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化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对我国的美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学包含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佛学,把“空”作为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和至高无上的善和美的境界,而达到这种境界的途径就是主观认识的“悟”。
【关键词】:美学;佛学;空;悟;意境
引言:作为一名艺术学习者,美学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日渐丰富嘈杂的环境中,佛学所表达的“虚空”的思想,对于我来说愈发珍贵,它能使我们做到静心。佛学的这种虚空思想自传入我国,就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艺术作品中蕴含更加深刻的意境。了解佛学对美学的影响,能让我们更加清晰的去提升自己的欣赏艺术的能力。
一、美学
美与人类的劳动生产、社会生活发展息息相关,美源于生活。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审美,所以人的审美观念各不相同,这种观念差别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便能获得不同的美感享受。在我国,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等,都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不同的审美观念表达出不同的“意境”。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了解佛学对美学的影响,更应该对佛学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东汉时期,佛学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长期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人们希望从苦难的现实生活中求得解脱,佛教大盛,佛家的出世思想,和它提供的对彼岸世界的幻想,给人们精神上的寄托,而统治阶级又利用佛教不抗争的自我苦行精神,麻痹并统治人们的精神思想。在唐朝之后,各种佛学流派开始出现,禅宗因其更具有哲理性和思辨性,所以其影响最大。佛学、禅理、玄学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渗透,影响并改变了我国古代的审美观念。
三、佛学思想的真谛
在佛学中,并没有对“什么是美”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是,这不代表佛家没有美的观念。彼岸世界,是佛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被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佛家的道是一个“空”字,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并且讲究“因缘”,是指事物之间相对的依存关系,便是因果。佛家思想中,“万法皆空”的彼岸世界才是极乐世界,而现实世界却是苦海,无美可言;所以的物质现象,甚至人的存在等,都只是“因缘生法”中的幻影,只有虚空的境界,才是最高的实在。由此我可以体会到:空,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四、佛学思想与审美观念关系
美的观念决定美感经验。佛教思想中,“空”就是美和善,要达到如此境界,不是靠伦理道德的修养和社会政治的实践,也不是靠相对主义的思辨,而必须通过“悟”这样的主观认识,去真正领会“空”的意义,才能达到“出世”。同时,具有佛学思想的人,去创造一个具有美的事物时,其审美情感也会赋予在事物之内,便是“意境“,无法用言语去直观的讲述表达,而是要求观察者去领悟,便是”悟“。这种直觉性体验,自然被认为是最高、最真实、最美的体验,悟便是感性、知性、理性中的知性。
五、意境
佛学中“空”的思想,由艺术创作者赋予艺术作品中,艺术欣赏者便能通过欣赏作品,感受到艺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就是“意境”。在佛典中“拈花微笑”的故事,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在艺术中,审美的对象就是艺术作品,但不同的艺术作品在不同审美主体的头脑中,就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意境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它贯彻在作家创作活动、创作作品和审美主体对艺術品鉴赏的过程中。
在古代,唐代的王维、刘禹锡、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严羽等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禅学的爱好者与信仰者,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顺,或怀才不遇,或仕途失意,在内心深处都需要有一个可以去除各种烦恼的理想世界。而禅宗,正是这理想境界之所在。
六、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佛学思想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唐代诗人王维和宋代苏东坡的作品为人们所熟知。首先分析王维作品中的佛学思想:
王维被世人称为“诗佛”,他的作品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多为富有英勇气概的边塞场景,后期因仕途的不如意,隐退田园,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寂静恬淡,蕴涵大量的佛学思想。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描绘了王维在山水景色中平淡、静谧的心境。这正体现了禅学中的“空灵”。
苏轼作品中的思想在前后不同的时期,也有很大的变化。纵观他的诗词,贯穿其整个人生的是超脱的思想。
《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中扑朔迷离的庐山和千变万化的江潮描写,蕴含深妙的禅理。诗人把诸多自己对人生的体悟,运用于诗词描绘中,禅学意境深远。
结语:美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审美观念反映其思想内涵,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深远,了解美学和佛学,对于意境的体会也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四讲[M],中国出版集团
