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智能评价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美术活动即是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视觉空间能力,本文将深入阐述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评价内容多元化,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评价主体多元化、互动化,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评价语言层次化、艺术化,不断激励幼儿个性化地创作。能使幼儿保持和延续对美术活动的热情,张扬他们的个性,提高审美能力;让他们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关键词】多元智能 美术活动 评价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多元智力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视觉─空间智力,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籍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幼儿园中常见的是以美术活动的形式呈现。
回顾我们的传统美术教学,大多以教师讲述为主,往往重视了学生创造力、表现力的培养,或是偏重技法的训练,却淡化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的培养。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课堂里的美术评述活动安排得凤毛麟角或是粗枝大叶。这样,幼儿很难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有人做过调查:在美术馆展览厅里参观者差不多每七秒钟就欣赏一幅作品,如果要他们作评论,只能说“好看”“画得很美”“太棒了”等一些口头语,未能体会作品的真正内涵。
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今,许多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但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活动评价,仍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容易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因此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失去童趣”
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发展视觉空间智力时,通常都是凭着自己天真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创作的,他们的思维不会被各种规则所限制,他们总是画着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大人所不能理解的作品,而且通常会用色十分大胆,这正是幼儿的可贵之处。
大人渐渐已被社会所同化,失去想象力,在幼儿的美术作品上,限制了幼儿的视觉空间智力的发展,成人通常用“像不像”来定义幼儿的作品,“你这画的飞机一点都不像,都不会在天上飞的”,还常常会把美术学习看作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是不对的,它应该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总是会对着幼儿的画说着:“画的什么!”一下子就浇灭了幼儿创作的灵感,失去童趣的评价,无形之中,制约着幼儿想象力、艺术畅想。
误区二:“失去个性”
在美术作品的评价上,多年来我们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教育要求总是整齐划一的,经常用“逼真”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老师都会提供范画,让幼儿照着画;很多老师都过于强调技巧,忽视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目标的设定和达到目标的程度与期限上,比如:对于幼儿作品涂色的评价,往往对他们要求太高,定的标准太高,但往往幼儿都是定不死的,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想法,达到的效果就会各有特色,发展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
誤区三:“失去主体”
对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时,往往会只想到教师是幼儿学习的评价者与引导者,让幼儿觉得教师时高高在上的,教师与幼儿之间就有了堵墙,忽视了幼儿主体评价的地位。教师在评价环节时,通常平时绘画,最后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简单的讲评一下,有的时候又因为种种原因,教师自己总结评价完几幅作品后就草草收场。很少去问一问孩子:“画了些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画得怎样呢”。 幼儿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某某的作品好,但真正问他好在哪里,幼儿就会茫然或沉默。
误区四:“失去评价的艺术性”
“画得不错”、“有进步”、“真漂亮”,听起来不错,这几句话经常会出自教师的口中,可是对幼儿来说,这些评价过于笼统,并没有具体指出好在哪里。比如:配色协调、图画清晰、涂色均匀等等方面。幼儿就更不会知道老师的好作品,指的是哪方面的好,他们也不会得到多方面的全面发展。过于多的鼓励,往往给幼儿带来太多自信,盲目的自信,到最后,鼓励失去了本身的意味。
“你画的是什么”、“想想在公园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打扫的”,这类问题又提的太抽象,幼儿不知道从何回答,也就造成了无效指导。有的教师常常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虽然指导语言很具体,却有明显的包办代替的意思。
还有的教师会因为幼儿的想法与自己的不同,不顾幼儿的想法和体验,采用否定性的语言说:“你怎么画的全是线?”“你为什么要把整个人都涂成红色,多丑呀!重画!”以上这些语言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对于幼儿的评价的语言缺少艺术性。
二、孩子都有花期,“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只求播种,不问收获”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了它的成长。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不应该只是给幼儿的作品下一个结论“好不好、丑不丑”,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鼓励,对幼儿艺术天性的保护,同时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成长。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正确的教师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发展幼儿的视觉空间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评价中要意评价指导美术技能技巧的时机和方式,教师要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应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创造力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与多元化,首先,要注重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其次,对孩子作画时的行为习惯的评价;第三,与人合作、创新等综合评价;第四,对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评价。
