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州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产业结构一直存在偏“重”的特点。作为柳州乃至广西经济的支撑点——柳州高新区,如何在传统产业经济圈中突围……
132平方公里的柳州高新区(柳东新区)面临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双重重任。如何适应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要求,怎样走好产业升级和产业新兴道路?未来的柳州高新区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5月8日,柳东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正铭向记者描绘了新区的“山清水秀”。
借力高端资源
记者:柳州有着6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柳州高新区也成立了18年,您认为多年的工业发展,柳州积淀下来的是什么?
刘正铭:柳州是广西乃至华南、西南工业重镇,现有工业企业3500户,其中大型工业企业10家,上市企业5家,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多种产业并存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对于柳州高新区而言,18年的发展积淀,最重要的是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和新的服务理念。
记者:创新体系建设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刘正铭:柳州高新区现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3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家、4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
2007年~2009年,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2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3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7个。2009年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约26000人,硕士以上(含留学人员)各类人才1500多人,其中博士以上75人。
当然,相对于其他高新区,我们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方面还显得落后,但是我们可以与高端合作。高新区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150多所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合作建立多个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小试研究、中试开发直至产业化的创新体系。建立了国家级技术转移交流服务平台,已建立上海——柳州技术转移视频服务系统、中科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柳州分中心,成为天津滨海国际节能技术服务平台会员单位。我们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经营柳州高新区的创新体系,以新思路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老路。
高新产业突起
记者:柳州高新区近几年工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刘正铭:2009年,柳州工业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完成工业总产值20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全广西的1/4,在2006年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基础上,三年翻了一番,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柳州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67.49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64.35亿元,占全市的33.03%,同比增长128.06%;工业增加值161.88亿元,占全市的27.53%,同比增长122.28%;净利润总额161.88亿元,占全市的56.31%,同比增长215.08%;税收总额39.70亿元,占全市的47.33%,同比增长237.83%;出口创汇18.90亿元,占全市的63.96%。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市和广西占据重要位置。2009年,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58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超过70%,占柳州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的83%。在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省级高新区中,柳州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利税、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排位第一。
记者:后金融危机时代,柳州高新区做了哪些准备以提高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刘正铭:后金融危机时代,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共识,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受到高度重视。
柳州高新区在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工程机械装备等产业的升级改造方面做出了科学规划,大力推动高新区以现代物流、科技商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化发展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研发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深化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积极发挥高新区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此来增强高新区产业经济抗风险能力。
这里将是世界的“中国铟谷”
记者:柳东新区的成立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那么新区的产业将如何布局?
刘正铭:布局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抛弃传统产业,相反,柳州传统的汽车产业我们投入的精力会更大。因为,有了基础才能创新,没有基础,创新就是空谈。柳州的汽车、重大装备制造、有色金属、钢铁等传统产业对于柳州经济的贡献仍在70%以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下,提升新兴产业所占份额。
高新区依然会紧紧围绕柳州工业“354”产业格局(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传统产业,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现在高新区已成为柳州和广西培育新兴产业的示范基地。
2009年,柳州高新区示范带动全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40亿元,特别是高纯铟、显示器用铟靶材、LED节能用铟化合物、太阳能薄膜电池用铟等以铟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柳州华锡集团已成为全球铟锭产量最大、铟系列深加工产品最多的大型铟专业公司之一。柳州的铟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有品牌影响力的交易中心。这为我们打造“中国铟谷”奠定了基础。
跻身国家队,以提升创新力,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记者:2009年2月,柳州高新区启动了升级国家高新区工作,柳州高新区升级后,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有何意义?
刘正铭:首先我要谈一下柳州的地理位置,柳州东濒粤港澳台,南接北部湾和东南亚,西临云贵高原,北抵长江中游地区,处于华南经济圈和西南经济圈连接地带,又是经济高梯度地区和低梯度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就决定了柳州作为经济梯度衔接点的重要地位。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这是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意见》把西江经济带提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柳州市积极打造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优势,面向粤港澳,加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有利于柳州市依托强大的产业比较优势,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加快发展。《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柳州高新区的升级,将促使柳州与贵阳、重庆、成都以及与广州、昆明高新区一起,共同构建“柳州——贵阳——重庆——成都”的高新技术产业西南轴线,和“广州——柳州——昆明”东西轴线。柳州高新区作为中心节点,将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水平,探索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新模式。
立足柳州、服务广西、面向东盟
记者:柳州高新区未来发展有哪些规划?
刘正铭:柳州高新区将坚持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区域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为导向,大力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以铟为特色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和以关键零部件和智能化、特种化整机为核心的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培育特色创新集群;大力发展科技型服务业,围绕区域企业的需求,建设相应的技术支撑平台。力争到2015年,柳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率超过30%,研发经费总投入占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的比例超过8%;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00家,其中超过100亿元的企业2~3家。力争到2020年,发展成为立足柳州、服务广西、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具体定位在四个方面:一是成为北部湾地区的创新节点和西江经济带的科技引擎;二是成为柳州产业结构升级的源动力;三是成为柳东新区建设的核心载体;四是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化科技对接平台。
当前,柳州高新区正在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将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和保障工作。从长远来看,要以升促建,提升柳州高新区的发展水平,为柳州乃至广西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32平方公里的柳州高新区(柳东新区)面临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双重重任。如何适应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要求,怎样走好产业升级和产业新兴道路?未来的柳州高新区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5月8日,柳东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正铭向记者描绘了新区的“山清水秀”。
借力高端资源
记者:柳州有着6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柳州高新区也成立了18年,您认为多年的工业发展,柳州积淀下来的是什么?
