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化社会中,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助于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公平。本文阐释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引入了可以预测使用者接受信息技术的UTAUT模型,基于UTAUT模型提出了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办好农村基础教育对提高国民基本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教学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始终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降低教育成本,使农村学生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个性化的海量学习资源的支持,使“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成为可能。
理论上,信息技术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在实践中,由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不仅传统城乡二元化背景下的教育鸿沟不会消除,还可能面临新型数字鸿沟。为推动信息化教学在农村的开展,我国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通过国家加大投入的方式可以快速缩小城乡在硬件上的差距。然而硬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水平,缩小城乡数字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
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是研究信息化教学的逻辑起点。当前教育界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能力构成。如顾小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以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王文君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写作教学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能力。二是能力标准。英国早在1988年就出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而我国也于2004年提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于2014年进一步提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分别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以及学习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
二、UTAUT模型介绍
UTAUT(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全称是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模型。UTAUT模型是Venkatesh等人在整合了以往模型的基础上于2003年首次提出的。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使用者接受信息技术的情况,是当前学术界使用最多、最可靠的模型。UTAUT模型在国内应用时间不长,但是发展很快,并在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依据UTAUT模型,有四个关键因素影响着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一是绩效期望,指使用者认为新技术改善原有工作的程度;二是努力期望,指使用者认为学习新技术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三是社会影响,指使用者感知到的重要任务使用新技术的期望;四是便利条件,指使用者感受到的主管部门对推广新技术的支持程度。UTAUT模型认为上述四个关键因素会影响使用意向,并最终影响使用行为的发生。
三、基于UTAUT模型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对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一般的模式是中央投入、地方负责、学校管理、教师培训。本文在此模式框架下,立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有的硬件条件,基于UTAUT模型对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出如下策略:
1.提升绩效期望。有研究显示,绩效期望对教师信息化教学使用意向影响最显著。绩效期望的高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使用者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重视程度,二是使用者认为信息化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能提升教学质量。前者涉及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城乡差异很大,因而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培训能否取得效果,主要看组织者能否提出有效的培训计划。对于后者,相关组织者需要提供成功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甚至建设信息化教学示范中心,使农村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上”。总之,在持续的培训中,不仅需要提升技术和理念,还需要接触到可复制的优质信息化教学案例,以优质课程资源带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2.降低努力期望。教师认为自己需要付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实施。在这一因素上,往往老教师和新教师面临不同的困难。一般而言,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会高估信息化教学的难度;而新入职的教师往往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但教学经验不足,需要提升專业能力,会高估传统教学的难度。因此,要合理搭配教师团队,通过团队评价制度,协调好新老教师的利益,促使新老教师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有效降低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努力期望。
3.增加社会影响。教师是社会中的人,在决策时容易受到周边人群,尤其是教育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影响。这需要有关部门在中观层面加强政策激励与引导。在宏观层面,为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明确在持续加大农村学校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快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在硬件方面,经过持续多年的建设,很多农村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硬件设施。由于一些农村学校配备设备相对较晚,设备反而更先进一些。然而,与快速到位的硬件资源相比,高水平人才很难在短时间内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外部引入,通过招聘具有一定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教师,快速改变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二是内部挖潜,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完成传统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变。国家政策很难对这些具体问题做出回应,这需要地方教育局加强中观层面政策的激励与引导,营造人人重视信息化教学的氛围。
4.营造便利条件。教学信息化的便利条件主要来自组织的支持。这种支持有硬件方面的,有软件方面的,也有政策方面的。硬件方面的支持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这早已是各方共识。然而,软件方面的建设同样必不可少。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需要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库,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减少教师无谓的付出,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增强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自信心,使信息化教学进入良性循环。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直接的参与者。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消除数字鸿沟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本文基于UTAUT模型,从改善绩效期望、降低努力期望、增加社会影响和营造便利条件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希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67-74.
[3]韩啸.整合技术接受模型的荟萃分析:基于国内10年研究文献[J].情报杂志,2017(8).
[4]张思,刘清堂,黄景修,等.中小学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影响因素研究——基于UTAUT模型的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6(3):99-106.