《指南》提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评价内容应注重全面化、多元化,发现幼儿各自的优点和长处。
具体到某一次美术活动的评价,不光只是看到幼儿的片面,要全面的、多元的去评价幼儿,如:在一节美术活动中,不光可以对幼儿的绘画技巧等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幼儿的绘画习惯等等作出评价,激发幼儿参与绘画的兴趣,才会把美的种子播种。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首先,我们要让幼儿来做评价主体,大人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幼儿的作品,而忽视了幼儿这些作者本身的创作想法。试着听听幼儿的想法,听听他们作品的立意、构思,听听他们是怎么评价自己、同伴的作品的。比如:常常能见到幼儿把整张画都用了一个颜色,对于成人来说,是十分不能理解的,而在幼儿当中,这个现象常常发生。为了幼儿能更好的进行自我作品评价,作为教师要转换评价角色,积极参与引导幼儿评价,与幼儿合作进行评价,将评价的主动权交回到幼儿手中。另外,幼儿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教师要着重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
其次,我们要调动家长参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改变过去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让幼儿、教师、家长作为评价主体参与活动。
(四)评价语言生动化
幼儿时期,他们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往往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師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自己语言的生动化,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提示,激励幼儿个性化的创作。对于幼儿来说一句“你画的不错”远没有理解来的重要,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去试图理解其意,试着先仔细观察再提出评价“你还画了鸡宝宝来陪鸡妈妈呀”,直接的评价很有可能就扼杀了孩子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思维了。因此,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应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挖掘其内在的表达意义。
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幼儿,多方面、多维度全面评价幼儿,从教师评价到幼儿、家长等评价,从浅显笼统的评价到真实有效的评价,教师应发现、理解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的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常立新.多元智力策略在幼儿课堂管理中的实践[J].家长,2019(16):118+120.
[2]张玲兰.多元智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10):14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幼儿园
【关键词】多元智能 美术活动 评价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多元智力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视觉─空间智力,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籍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幼儿园中常见的是以美术活动的形式呈现。
回顾我们的传统美术教学,大多以教师讲述为主,往往重视了学生创造力、表现力的培养,或是偏重技法的训练,却淡化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的培养。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课堂里的美术评述活动安排得凤毛麟角或是粗枝大叶。这样,幼儿很难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有人做过调查:在美术馆展览厅里参观者差不多每七秒钟就欣赏一幅作品,如果要他们作评论,只能说“好看”“画得很美”“太棒了”等一些口头语,未能体会作品的真正内涵。
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今,许多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但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活动评价,仍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容易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因此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失去童趣”
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发展视觉空间智力时,通常都是凭着自己天真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创作的,他们的思维不会被各种规则所限制,他们总是画着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大人所不能理解的作品,而且通常会用色十分大胆,这正是幼儿的可贵之处。
大人渐渐已被社会所同化,失去想象力,在幼儿的美术作品上,限制了幼儿的视觉空间智力的发展,成人通常用“像不像”来定义幼儿的作品,“你这画的飞机一点都不像,都不会在天上飞的”,还常常会把美术学习看作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是不对的,它应该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总是会对着幼儿的画说着:“画的什么!”一下子就浇灭了幼儿创作的灵感,失去童趣的评价,无形之中,制约着幼儿想象力、艺术畅想。
误区二:“失去个性”