刘正铭:柳州是广西乃至华南、西南工业重镇,现有工业企业3500户,其中大型工业企业10家,上市企业5家,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多种产业并存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对于柳州高新区而言,18年的发展积淀,最重要的是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和新的服务理念。
记者:创新体系建设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刘正铭:柳州高新区现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3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家、4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
2007年~2009年,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2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3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7个。2009年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约26000人,硕士以上(含留学人员)各类人才1500多人,其中博士以上75人。
当然,相对于其他高新区,我们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方面还显得落后,但是我们可以与高端合作。高新区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150多所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合作建立多个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小试研究、中试开发直至产业化的创新体系。建立了国家级技术转移交流服务平台,已建立上海——柳州技术转移视频服务系统、中科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柳州分中心,成为天津滨海国际节能技术服务平台会员单位。我们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经营柳州高新区的创新体系,以新思路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老路。
高新产业突起
记者:柳州高新区近几年工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刘正铭:2009年,柳州工业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完成工业总产值20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全广西的1/4,在2006年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基础上,三年翻了一番,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柳州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67.49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64.35亿元,占全市的33.03%,同比增长128.06%;工业增加值161.88亿元,占全市的27.53%,同比增长122.28%;净利润总额161.88亿元,占全市的56.31%,同比增长215.08%;税收总额39.70亿元,占全市的47.33%,同比增长237.83%;出口创汇18.90亿元,占全市的63.96%。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市和广西占据重要位置。2009年,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58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超过70%,占柳州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的83%。在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省级高新区中,柳州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利税、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排位第一。
记者:后金融危机时代,柳州高新区做了哪些准备以提高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刘正铭:后金融危机时代,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共识,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受到高度重视。
柳州高新区在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工程机械装备等产业的升级改造方面做出了科学规划,大力推动高新区以现代物流、科技商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化发展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研发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深化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积极发挥高新区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此来增强高新区产业经济抗风险能力。
这里将是世界的“中国铟谷”
记者:柳东新区的成立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那么新区的产业将如何布局?
刘正铭:布局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抛弃传统产业,相反,柳州传统的汽车产业我们投入的精力会更大。因为,有了基础才能创新,没有基础,创新就是空谈。柳州的汽车、重大装备制造、有色金属、钢铁等传统产业对于柳州经济的贡献仍在70%以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下,提升新兴产业所占份额。
高新区依然会紧紧围绕柳州工业“354”产业格局(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传统产业,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现在高新区已成为柳州和广西培育新兴产业的示范基地。
2009年,柳州高新区示范带动全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40亿元,特别是高纯铟、显示器用铟靶材、LED节能用铟化合物、太阳能薄膜电池用铟等以铟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柳州华锡集团已成为全球铟锭产量最大、铟系列深加工产品最多的大型铟专业公司之一。柳州的铟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有品牌影响力的交易中心。这为我们打造“中国铟谷”奠定了基础。
跻身国家队,以提升创新力,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记者:2009年2月,柳州高新区启动了升级国家高新区工作,柳州高新区升级后,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有何意义?
刘正铭:首先我要谈一下柳州的地理位置,柳州东濒粤港澳台,南接北部湾和东南亚,西临云贵高原,北抵长江中游地区,处于华南经济圈和西南经济圈连接地带,又是经济高梯度地区和低梯度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就决定了柳州作为经济梯度衔接点的重要地位。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这是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意见》把西江经济带提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柳州市积极打造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优势,面向粤港澳,加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有利于柳州市依托强大的产业比较优势,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加快发展。《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柳州高新区的升级,将促使柳州与贵阳、重庆、成都以及与广州、昆明高新区一起,共同构建“柳州——贵阳——重庆——成都”的高新技术产业西南轴线,和“广州——柳州——昆明”东西轴线。柳州高新区作为中心节点,将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水平,探索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新模式。
立足柳州、服务广西、面向东盟
记者:柳州高新区未来发展有哪些规划?
刘正铭:柳州高新区将坚持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区域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为导向,大力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以铟为特色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和以关键零部件和智能化、特种化整机为核心的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培育特色创新集群;大力发展科技型服务业,围绕区域企业的需求,建设相应的技术支撑平台。力争到2015年,柳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率超过30%,研发经费总投入占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的比例超过8%;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00家,其中超过100亿元的企业2~3家。力争到2020年,发展成为立足柳州、服务广西、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具体定位在四个方面:一是成为北部湾地区的创新节点和西江经济带的科技引擎;二是成为柳州产业结构升级的源动力;三是成为柳东新区建设的核心载体;四是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化科技对接平台。
当前,柳州高新区正在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将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和保障工作。从长远来看,要以升促建,提升柳州高新区的发展水平,为柳州乃至广西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