯穿整个景区,流淌在葱茏繁茂的植物中。
1.3.3专类园区 棕榈园种植有百多种棕榈科植物,各个品种都有不同的姿态特点,表现出独特的热带植物风光(图12)。桂花园设有别致的桂花廊,各种桂花盛开的秋季,香远益清。木兰园以种植木兰科植物为主,园中的荷花玉兰、玉堂春、二乔木兰和白兰,春天繁花似锦,争奇斗妍。
1.3.4中心湖区 中心湖取名为“快绿湖”,沿着湖区有 “椰风水榭”、曲桥、卵石滩等景点,湖边及岛中遍植落羽杉林、南洋杉林和棕榈林,组成起伏有致的湖区林冠线,湿地植物和开花灌木则增加了色彩和层次感(图13)。
珠江公园是1990年代到新世纪城市园林生态化设计的肇始,此前造园的植物配置尚在追求“入画”的纯景观效果,珠江公园比较早地开始了植物生境和景观结合的生态园林设计。从那以后,生态化设计逐渐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流。
2 岭南园林特色
前述现代岭南园林的三个年代作品,景观表达差异很大,风格迥然不同:兰圃延续了岭南园林的传统格局和形式,小中见大,精巧绝伦;草暖公园则是典型的西式园林,浓艳富丽,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热情和活力的表现;珠江公园则是1990年代后回归生态自然,充分体现植物的地域性景观营造的精彩设计。
三个园林作品,具象形式虽然不同,却同样体现了岭南园林的精神和特色,成为现代岭南园林的佳作。从这些风格殊异的园林精品中,我们不禁要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岭南园林特色?
岭南园林的特色形成,离不开岭南文化的土壤,岭南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务实创新,使得实用性和创新性是岭南园林一脉相承、延续至今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固步自封的僵化思想。这,才是岭南园林的核心精神。
在这样的精神内核影响下,岭南园林的创作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根据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等特点,在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中凸显地域色彩和文化特征,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变的面貌。具体到园林设计和建设的实践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园林空间布局
岭南园林的空间布局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根据功能需要适当安排,随机应变,设施求实重效,顺从人意,灵活汲取多元文化和景观艺术风格加以变化运用。
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穿插交融,结构精巧、形式多变,不拘自然随形或几何构图。
2.2 园林建筑
岭南园林建筑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巧于因借”是气候适应性设计在地域条件下的表现,充分利用南方长夏无冬、温暖宜人的气候特点,以“虚”代“实”,模糊建筑室内外的界限,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使建筑与园林环境融为一体(图14)。“精在体宜”则体现在园林建筑轻盈灵巧、明朗通透,色彩清新淡雅(图15)。
2.3 园林植物
公共园林是为人服务的,在广州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气候适应性设计也在植物配置上充分体现出来,岭南园林多选择冠大荫浓的乔木,为游人提供足够的遮阴,因此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浓荫成为植物景观的基调。
自然形成的在地植物群落本身就是体现地域景观的天然标杆,因此岭南园林植物配置多采用自然群落式组团,来模拟地域性自然植物群落,以乔木-小乔-灌木-地被形成葱茏繁密的复层结构,呈现出高郁闭度的典型岭南植物景观(图16)。
突出岭南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凸显四季长绿、繁花如云的地域优势。大量运用各类地带性植物,以棕榈科、木质大藤本等亚热带植物体现出特有的南国情调(图17)。
乡土树种为造园植物的主体,体现岭南园林的地方风貌。适当选用已经驯化、适生性良好的外来树种丰富园林植物景观。
2.4 园林水景
岭南民俗注重风水,普遍认为水能旺财,因而十分重视水景的创造和利用。岭南园林理水形式多样,尤其注重结合建筑设置水景,使水景空间渗透于建筑内外。如珠江公园荫棚中,溪涧与小径的穿插构成了室内的基本骨架,溪涧流出室外,汇入中心湖区(图18)。
岭南园林水景主题化、意境化,不同与其他地区的古典园林,较少直接模拟自然山水格局,而是通过高度抽象概括出山水意象,水中叠石,以石代山,形成玲珑精致的水石格局。这也是从五代“九曜园”的水石庭开始,延续千年的岭南园林独有理水方式[3~4]。
几何形的水池也是岭南园林水景的一大特色,岭南园林从南越国宫苑园林中继承的理水传统,有别于其他地区,体现在规则几何形池岸的娴熟运用,或采用规则几何式与自然山水形式的结合体,池岸色彩与材质丰富多变。
2.5园林材料和工艺特色
岭南园林的营建特别强调就地取材,巧用本地材料,低材高用、粗材精用、精材巧用,降低造园成本,彰显地域风格。园林中常运用水产动物废料、乡土植物材料等作为建设材料,简朴而不简陋,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和园林小品。园林工艺特色为精工巧制、秀美繁丽,运用在园林装饰中,多采用塑石、塑木、水磨石等工艺手法,匠心巧运,粗材精制,工艺精湛绝伦,突出体现地方工艺的传统价值。如草暖公园采用红色地砖菱形铺设,模拟当时很少见的红色西瓦,最终的鱼鳞状瓦屋顶富有趣味,是低材高用的范例(图19);兰圃中园林小品的水磨石、水刷石工艺极为精湛,装饰线条宽度只有5mm,充分体现了粗材精用的精神(图20)。
结语
什么是真正的现代岭南园林特色?
我们认为,现代岭南园林特色肯定不是僵化的教条,更不会是什么固定的形式或者视觉符号,其精神内核来自岭南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务实创新,这种开放的文化态度,使得岭南园林一直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景观风貌。同时,务实创新的精神,也使岭南园林尊重和适应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因地制宜,产生了富于地域性特征的园林空间和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石安海,林兆璋,陈泽泓.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9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广州公园建设编委会. 广州公园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周琳洁. 广东近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李青(1970-),女,四川人,园林设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