[5]潘炳超.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
[6]赵健,郭绍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
注:本文系通化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纪兴(1977— ),吉林通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关键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办好农村基础教育对提高国民基本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教学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始终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降低教育成本,使农村学生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个性化的海量学习资源的支持,使“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成为可能。
理论上,信息技术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在实践中,由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不仅传统城乡二元化背景下的教育鸿沟不会消除,还可能面临新型数字鸿沟。为推动信息化教学在农村的开展,我国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通过国家加大投入的方式可以快速缩小城乡在硬件上的差距。然而硬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水平,缩小城乡数字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
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是研究信息化教学的逻辑起点。当前教育界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能力构成。如顾小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以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王文君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写作教学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能力。二是能力标准。英国早在1988年就出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而我国也于2004年提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于2014年进一步提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分别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以及学习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
二、UTAUT模型介绍
UTAUT(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全称是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模型。UTAUT模型是Venkatesh等人在整合了以往模型的基础上于2003年首次提出的。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使用者接受信息技术的情况,是当前学术界使用最多、最可靠的模型。UTAUT模型在国内应用时间不长,但是发展很快,并在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依据UTAUT模型,有四个关键因素影响着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一是绩效期望,指使用者认为新技术改善原有工作的程度;二是努力期望,指使用者认为学习新技术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三是社会影响,指使用者感知到的重要任务使用新技术的期望;四是便利条件,指使用者感受到的主管部门对推广新技术的支持程度。UTAUT模型认为上述四个关键因素会影响使用意向,并最终影响使用行为的发生。
三、基于UTAUT模型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对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一般的模式是中央投入、地方负责、学校管理、教师培训。本文在此模式框架下,立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有的硬件条件,基于UTAUT模型对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出如下策略:
1.提升绩效期望。有研究显示,绩效期望对教师信息化教学使用意向影响最显著。绩效期望的高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使用者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重视程度,二是使用者认为信息化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能提升教学质量。前者涉及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城乡差异很大,因而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培训能否取得效果,主要看组织者能否提出有效的培训计划。对于后者,相关组织者需要提供成功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甚至建设信息化教学示范中心,使农村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上”。总之,在持续的培训中,不仅需要提升技术和理念,还需要接触到可复制的优质信息化教学案例,以优质课程资源带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2.降低努力期望。教师认为自己需要付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实施。在这一因素上,往往老教师和新教师面临不同的困难。一般而言,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会高估信息化教学的难度;而新入职的教师往往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但教学经验不足,需要提升專业能力,会高估传统教学的难度。因此,要合理搭配教师团队,通过团队评价制度,协调好新老教师的利益,促使新老教师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有效降低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努力期望。
3.增加社会影响。教师是社会中的人,在决策时容易受到周边人群,尤其是教育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影响。这需要有关部门在中观层面加强政策激励与引导。在宏观层面,为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明确在持续加大农村学校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快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在硬件方面,经过持续多年的建设,很多农村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硬件设施。由于一些农村学校配备设备相对较晚,设备反而更先进一些。然而,与快速到位的硬件资源相比,高水平人才很难在短时间内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外部引入,通过招聘具有一定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教师,快速改变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二是内部挖潜,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完成传统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变。国家政策很难对这些具体问题做出回应,这需要地方教育局加强中观层面政策的激励与引导,营造人人重视信息化教学的氛围。
4.营造便利条件。教学信息化的便利条件主要来自组织的支持。这种支持有硬件方面的,有软件方面的,也有政策方面的。硬件方面的支持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这早已是各方共识。然而,软件方面的建设同样必不可少。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需要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库,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减少教师无谓的付出,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增强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自信心,使信息化教学进入良性循环。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直接的参与者。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消除数字鸿沟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本文基于UTAUT模型,从改善绩效期望、降低努力期望、增加社会影响和营造便利条件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希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67-74.
[3]韩啸.整合技术接受模型的荟萃分析:基于国内10年研究文献[J].情报杂志,2017(8).
[4]张思,刘清堂,黄景修,等.中小学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影响因素研究——基于UTAUT模型的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6(3):99-106.
[5]潘炳超.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
[6]赵健,郭绍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
注:本文系通化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纪兴(1977— ),吉林通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