[2] 徐复观,游心太玄[M],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圣严法师,佛学入门[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叶朗,意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楊惠茹(1993-),女,山西运城,陕西师范大学,学生,2014级学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关键词】:美学;佛学;空;悟;意境
引言:作为一名艺术学习者,美学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日渐丰富嘈杂的环境中,佛学所表达的“虚空”的思想,对于我来说愈发珍贵,它能使我们做到静心。佛学的这种虚空思想自传入我国,就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艺术作品中蕴含更加深刻的意境。了解佛学对美学的影响,能让我们更加清晰的去提升自己的欣赏艺术的能力。
一、美学
美与人类的劳动生产、社会生活发展息息相关,美源于生活。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审美,所以人的审美观念各不相同,这种观念差别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便能获得不同的美感享受。在我国,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等,都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不同的审美观念表达出不同的“意境”。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了解佛学对美学的影响,更应该对佛学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东汉时期,佛学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长期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人们希望从苦难的现实生活中求得解脱,佛教大盛,佛家的出世思想,和它提供的对彼岸世界的幻想,给人们精神上的寄托,而统治阶级又利用佛教不抗争的自我苦行精神,麻痹并统治人们的精神思想。在唐朝之后,各种佛学流派开始出现,禅宗因其更具有哲理性和思辨性,所以其影响最大。佛学、禅理、玄学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渗透,影响并改变了我国古代的审美观念。
三、佛学思想的真谛
在佛学中,并没有对“什么是美”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是,这不代表佛家没有美的观念。彼岸世界,是佛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被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佛家的道是一个“空”字,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并且讲究“因缘”,是指事物之间相对的依存关系,便是因果。佛家思想中,“万法皆空”的彼岸世界才是极乐世界,而现实世界却是苦海,无美可言;所以的物质现象,甚至人的存在等,都只是“因缘生法”中的幻影,只有虚空的境界,才是最高的实在。由此我可以体会到:空,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四、佛学思想与审美观念关系
美的观念决定美感经验。佛教思想中,“空”就是美和善,要达到如此境界,不是靠伦理道德的修养和社会政治的实践,也不是靠相对主义的思辨,而必须通过“悟”这样的主观认识,去真正领会“空”的意义,才能达到“出世”。同时,具有佛学思想的人,去创造一个具有美的事物时,其审美情感也会赋予在事物之内,便是“意境“,无法用言语去直观的讲述表达,而是要求观察者去领悟,便是”悟“。这种直觉性体验,自然被认为是最高、最真实、最美的体验,悟便是感性、知性、理性中的知性。
五、意境
佛学中“空”的思想,由艺术创作者赋予艺术作品中,艺术欣赏者便能通过欣赏作品,感受到艺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就是“意境”。在佛典中“拈花微笑”的故事,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在艺术中,审美的对象就是艺术作品,但不同的艺术作品在不同审美主体的头脑中,就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意境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它贯彻在作家创作活动、创作作品和审美主体对艺術品鉴赏的过程中。
在古代,唐代的王维、刘禹锡、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严羽等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禅学的爱好者与信仰者,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顺,或怀才不遇,或仕途失意,在内心深处都需要有一个可以去除各种烦恼的理想世界。而禅宗,正是这理想境界之所在。
六、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佛学思想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唐代诗人王维和宋代苏东坡的作品为人们所熟知。首先分析王维作品中的佛学思想:
王维被世人称为“诗佛”,他的作品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多为富有英勇气概的边塞场景,后期因仕途的不如意,隐退田园,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寂静恬淡,蕴涵大量的佛学思想。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描绘了王维在山水景色中平淡、静谧的心境。这正体现了禅学中的“空灵”。
苏轼作品中的思想在前后不同的时期,也有很大的变化。纵观他的诗词,贯穿其整个人生的是超脱的思想。
《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中扑朔迷离的庐山和千变万化的江潮描写,蕴含深妙的禅理。诗人把诸多自己对人生的体悟,运用于诗词描绘中,禅学意境深远。
结语:美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审美观念反映其思想内涵,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深远,了解美学和佛学,对于意境的体会也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四讲[M],中国出版集团
[2] 徐复观,游心太玄[M],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圣严法师,佛学入门[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叶朗,意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楊惠茹(1993-),女,山西运城,陕西师范大学,学生,2014级学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