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柔一中地处京郊明珠怀柔城中,位于风光旖旎的怀柔水库之畔,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学校建于1956年,1978年被确定为怀柔县重点中学,2004年被批准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示范校。学校坚持“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办学方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多年来,全校上下形成了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积极进取、严谨治学的人文精神。学校先后被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单位”、教育部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金鹏科技团成员校”等多项荣誉。
近5年来,特别是被确认为市级示范性高中以来,怀柔一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的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科技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学、体育与健康等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也小有名气。学校的示范作用不仅表现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上,更表现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校本教研、教学质量和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一、遵循学校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怀柔一中在示范校建设以来之所以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关键是学校确立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怀柔一中人练好了两项“内功”,第一项是干部、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并能够反作用于办学实践;第二项是干部、教师两支队伍在实现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专业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一切以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发展为本的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协同”的办学理念,在怀柔一中的办学实践中得到了全面有效的落实。“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协同的办学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干部的思想与管理行为之中,渗透到了学校的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改革之中,渗透到了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评价的工作行为之中。这“三个渗透”为怀柔一中创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坚持“两基”、“两全”、“三分”、“两重点”的操作方法。“两基”即要摸清学校整体学生的“四育”基础水平,摸清班级学生整体的“四育”基础水平,制定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策略;“两全”就是学校的教育既要做到使全体学生发展(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又要做到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分”是指学校要做到根据学生的智能、基础、生理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实现分段、分层、分类发展;“两重点”即对全体学生,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含德、智、体、美)和创新精神。几年来,我们遵循这一方法,在校本课程设置与校本教材的开发、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建立、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性改革与实践,为学生创建了全面发展的良好机制与氛围,使怀柔一中的毕业生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的整体进步
“科技教育”是怀柔一中突出的办学特色,这一办学特色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对怀柔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带动怀柔一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世纪70年代末,怀柔一中被确定为重点中学,这里聚集了全县的优秀教师。在紧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非常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一批优秀教师率先搞起了化学、环保、生物小组,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兴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学校的辉煌时期。1983年高考,学生刘燕、赵艳萍的英语得了满分,轰动全国;生物小组的张立敬在北京市和全国生物竞赛中连连夺魁,被《北京日报》称为“女状元”;地理小组赵振岐的科技小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名扬京郊;北京林业大学开始从我校生物小组的同学中招收保送生。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学校科技教育逐步形成了办学特色,生物、环保、物理制作、航模、科技小组办得红红火火,其中生物小组5次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竞赛,取得4次第一、1次第二的好成绩。中国林学会把科技工作站的牌子挂到了学校。
1997年,怀柔一中被评为北京市“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学校。同年,北京市教科院把学校承担的课题《中学科技教育研究》作为北京市教育科研“九五”规划课题,使科技教育走向科研的轨道,学校领导班子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科技教育。自此,怀柔一中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快,并因此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2004年,怀柔一中被市教委授予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28所金鹏科技团成员校之一,学校的科技教育迈上了一个历史的新高。
怀柔一中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的整体进步。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一系列的科技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质,进而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了怀柔一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优质与科技教育办学特色的有机统一。这也为农村县镇中学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办学经验。
三、不断优化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要建设好一支学习型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的领导班子。几年来,学校着力领导班子建设,新提拔了两名校级干部,6名年青的主任级干部。学校的两名校级正职分别参加了北京市校长高研班和全国重点中学校长研修班学习,学校除了在校内组织“怀柔一中专家顾问团”,定时为班子成员进行内部理论培训并坚持成员自学之外,每年都要组织副主任以上干部外出参加一次与个人工作性质相关的、国家级的学术交流或研讨活动,或者外出参观学习。要求干部每年必须领衔参加一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任务,明确提出每一个干部,必须成为研究或领导方面的专家型人才。通过学习和培训,干部的“德、才、学、识”迅速提高。目前,学校干部队伍的官德、师德、工作作风、研究能力、决策能力、科研水平、理论概括能力、实践领导能力都很强,在全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方面,怀柔一中的目标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为此学校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重点开展了五项工程。
青蓝工程:主要对象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求他们在3~5年内必须达到合格的示范性高中教师标准,否则将转岗。制定《怀柔一中青年教师培训考核办法》,在师德、教学基本功、教育科研、德育工作、教材教法五个方面开展培训与考核,考核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考核促培训。
名师工程:主要对象是区及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学期做一节高质量示范课,每学期写一篇高质量论文,拜一位名师并带一名本校徒弟,坚持承担一项科研课题,每学期录制一节高质量录像课。建立名师档案和名师工作室,向专家型教师方向努力。
教育科研工程:在广大教师中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理念,形成“人人有课题,年年出成果”的局面。
课堂教学改革工程:贯彻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校本教研工程: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以学科教研组活动、年级学科备课组活动、教师论坛、外出学习交流考察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同伴互助”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达到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和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怀柔一中基本上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战斗力强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为向“全国名校”的目标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一项长久的、基础的、稳定的事业。50多年风风雨雨,怀柔一中变得更加成熟。随着“首善之都”的建设,怀柔一中人将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更加豪迈的热情、百倍的干劲,坚持科学发展观,使怀柔一中这所高中示范校成为北京市普教系统中的一只奇葩。