在美术作品的评价上,多年来我们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教育要求总是整齐划一的,经常用“逼真”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老师都会提供范画,让幼儿照着画;很多老师都过于强调技巧,忽视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目标的设定和达到目标的程度与期限上,比如:对于幼儿作品涂色的评价,往往对他们要求太高,定的标准太高,但往往幼儿都是定不死的,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想法,达到的效果就会各有特色,发展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
誤区三:“失去主体”
对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时,往往会只想到教师是幼儿学习的评价者与引导者,让幼儿觉得教师时高高在上的,教师与幼儿之间就有了堵墙,忽视了幼儿主体评价的地位。教师在评价环节时,通常平时绘画,最后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简单的讲评一下,有的时候又因为种种原因,教师自己总结评价完几幅作品后就草草收场。很少去问一问孩子:“画了些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画得怎样呢”。 幼儿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某某的作品好,但真正问他好在哪里,幼儿就会茫然或沉默。
误区四:“失去评价的艺术性”
“画得不错”、“有进步”、“真漂亮”,听起来不错,这几句话经常会出自教师的口中,可是对幼儿来说,这些评价过于笼统,并没有具体指出好在哪里。比如:配色协调、图画清晰、涂色均匀等等方面。幼儿就更不会知道老师的好作品,指的是哪方面的好,他们也不会得到多方面的全面发展。过于多的鼓励,往往给幼儿带来太多自信,盲目的自信,到最后,鼓励失去了本身的意味。
“你画的是什么”、“想想在公园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打扫的”,这类问题又提的太抽象,幼儿不知道从何回答,也就造成了无效指导。有的教师常常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虽然指导语言很具体,却有明显的包办代替的意思。
还有的教师会因为幼儿的想法与自己的不同,不顾幼儿的想法和体验,采用否定性的语言说:“你怎么画的全是线?”“你为什么要把整个人都涂成红色,多丑呀!重画!”以上这些语言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对于幼儿的评价的语言缺少艺术性。
二、孩子都有花期,“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只求播种,不问收获”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了它的成长。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不应该只是给幼儿的作品下一个结论“好不好、丑不丑”,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鼓励,对幼儿艺术天性的保护,同时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成长。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正确的教师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发展幼儿的视觉空间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评价中要意评价指导美术技能技巧的时机和方式,教师要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应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创造力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与多元化,首先,要注重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其次,对孩子作画时的行为习惯的评价;第三,与人合作、创新等综合评价;第四,对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评价。
《指南》提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评价内容应注重全面化、多元化,发现幼儿各自的优点和长处。
具体到某一次美术活动的评价,不光只是看到幼儿的片面,要全面的、多元的去评价幼儿,如:在一节美术活动中,不光可以对幼儿的绘画技巧等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幼儿的绘画习惯等等作出评价,激发幼儿参与绘画的兴趣,才会把美的种子播种。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首先,我们要让幼儿来做评价主体,大人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幼儿的作品,而忽视了幼儿这些作者本身的创作想法。试着听听幼儿的想法,听听他们作品的立意、构思,听听他们是怎么评价自己、同伴的作品的。比如:常常能见到幼儿把整张画都用了一个颜色,对于成人来说,是十分不能理解的,而在幼儿当中,这个现象常常发生。为了幼儿能更好的进行自我作品评价,作为教师要转换评价角色,积极参与引导幼儿评价,与幼儿合作进行评价,将评价的主动权交回到幼儿手中。另外,幼儿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教师要着重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
其次,我们要调动家长参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改变过去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让幼儿、教师、家长作为评价主体参与活动。
(四)评价语言生动化
幼儿时期,他们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往往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師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自己语言的生动化,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提示,激励幼儿个性化的创作。对于幼儿来说一句“你画的不错”远没有理解来的重要,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去试图理解其意,试着先仔细观察再提出评价“你还画了鸡宝宝来陪鸡妈妈呀”,直接的评价很有可能就扼杀了孩子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思维了。因此,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应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挖掘其内在的表达意义。
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幼儿,多方面、多维度全面评价幼儿,从教师评价到幼儿、家长等评价,从浅显笼统的评价到真实有效的评价,教师应发现、理解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的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常立新.多元智力策略在幼儿课堂管理中的实践[J].家长,2019(16):118+120.
[2]张玲兰.多元智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10):14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