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三自”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灵魂和指导思想——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自主探究,课后自主练习
对于预习有这样几种观点:
1.以往大家普遍认为课前不必要预习,就是在讲授新课时也不让学生先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通过“教学内容保密”和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魔术”般地一层一层揭开新知的面纱,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胃口的目的。大家都担心学生预习后往往是“一瓶不响,半瓶乱晃”,上课时不能认真听讲,增加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处理不好还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若上公开课,更是不敢让学生预习,生怕给人一种弄虚作假的感觉。
2.预习是必要的,预习可以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沟通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对于后进生来讲,预习能促使他们提前起步,增强自信心;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是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要看教材而定。有需要学生课前先了解的,就得让学生去做。对于能认真学习的学生,预习是有一定好处的,预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发现问题,上课时就能带着问题听课。
4.预习可分为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课外预习主要是在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准备学具;课内预习主要是利用课堂开始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感知学习内容。
课前以预习为主。将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良好习惯。每次学习新知识之前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地进行预习,通过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网上搜索等多渠道广泛搜集与新知识有关的信息,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预设;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将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堂上;将自己课前的预习方法和体会带到课堂上。
二、“五步”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模式——预习与汇报,尝试与探索,交流与讲解,练习与提高和实践与应用
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
1.新知探索与构建。预习与汇报、尝试与探索、交流与讲解是学习新知的三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充分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知和体会,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开展个人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交流与教师讲解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在合作中创新、在交流中吸收、在倾听中完善。一般地,课堂上学习新知可按三个程序进行:(1)汇报预习体会,提出研讨问题;(2)尝试探索新知,开展小组研讨;(3)交流讲解新知,促进知识构建。这三个环节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做到课堂上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意见交流和合作研讨,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开展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进行研讨和探究,通过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教师的参与更能让学生无法探究的知识以交流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自主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技能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练习与提高和实践与应用则是应用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1)练习与提高就是学生运用新知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教学中我们要优化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完善内化新知,变机械的练习为学生应用新知、理解深化的主要手段。(2)实践与应用是指在学生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学目标之后,要着力培养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要注意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课后作业要多一些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学科和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目的在于拓宽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项练习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现实背景或问题情境中,通过安排与新知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迁移水平的练习。(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对于预习有这样几种观点:
1.以往大家普遍认为课前不必要预习,就是在讲授新课时也不让学生先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通过“教学内容保密”和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魔术”般地一层一层揭开新知的面纱,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胃口的目的。大家都担心学生预习后往往是“一瓶不响,半瓶乱晃”,上课时不能认真听讲,增加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处理不好还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若上公开课,更是不敢让学生预习,生怕给人一种弄虚作假的感觉。
2.预习是必要的,预习可以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沟通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对于后进生来讲,预习能促使他们提前起步,增强自信心;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是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要看教材而定。有需要学生课前先了解的,就得让学生去做。对于能认真学习的学生,预习是有一定好处的,预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发现问题,上课时就能带着问题听课。
4.预习可分为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课外预习主要是在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准备学具;课内预习主要是利用课堂开始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感知学习内容。
课前以预习为主。将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良好习惯。每次学习新知识之前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地进行预习,通过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网上搜索等多渠道广泛搜集与新知识有关的信息,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预设;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将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堂上;将自己课前的预习方法和体会带到课堂上。
二、“五步”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模式——预习与汇报,尝试与探索,交流与讲解,练习与提高和实践与应用
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
1.新知探索与构建。预习与汇报、尝试与探索、交流与讲解是学习新知的三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充分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知和体会,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开展个人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交流与教师讲解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在合作中创新、在交流中吸收、在倾听中完善。一般地,课堂上学习新知可按三个程序进行:(1)汇报预习体会,提出研讨问题;(2)尝试探索新知,开展小组研讨;(3)交流讲解新知,促进知识构建。这三个环节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做到课堂上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意见交流和合作研讨,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开展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进行研讨和探究,通过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教师的参与更能让学生无法探究的知识以交流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自主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技能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练习与提高和实践与应用则是应用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1)练习与提高就是学生运用新知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教学中我们要优化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完善内化新知,变机械的练习为学生应用新知、理解深化的主要手段。(2)实践与应用是指在学生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学目标之后,要着力培养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要注意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课后作业要多一些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学科和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目的在于拓宽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项练习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现实背景或问题情境中,通过安排与新知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迁移水平的练习。(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