作者系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田欣欣)
近5年来,特别是被确认为市级示范性高中以来,怀柔一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的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科技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学、体育与健康等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也小有名气。学校的示范作用不仅表现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上,更表现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校本教研、教学质量和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一、遵循学校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怀柔一中在示范校建设以来之所以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关键是学校确立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怀柔一中人练好了两项“内功”,第一项是干部、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并能够反作用于办学实践;第二项是干部、教师两支队伍在实现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专业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一切以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发展为本的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协同”的办学理念,在怀柔一中的办学实践中得到了全面有效的落实。“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协同的办学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干部的思想与管理行为之中,渗透到了学校的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改革之中,渗透到了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评价的工作行为之中。这“三个渗透”为怀柔一中创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坚持“两基”、“两全”、“三分”、“两重点”的操作方法。“两基”即要摸清学校整体学生的“四育”基础水平,摸清班级学生整体的“四育”基础水平,制定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策略;“两全”就是学校的教育既要做到使全体学生发展(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又要做到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分”是指学校要做到根据学生的智能、基础、生理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实现分段、分层、分类发展;“两重点”即对全体学生,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含德、智、体、美)和创新精神。几年来,我们遵循这一方法,在校本课程设置与校本教材的开发、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建立、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性改革与实践,为学生创建了全面发展的良好机制与氛围,使怀柔一中的毕业生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的整体进步
“科技教育”是怀柔一中突出的办学特色,这一办学特色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对怀柔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带动怀柔一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世纪70年代末,怀柔一中被确定为重点中学,这里聚集了全县的优秀教师。在紧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非常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一批优秀教师率先搞起了化学、环保、生物小组,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兴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学校的辉煌时期。1983年高考,学生刘燕、赵艳萍的英语得了满分,轰动全国;生物小组的张立敬在北京市和全国生物竞赛中连连夺魁,被《北京日报》称为“女状元”;地理小组赵振岐的科技小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名扬京郊;北京林业大学开始从我校生物小组的同学中招收保送生。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学校科技教育逐步形成了办学特色,生物、环保、物理制作、航模、科技小组办得红红火火,其中生物小组5次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竞赛,取得4次第一、1次第二的好成绩。中国林学会把科技工作站的牌子挂到了学校。
1997年,怀柔一中被评为北京市“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学校。同年,北京市教科院把学校承担的课题《中学科技教育研究》作为北京市教育科研“九五”规划课题,使科技教育走向科研的轨道,学校领导班子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科技教育。自此,怀柔一中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快,并因此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2004年,怀柔一中被市教委授予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28所金鹏科技团成员校之一,学校的科技教育迈上了一个历史的新高。
怀柔一中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的整体进步。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一系列的科技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质,进而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了怀柔一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优质与科技教育办学特色的有机统一。这也为农村县镇中学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办学经验。
三、不断优化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要建设好一支学习型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的领导班子。几年来,学校着力领导班子建设,新提拔了两名校级干部,6名年青的主任级干部。学校的两名校级正职分别参加了北京市校长高研班和全国重点中学校长研修班学习,学校除了在校内组织“怀柔一中专家顾问团”,定时为班子成员进行内部理论培训并坚持成员自学之外,每年都要组织副主任以上干部外出参加一次与个人工作性质相关的、国家级的学术交流或研讨活动,或者外出参观学习。要求干部每年必须领衔参加一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任务,明确提出每一个干部,必须成为研究或领导方面的专家型人才。通过学习和培训,干部的“德、才、学、识”迅速提高。目前,学校干部队伍的官德、师德、工作作风、研究能力、决策能力、科研水平、理论概括能力、实践领导能力都很强,在全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方面,怀柔一中的目标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为此学校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重点开展了五项工程。
青蓝工程:主要对象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求他们在3~5年内必须达到合格的示范性高中教师标准,否则将转岗。制定《怀柔一中青年教师培训考核办法》,在师德、教学基本功、教育科研、德育工作、教材教法五个方面开展培训与考核,考核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考核促培训。
名师工程:主要对象是区及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学期做一节高质量示范课,每学期写一篇高质量论文,拜一位名师并带一名本校徒弟,坚持承担一项科研课题,每学期录制一节高质量录像课。建立名师档案和名师工作室,向专家型教师方向努力。
教育科研工程:在广大教师中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理念,形成“人人有课题,年年出成果”的局面。
课堂教学改革工程:贯彻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校本教研工程: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以学科教研组活动、年级学科备课组活动、教师论坛、外出学习交流考察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同伴互助”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达到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和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怀柔一中基本上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战斗力强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为向“全国名校”的目标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一项长久的、基础的、稳定的事业。50多年风风雨雨,怀柔一中变得更加成熟。随着“首善之都”的建设,怀柔一中人将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更加豪迈的热情、百倍的干劲,坚持科学发展观,使怀柔一中这所高中示范校成为北京市普教系统中的一只奇葩。
作者系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